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居正与海瑞:改革名臣为何互不相容

张居正与海瑞:改革名臣为何互不相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759 更新时间:2024/1/22 23:15:17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年过古稀的海瑞起复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此时他已闲居16年。本来明代南京的中央机构,自永乐北迁后多为闲秩,而海瑞复出不久,就向万历上疏,“举太祖法剥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贯论绞”,要求在万历之世行洪武酷法治贪,罔顾情势变迁,引得朝议纷纭,万历不得不出来息事宁人。这事发生在海瑞身上,并不奇怪。这位以“尸谏”嘉靖闻名的直臣,在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应天时,就不识时务地力遏土地兼并,乃至不惜开罪前首辅徐阶,搞得官怨沸腾。官场的评价是海瑞“滞不达政体”,然而作为道德模范“镇雅俗,励颓风”,则“未为无补”。

网络配图

万历首辅张居正对海瑞的看法亦大抵如此。然而张居正甚至对海瑞“镇雅俗,励颓风”的作用也视而不见,当国十数年,“惮瑞峭直,卒不召”。海瑞赋闲之时,张居正大刀阔斧改革,使得明代俨然有中兴之象。“宰相肚里能撑船”,张居正的识见与胸襟自然远非以指摘谋进身的言官可比,然则中兴名相为何也容不下道德模范?

分歧在于对待“祖宗之法”的态度上。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虽然张居正和海瑞都“希望寻找出一种适当的方式,使帝国能纳入他们所设计的政治规范之内”,但“张居正的措施多少带有变法的意味,而海瑞的做法却是力图恢复洪武皇帝拟定的制度”。张居正作为“儒而有为者”,虽然尊重祖制,但稽古而不泥。他以干济才入主文官系统,“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经济上清查土地,改革税赋,军事上起用戚继光等名将整饬边务,开创“万历新政”。

网络配图

比如改革官僚体制、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制度创新“考成法”就脱胎于朱元璋的“祖宗之法”,化腐朽为神奇,吏治因之澄清。海瑞追慕成法,心系民生,但不愿意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他巡抚应天时虽“锐意兴革”,使得“民赖其利”,但所秉者唯“刚劲之性”,操之过切,终于半途而废。其实儒学虽然因循守旧,但又强调旧邦新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张居正得“祖宗之法”要旨,因势利导,终能起衰振隳;海瑞执着“祖宗之法”形相,求治心切,反而难有作为。对于海瑞的症结,张居正看得很清楚。在给海瑞的信中他说:“三尺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他认为“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鲠之节,天下信之。然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因此,虽然张居正和海瑞都提倡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但一个是务实的改革派,一个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抵牾在所难免。

我们可以从李贽的说法中管窥一斑。李贽是当时有名的异端,其思想取道阳明心学而近禅宗默观,在他看来,非但朱熹、二程不足论,连孔孟老庄也与常人无异。这样一位狂生如何评价海瑞和张居正呢?李贽认为,海瑞虽清,不过“万年青草”,张居正却是“宰相之杰”,乃是经邦济世的伟大人物。看来李贽虽热衷“酷评”,在这个判断上却不失公允。用现在的眼光看,张居正对于“祖宗之法”的灵活态度,无疑显得比海瑞更“理性”,而海瑞方凿圆枘,未免有些意气用事,但不应就此忽略张居正和海瑞的共通之处,他们“趣向虽殊,大归则同”。张居正和海瑞所处的年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边事有俺答、倭寇之患,内则灾害频仍,民生凋敝。

网络配图

就改善民生、振作国威而言,张居正和海瑞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身上体现了儒家士大夫“上下求索”、“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临戎虚负三关险,推毂谁当万里侯”,张居正早年即对边备不修忧心忡忡;海瑞以六品户部主事冒死上疏,直斥嘉靖迷信方术,罔顾民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不恤人言”的改革家,他们施政的目的都在富民强国,比如后来构成“万历新政”核心措施之一的“一条鞭法”,海瑞就是最早的推行者之一。这自然会招来既得利益者、庸碌无能之辈的嫉恨。海瑞巡抚应天,“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给事中戴凤翔收受请托,弹劾海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御史房寰害怕贪污事泄,“先发制人”,说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诬圣自贤,损君辱国”,攻击可谓不遗余力。张居正厉行新法,遭谤甚多。辽东巡按刘台抢报军功,因“考成法”坐罚,上疏离间君相,满口“祖宗之法”,要求“抑损相权”;御史傅应祯曾行贿不成,也攻击张居正的新法,说什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不足者,王安石以之误宋,不可不深戒”,极尽危言耸听之能事。

平心而论,刘台诸人未必不是在履行言官的职责,然而相比张居正、海瑞的公而忘私,就实在显得识见浅薄、等而下之。孔子曾谆谆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小人儒乃有才无德之辈,“以私灭公,适己自便”,甚至“挟才以为恶”,当然不能体会“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君子儒境界。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伸天以屈君,用心良苦,但到了后世小人儒手里,就只言“祥瑞”不见“灾异”,甚至“灾异”也变成“祥瑞”,成了其粉饰太平、拍马逢迎的工具,反而强化了专制皇权,教训不可谓不深。小人儒还往往成为改革创新的巨大阻力。对于新规惠政,蓄意阻挠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以致遮蔽了有利改革进展的有益对立面。

网络配图

天变到底足不足畏?其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未必是王安石的口号(邓恭三先生认为“三不足”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精神,台湾史学界亦有详细考辨),更不是为了肆意妄为,它体现的是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派一以贯之的实践精神。敬畏天命,约束不受限制的权力固然不错,但回答“天变足不足畏”恐怕还要直面民生福祉、国家兴衰这些更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不仅惠爱民众,也佑助执政为民的美政良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代之法”何尝不是为了物阜民丰的大同盛世?所以,“三不足”之说真正反对的是“不足恤”的“流俗之言”,特别是借口“天变”、“祖宗之法”行阻挠改革、维护僵化体制与既得利益之实的各种浮言杂议。我们既要认真对待思想遗产,审慎决策,以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更要抓住时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善于甄别各种言论,绝不能因言废事。事实上,真正的君子历来是有所畏的。倘若发挥孔子的“君子三畏说”,要求当今执政者“敬畏人民、敬畏法治、敬畏科学规律”,不亦宜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不仅是个哲学命题,还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网络配图

万历十五年(1587年),73岁的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他去世前大概也意识到“道不行”,连疏乞休却未获致仕。5年前张居正卒于首辅之任,生前备极圣眷的他,死后不久即遭言官交章攻击,乃至遗祸子孙。吊诡的是,海瑞这位敢骂皇帝的清流、最富盛名的言官却并未攻击过张居正,反而坚持认为张居正功不可没。半山诗云:“相逢故人昨夜去,不知今日到何州”。刚峰太岳,乐山者仁。

标签: 张居正与海瑞

更多文章

  • 道光皇帝死前留下的四道遗嘱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道光皇帝

    道光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一、他死后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三、他死后,不要在他陵寝的五孔桥南为他建圣德神功碑,但要把“大清某某皇帝”文字镌刻在明楼碑上,陵寝名称刻在

  • 历史揭秘:刘邦为何封草根父亲为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

    太上皇,中国历史上一种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过世父亲的封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封为“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已经过世的父亲,即秦庄襄王异人,但这不过是有“太上皇”封号的开始;真正第一个做上“太上皇”大位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也就是说,刘太公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那么,刘邦为什么册封并没

  • 女皇武则天为巩固权力 竟然不让民众吃肉!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多次受到统治者的吹捧,其提倡的不杀生、轮回观念可以说是统治人民极好的思想手段。崇信佛教的梁武帝曾三次离宫出走,皈依佛教。比起他来更离奇的还有武则天,她竟然还禁止民众吃肉,搞起了全民素食主义的荒唐闹剧。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颇有佛缘,女皇武则天便是其中一位。武则天推崇佛教的目的

  • 咸丰玩妓女为何迷上圆明园里的四朵“姊妹花”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咸丰

    清朝皇帝多好色,当年乾隆就爱游娼寮,“三姑娘”之事可谓脍炙人口。而至咸丰朝后,更有“圆明园四春”之故事,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话说咸丰当了皇帝后,也是如饥似渴,比他的祖宗好不哪里去。相传,圆明园西边角落里有个不起眼的僧寮,当年就是咸丰秘密寻欢之所,即所谓“圆明园四春”的故事。由于清祖制实行“满汉不婚

  • 揭秘中国历史上战死沙场的两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完颜承麟

    在中国古代,战死沙场者大多均为将军、元帅和士卒,所以我们也就司空见惯了。如果说战死者为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那倒真是新奇罕见,你还别说,历史上确有这样的皇帝,一位是金朝末帝完颜承麟,另一位是蒙古国皇帝蒙哥大汗。网络配图一、完颜承麟完颜承麟(?-1234年2月9日),金世祖劾里钵的后裔,金朝最后一位皇帝

  • 溥仪的五任老婆为何都生不出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溥仪的五任老婆

    溥仪有过5次婚姻,婚姻生活非常不幸福,对此,外界多有揣测。贾英华先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一本厚厚的溥仪在医院就诊的病例。这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医院诊断书上,清楚地写着:患者溥仪,曾于1962年7月21日,在此作过检查诊断。患者于三十年前任皇帝时,就有阳痿,一直在求治,疗效欠佳……曾三次结婚,其妻子均

  • 杨修被杀非因忌才 曹操早想杀其父或成替死鬼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杨修,曹操

    曹操最初是要清算以杨修老爸杨彪为首的中原名士群体曹氏集团每隔一段时间都有类似的“洗牌”举动我梦见自己坐在3世纪政治谋杀档案馆里,翻开219年的一宗谋杀案档案,血腥味穿越历史隧道而来,卷宗上写着:被害人杨修,凶手曹操。网络配图我又翻开杨修案之前的记录,这是204年的案件:被害人许攸,凶手曹操(直接凶手

  • 明朝夺门之变:明英宗到底是知情还是被迫复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英宗

    在封建王朝,普遍存在着权力的博弈。皇帝与皇储、亲生骨肉之间经常会为了权力而生死相搏。帝王家庭内,经常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如在隋朝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朝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明朝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发生在明朝的“南宫复辟”同样是兄弟之间为了权力而演绎的一幕惨剧。明宣宗病死后

  • 永琮三岁就是乾隆心中太子但为何是嘉庆当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永琮,嘉庆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败。有康乾盛世,也有被西方列强欺负的鸦片战争。都说清朝从嘉庆皇帝开始就走向了衰败,走向灭亡,说“清朝亡于嘉庆”。都知道,嘉庆皇帝是乾隆的儿子,是乾隆皇帝制定的大清继承人,也有很多人知道,嘉庆皇帝一生的功绩除了诛和珅之外,并没有多大的功绩。那乾隆皇帝当初为

  • 韩信不背叛刘邦的原因:做人要低调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韩信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鼎立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三国鼎立的前提就是要出现三个能一呼百应的人物。三国时虽然人才辈出,但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凭借出色的才华脱颖而出,最终成就了各自的宏伟霸业。而就在三国之前,项羽和刘邦进行楚汉相争时,其实也可以形成三国鼎立。那时唯一能和项羽、刘邦相提并论的人便是韩信。他平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