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真宗赵恒封禅的目的是什么?联合朝臣演了一出好戏

宋真宗赵恒封禅的目的是什么?联合朝臣演了一出好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35 更新时间:2023/12/12 15:12:25

宋真宗赵恒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封禅,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一般有帝王亲自去泰山举行

所以封禅,历来也是有能力对社会有贡献的君主,比如秦始皇一统天下,汉武帝的太平盛世,他们都封过禅

封禅的君王,也大多集中在汉、唐两个朝代,大宋朝只有一位君王封过禅,并不是开国皇帝太祖,而是宋真宗赵恒

这位前期还算贤明的君主,后期真真是做了一些荒唐事,为了封禅掩饰自己的过失,竟是联合朝臣演了一出好戏

都知道澶渊之盟,便是宋真宗时期签订的,对于次盟约,历来也是备受争议,城下之盟,乃是奇耻大辱,但终归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

宋真宗初期,也觉得澶渊之盟是极为好的,庆幸自己亲征的英明,以及花钱消灾决策的正确,对在其中力挽狂澜的寇准也更加依赖

寇准自己也自我感觉良好,本来政敌就不少,如今就更多了,那些人免不得就会在真宗面前说其坏话

王钦若就在真宗面前挑拨:“陛下为何不以澶渊之役为耻,反以为寇准有功于社稷呢?城下之盟,《春秋》所耻,陛下现以万乘之主而为城下之盟,还有比这更可耻的吗?”

真宗听完便不高兴了,自尊心瞬间落了一地,对寇准的恩宠瞬间降温。之后更是一想起澶渊之盟,便深感耻辱

要想洗刷这些耻辱,就只有攻下燕云,然而真宗畏惧契丹,怎么可能再主动开张。为此郁郁寡欢,心事满满

王若钦揣摩圣意,提出了:“只有封禅才能震抚四海,夸示国外”,真宗果然心动

只是现如今,既不是一统之时,更不是太平盛世,真宗也知道自己还没有那个资格,但是他又不想放弃,两个人的目光自然是放在了祥瑞二字身上

“天瑞岂可必得,但前代有用人力搞定。难道真有所谓河图洛书吗,不过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

两人一拍即合,只是封禅如此大事,又岂是他们两个决定便能举行的,满朝文武必得大半支持才行

首先便是宰相王旦,王若钦先是含蓄地对王旦表达了真宗的意思,后来真宗宴饮王旦等一众人,宴间赐酒一坛,让他回去与妻儿共饮

王旦回府一看,见其中全是明珠,瞬间明白了真宗的意思,希望他不要在封禅之事上发出反对的声音。一坛珍珠,果真封住了他的嘴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久之后,枢密院陈叟、丁谓、杜镐等,也召去赴宴,席间一人赐一袋珍珠,席后更是重赏。本来反对的人,至此也基本没了声音

一切准备妥当,就该找理由封禅了。早朝之上,真宗向群臣讲了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说有神人来告:“来月在正殿建道场一个,将降下《大中祥符》三卷”

道场建造完毕,果真有天书悬于承天门上。真宗于是改当年为大中祥符元年,大赦、加恩,普天同庆。一场煞有介事的迷信大骗局,就此拉开序幕

一切都已经顺利成章,真宗便命朝臣讨论封禅一事。王旦五次率领百官、诸将等二万四千余人,上表请求真宗封禅

这种事嘛,肯定都是要再三推脱一下的,第五次的时候,真宗终是问丁谓经费如何,回到说:大计有余“

至此群臣称贺,皇帝受拜,封禅之路,总算是铺平了。公元1008年十月初四,封禅队伍正式向泰山进发。共走了十七天,才到泰山

斋戒三日,才登山举行封禅礼,又是大赦天下。前后共历时五十七天才算结束。此后天下争言符瑞,竞献赞颂,举国如痴如醉

宋真宗对于这样靠大排场来掩盖内心不踏实,挽回颜面的做法,就此上瘾了

大中祥符三年,河中府众人又恳请真宗到汾阴祭祀厚土,连连上表,八月的时候,真宗终是决定次年春亲祀汾阴

其后的时间里,不断有“符瑞吉兆”出来。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二十三日,祭祀汾阴的队伍又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前后闹腾六十八天

大中祥符五年十月二十四日,真宗又言有神仙托梦,传达玉皇之命:“令先祖赵玄朗授你天书”,真宗认下了这个子虚乌有的先祖,还出席了一系列的举措

命天下避圣祖名讳;为圣祖上尊号“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为其建造景灵宫等等

神道设教等事情越来越大,尊崇道教。大中祥符六年六月,亳州人民请愿真宗亲谒太清宫

这之后的几个月又是祥瑞频生,丁谓居然一下子从亳州线上灵芝三万七千枝。真宗便于次年正月带领队伍浩浩荡荡地去了亳州,前后耗时一个月

真宗依赖于用“祥瑞”来粉饰太平,之后又想出了很多的新花样,沉迷于道教之中,对朝政兴革却并不用心

晚年时期更是神魂颠倒,满口胡话,在长期自我暗示的作用下,真宗自己都已经进入了疯狂的状态

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刘氏决断,更有王钦若和丁谓等“五鬼”,整个朝堂可谓是乌烟瘴气

真宗前期,加之太祖太宗近四十年的经济恢复,可谓天下富庶,财政乐观。被真宗这么一折腾,“内之蓄藏,稍已空尽”,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空壳子

作为帝王,外不巩固拓展疆土,内不修生养息以充国库。反而只想以祥瑞掩盖过失,甚至沉迷其中,当不得贤明二字

标签: 宋真宗宋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到底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继皇后,清朝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继皇后辉发那拉氏的故事。其实说到乾隆说到乾隆的妃子,大家都多多少少是有了解的,特别是对他的继皇后辉发那拉氏。但是对于他而言,后宫的女子,除了富察皇后,几乎就没有人能够带给他这么深的感受了。就说是

  • 西夏名将嵬名令公实力如何?他是如何被蒙古骑兵活捉?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嵬名令公,西夏

    西夏名将嵬名令公实力如何,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但凡将帅之才的人,都有很多优点,他们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强大的自制力。尤其是在战场上,自制力比智慧更为重要。这在历史上有惨痛教训。1209年5月,成吉思汗率领6万蒙古骑兵,长驱直入,进入西夏境内,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

  • 同出瓦岗的李世勣与单雄信,他们的解决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单雄信,隋朝

    李世勣与单雄信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李世勣,原名徐世,因功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治即位后,为了避唐太宗的名讳,改为李勣。李世勣与李靖并称初唐最杰出名将,他戎马一生,历经唐王朝三帝:唐高祖时期,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中原;唐太宗时期,大破东突厥、两击薛延陀,平定漠

  • 他代替范雎为秦国宰相,蔡泽在历史上怎么不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蔡泽,战国

    纵观战国时期的秦国,名臣辈出,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和李斯无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相比于前面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本文的主人公却经常被后人忽视。但若论对于秦国的功绩,此人同样不可小觑。此人曾接替范雎担任秦国宰相,并辅助秦昭襄王灭掉东周。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赵德昭真是死于宋太宗毒杀?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德昭,宋朝

    说到赵德昭,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电视剧《大宋宫词》开篇:北宋初年,风雨飘摇,灾患频发。宋太宗与四弟赵廷美被强震压在大庆殿下脱身无望时,良心发现承认自己谋杀了二哥宋太祖,且赌咒发誓如能劫后余生,一定立宋太祖次子赵德昭为太子,“以慰先帝在天之灵”……宋太宗脱险后,借宋太祖十年祭典之机,令赵德昭入京尽孝。赵

  •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徒弟 姜维北伐为什么都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姜维,北伐

    很多人都不了解姜维北伐,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众所周知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可谓是群雄争斗,最终被迫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我们都知道曹操是因为要挟天子才能上位,而孙权却是依靠父兄的势力而上位,只有刘备是依靠自己的血统跟民心,还有他的蜀汉人才能上位,不过说到蜀汉那可少不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可以

  • 唐高宗李治一定要废掉王皇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治,唐朝

    永徽六年(655年),唐朝政坛上发生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的唐高宗“废王立武”。诞生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的关陇贵族因“废王立武”而分崩离析,统治中国数百年的士族门阀至此彻底退出政治舞台。根据传统史书的描述,李治废掉王皇后是受到了武则天的欺骗和蛊惑,是个软弱平庸的“昏童”被“蛇蝎美人”诱惑而犯下大错的

  • 长孙晟是什么人?他是如何分裂、离间匈奴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孙晟,隋朝

    你真的了解长孙晟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那时的突厥贵族,曾这样描绘他们对长孙晟的恐惧:“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而隋王朝内部,那位仗着自己的傲世才华睥睨万物的杨广,也毫不吝啬的对长孙晟赞不绝口:“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比,一何

  • 宇文直:周武帝宇文邕的同母弟,因叛乱被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宇文直,北周

    他是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六子,也是北周第三位皇帝的同母弟弟,最后因造反被处死,此人便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宗室大臣——宇文直。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为大家说说宇文直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宇文直与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同母兄弟,他初封秦郡公,邑一千户。北周建立后拜大将军、进卫国公,食邑高达万户。560年

  • 卢象升死后“天下为之震动” 卢象升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卢象升

    很多人都不了解卢象升和明朝,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对于明朝将领卢象升之死,《明季北略》中这样说:卢象升之死原因有六。一是与杨嗣昌政见相左,二是与高起潜战略不协,三是以弱抵强,四是以寡击众,五是无军饷,六是无后援。“然后五者,皆嗣昌奸谋所致”,后面五个原因都是杨嗣昌奸诈阴谋所致。该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