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和珅如何被乾隆看中爬上政治高层?

揭秘:和珅如何被乾隆看中爬上政治高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663 更新时间:2024/1/19 16:48:59

尽管健康状况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日常政务,但乾隆从来没想过把大权分担给朝中重臣。他深知这些重臣在朝中经营多年,根深叶茂,一旦分享最高决策权,很容易引来大批依附者,形成朋党,导致混乱。为了保证大权独揽,老皇帝迫切需要一根得心应手的拐杖,或者说,一个有能力的贴身秘书,帮他处理日常政务,执行具体决策。这个人第一应该在朝中没根没底,没帮没派,没有什么资历。这样,才会俯首帖耳,绝对忠于皇帝。第二,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机敏果决,才华出众,能够实际代替皇帝处理一些复杂事务,否则难入以挑剔闻名的乾隆的法眼。

网络配图

乾隆四十年(1775年)秋天,皇帝出巡。老皇帝旅途寂寞,就和蔼地和身边一位骑马随行的新任侍卫聊起天来。先是问他多大了,姓什么叫什么,接着又问他什么时候进的宫,在哪儿当过差。这位风度翩翩的侍卫回答说,他26岁了,钮祜禄氏,叫和珅,刚被选为乾清门侍卫。年轻人语言流利而得体,态度恭敬又从容。皇帝开始对他感兴趣了,便问起他的功名出身。和珅说自己18岁那年曾参加乡试,没能中举。乾隆问道:“当年的卷子,还能记得几句吗?”和珅说能,于是边走边背,一会儿工夫,居然把八年前的卷子从头到尾全背了下来。

皇帝大为惊异,那心情,恰似王熙凤之初见小红。人到老年往往更加欣赏年轻人的干练和活力,皇帝试着派和珅办了几件事,和珅的机敏达练、善解人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皇帝大喜过望。乾隆原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英主,却挑不出和珅的毛病。一年之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27岁的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成为二品大员。三月,又成为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总理大臣,赏戴一品朝冠。

从此之后,他一直稳稳地高居政治最高层,从男爵到公爵,从户部右侍郎到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其拔擢之快,任事之繁,总揽之巨,有清一代绝无仅有。一生高己卑人、明察过甚、恩威不测的乾隆帝,从来没有怀疑过和珅的才干与忠诚。和珅得罪身死前的三天,回顾平生,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世,怀才误此身。

网络配图

“怀才误此身”这五个字并非完全是开脱。他确实当得起“才华横溢”四个字。和珅年轻时代曾就读于咸安宫学。这个学校以招生条件严格和教育质量出众而闻名。能考进这里,从某个侧面证明他的天姿出众。咸安宫学的课程包括经史、少数民族语言、书画、武功骑射和火器。从课程的全面正规来看,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帝国培养高级政治人才。和珅大部分功课都相当出色。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经史典籍无不涉猎,文字功夫出众,并且武功骑射基础也相当不错。除了学业出色外,和珅可谓全面发展,业余兴趣也十分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特别以诗而闻名。清人钱泳产称和珅诗颇有“佳句可寻”,而当时的大诗人袁枚则这样夸赞和珅:“少小闻诗礼,通侯即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

更让老皇帝感觉舒服的,是他的情商高于智商,与人相处总能使对方感觉愉快。史书载这位美男子“行止轻儇,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他毫无士大夫的方巾气。据《啸亭杂录》载:“和相虽位极人臣,然殊乏大臣体度,好言市井谑语,以为嬉笑。尝于乾清宫演礼,诸王大臣多有俊雅者,和相笑曰:‘今日如孙武子教演女儿兵矣!’”能在乾隆面前这样说话的,满朝只有和珅一人而已。他善解人意,凡事从不用皇帝废话。他办事干练,嘉庆也不得不承认他“精明敏捷”,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凡遇繁难政务,乾隆常常派和珅去处理,和珅以其机敏果断屡获褒奖。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充任钦差大臣赴云南查办云贵总督李侍贪污案,因办理得体,未及回京,便升任户部尚书兼议政王大臣。回到北京,他“面陈云南盐务、钱法、边事,多称上意,并允行”。表现了自己全面的政治才华。这是和珅从政生涯的第一次重要亮相,表现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镇压林爽文起义过程中,和珅作为机要秘书,为皇帝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起义平定后,皇帝特意赐诗和珅:

网络配图

大学士三等忠襄伯和珅:承训书谕,兼通清汉。旁午军书,惟明且断。平萨拉尔,尔曾督战。赐爵励忠,竟成国翰!“兼通清汉”是和珅的一项重要政治资本。乾隆朝最重要的政治文书,都是用满文写成的,这实际上就把许多汉大臣排斥在了最高决策圈之外。乾隆朝唯一参与最高机要的汉大臣张廷玉,也精通满文,因为他中进士后曾经专门学习满语。及至乾隆晚年,大臣中文兼满汉且又有眼光又有见解的,唯有和珅一人了。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平定廓尔喀后,乾隆又说:“去岁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

标签: 和珅

更多文章

  • 乾隆皇帝为何自认下棋摔跤书法写诗样样天下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

    他的弓实际上不过三石的力,手下人却装出种种丑态来讨好他:有的才拉开一小半,就直喘大气;有的拉开一半,就说是闪了肩膀扭了腰啦。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大王的“宝弓”没有九石的力别想拉得开。齐宣王乐得嘴巴半天也合不拢。直到进棺材,他却始终以为自己拉的是九石力的弓。结果是“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

  • 揭秘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是唐朝第三代皇帝。作为唐朝皇帝,李治可谓是出了名的干大事:不仅扩大了唐朝地域板块,成为唐朝时期最大板块的管理者,也将武则天收为皇后。今天就一起看看李治的故事。网络配图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

  • 解密:宋江一生为何不近女色不娶妻妾?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江

    熟读《水浒传》,对于宋江这个核心人物,从做押司到怒杀阎婆惜到最终被逼上梁山,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在晁盖死后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后因为把梁山影响日益扩大,最终遂了心愿被朝廷招安,然后率领一班兄弟,打辽国、平田虎、征王庆、剿方腊,虽然染尽兄弟血,但还是让宋江带来了一时的荣耀,光宗耀祖。网络配图故事发展到

  • 隋唐演义著名将领来护儿是自暴自弃而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来护儿

    来护儿因为《隋唐演义》的热播而受到观众的熟知,其实历史上也确实有来护儿这个人。来护儿出生的时间已经不祥尽了,只知道他是东汉中郎将来歙的后人,出生不久之后父母便去世了,来护儿是由自己的伯母养大的。来护儿的伯父是在侯景之乱的时候被同乡的陶武子杀死的,后来来护儿就趁着陶家人办喜事的时候把陶武子给杀了,后来

  • 北周皇帝宇文毓的子女为何都被杨坚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周皇帝宇文毓

    了解宇文毓生平经历得知,作为北周第二位皇帝,宇文毓年仅27岁就离开了人世。从宇文毓登基执政时间来看,宇文毓在位时间仅有4年。那么,宇文毓是个好皇帝吗?了解宇文毓为政措施,便可得知宇文毓是个好皇帝吗。宇文毓从权臣宇文护手中夺取政权后,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宇文毓在位期间,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宇文毓励

  • 演义趣闻:孙策不信老道为神仙将其误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孙策

    三国初期,有一次孙策在吴郡城门楼上会集众将,款待袁绍派来的使者陈震。正饮酒间,忽见众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孙策很奇怪,忙问是什么缘故。左右回答说:“有神仙于吉从楼下经过,所以众将都去拜他。”孙策起身凭栏看时,见一道人,身披鹤氅,长约八尺,须发苍白,面似桃花,手执藜杖,站在当道,众将和男女百姓都焚香伏

  • 卧龙徐庶都弱爆了:原来三国是他的“家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徐庶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而卧龙、凤雏、徐庶皆可说是司马徽的徒弟,司马懿是司马徽的侄子。由此可见,三国之事乃司马家“家事”而已。司马徽作为长辈不便出山乃明智之举。网络配图先生有三位大名鼎鼎的徒弟徐庶、诸葛亮、庞统。其中,徐庶最后被曹操骗去,虽说是因为母亲的关系,可是母亲去世之后也没有见到

  • 汉武帝一个梦:太子成无辜受害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立下了丰功伟业的皇帝,能更他媲美的皇帝凤毛麟角。但他年老的时候,身体大不如从前,又变得多疑。有一次,他梦见有许多木头人背后袭击他,把他惊出一身冷汗。汉武帝认为有人在诅咒他,就下令让江充去彻查此事。而江充和太子向来有矛盾,考虑到汉武帝已经年迈多病,担心将来太子继位被杀。于是就想

  • 登基仅一个月就累死在女人身上的短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常洛

    他是大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在位仅二十九天。也是最具有神秘色彩的皇帝,晚明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跟他有莫大的关联。他就是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的出生就是一个悲剧,明神宗朱诩钧有一天在太后的慈宁宫里兽性大发,而嫔妃们都远水解不了近渴,就顺手抓了一名姓王的宫女来消火。等神宗冷静下来以后,见这

  • 史上传奇女子宣华夫人究竟最后是寿终正寝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宣华夫人

    历史上的宣华夫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不仅仅因为是从一位高高在上的公主变为敌国的嫔妃,还因为她先后侍奉了隋朝两位皇帝。留给世人无尽的议论。根据史书上记载,杨坚一直对宣华夫人宠爱有加,不仅封为宣华夫人,更是以礼相待,完全尊重她的心意,保全其清白之身。有史书记载是在杨坚驾崩之后,杨广宠爱宣华夫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