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国魏齐王曹芳为何会被自己的臣子废除帝位

魏国魏齐王曹芳为何会被自己的臣子废除帝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007 更新时间:2024/2/10 18:09:29

曹芳出生于公元232年,卒于公元254年,字兰卿。他是曹叡的养子,因此他也成为了魏国的第三任皇帝,其在位时间也比较短,是236年-254年在位,总共在位时间6年。关于他的出生来历我们都不清楚,只知道他自小就被收为养子。根据《魏氏春秋》上的记载,曹芳的生父或许是曹楷,这只是史书上的片面记载,如今难以考证。在公元235年,曹芳就被封为齐王。

在公元239年,由于曹叡得了重病,怕导致国家根基不稳,立曹芳为皇太子,当时的曹芳还只是8岁。立诏当天,曹叡就因病去世,曹芳就即位。尊皇后郭氏为皇太后,并且让曹爽司马懿辅佐自己,同年七月,曹芳就开始亲政,向百官们索取意见。

在公元244年,年仅16岁的曹芳,在听信大将军曹爽的建议之后,令其率兵去攻打蜀国,结果是无功而返。曹爽怕遭到皇帝的罪责,听信部将何晏等人的计策,软禁郭太后在永宁宫,使曹芳缺乏援助,从此曹爽开始专权。

在公元249年,曹芳将要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曹爽两兄弟紧跟其后。由于他们两个出了洛阳城之后,司马懿就跟郭太后提议,请求废除曹爽两兄弟,并亲自率兵掌控了整个洛阳城局势。曹爽兄弟自知大势已去,想要免去自己的职务,但是司马懿依旧将他们定罪,诛杀其三族,经过这起事件,曹魏的政权就落到了司马懿的手上。

在公元254年,朝中的局势受司马师掌控,在他出师讨伐蜀国的时候,曹芳听信大臣们的进言,想要废除司马师,但因为自身恐惧未能实行,于是,在司马师班师回朝的时候,决定废除曹芳帝位。

在公元254年,免除其帝位,令其搬到河内群重新营建齐王宫,于是,他就在此地度过自己的余生,死后被后人称其为“魏齐王”。

曹芳年号

在中国古代,历代皇帝都有年号用来表示年份,只要是发生国家大事或者是天降祥瑞等大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在世的时候,年号少说有一个,多则十几个。年号的历史意义在于新皇帝登基的时候,为了跟上一任皇帝有所区别,新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其实年号是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

在公元239年,曹芳刚登基的时候,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

在公元249年4月到公元254年十月,曹芳改年号为嘉平,一共有6年,其是这也是曹魏政权史上的第六个年号。

在嘉平元年的时候,司马懿发动政变,被后人成为“高平陵事件”,夺取了朝中大权,顶替了曹爽的地位,继续让曹芳沦落为傀儡皇帝。

在嘉平二年的时候,王昶率大军攻打吴国,大败了吴国军队,将钟离茂等将领斩于马下。并且蜀汉的将领姜维率兵出蜀地,攻打西平。

在嘉平三年的时候,司马家族在朝中势力越来越大,逐渐蔓延开来,掌控朝局。

在嘉平四年的时候,司马懿去世,其爵位和权力由他的儿子司马师继承,就任为大将军。而东吴的皇帝孙权去世,发生了政变,孙弘被杀,才平定了政乱,立孙亮为下一任皇帝。

在嘉平五年的时候,蜀汉和东吴分别进攻,但都遭到阻拦,最终都是无功而返,而东吴的将领诸葛恪遭到了内部的刺杀。

在嘉平六年的时候,曹芳想联合朝中大臣诛杀司马师,但是计划失败,导致自己被废,勒令离开洛阳,去河内群做齐王。

曹芳为何被废

在中国古代,历来朝局都是动荡不安,在每个朝代末期,都会出现很多能人异士。君主并不是绝对的权威,会遭受到来自臣子的抨击,甚至是被臣子拉下皇位,但是在历史上废除皇帝时候,说他失德的话,三国时期中也有一位皇帝,那就是曹芳。

在公元239年,由于魏明帝病重去世,其皇位由曹芳继承,并让曹爽和司马懿来辅佐他主持朝政。根据《汉书》上的记载:“古者以天下为公……齐王替位。”让一个非自己亲生,并且一直身居在宫廷之内,毫无威望可言的曹芳登上皇位,难以服众,最终还是被司马氏废除。

根据《三国志》上的记载,那时候即位的曹芳还不过是8岁,对朝中大事根本毫无兴趣,虽贵为一国之君,但是却把朝中大事分别由曹爽和司马懿负责处理,自己只不过是“亲临朝,听公卿奏事”,就好像是一个傀儡皇帝一样。起初,这两个朝中大臣还能够和睦相处,但是身处权力中心,两个人怎么可能没有私心,在日后的时间里逐渐发生矛盾,在最初矛盾爆发的时候,曹爽首先抓住先机,占据了上风,让他在朝堂之上耀武扬威,而司马懿并没有放弃,只不过是在韬光养晦。

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控了洛阳,废除了曹爽,夺取了绝对的权力。经此政变以后,司马家族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达到如日中天的地步。而曹芳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在司马懿死了,他已经到了20出头的年纪,对权力越来越向往,希望自己能够手中握有实权,但是都在司马师手中,于是,他就动了除掉司马师的念头。但是密谋行事屡次失败,最终惹怒了司马师,在公元254年,司马师联合朝中百官将其废除,让他去做最初的齐王,就这样曹芳从高高的皇位上被拉下来,做了半辈子的齐王。

标签: 曹芳

更多文章

  • 咸丰皇帝真的很无能很好色吗?他有双重人格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咸丰

    单纯的把咸丰皇帝说成是无道昏君,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有这么三件事情,足以吧咸丰推到“明君”的队伍中去。这头一桩,便是与民族英雄林则徐有关,解聘佞臣穆彰阿的职务,为林则徐报仇。与上一届的昏君道光不同,咸丰皇帝非常欣赏林则徐的为人,他一登基,就先替林则徐平反,并提出请林则徐出山消灭太平天国,只是可惜林则

  • 宋太祖赵匡胤步行千里走单骑?英雄救美却误美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其人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年轻时行走江湖,宛然是一位大侠客。我国民间现在仍有不少故事和戏曲都曾讲到他的英雄事迹,侠义之举,如有一戏曲名为《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讲的是他救下一个被强盗捉去的素不相识的女子赵京娘,并步行千里送其返家的故事。网络配图赵京娘为湖北人氏,当时年方17,极

  • 雍正反腐有奇招 “即时候补”防官官相护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雍正

    雍正在位時诛杀贪官不计其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话虽有点夸张,但也并非全是吹捧。历朝历代,像雍正朝这样清官遍地的,极为少见。说起来,这并非那个年代的人觉悟特别高。反腐这事儿,光靠个人觉悟显然是不够的,还得靠手段。雍正的反腐手段,层出不穷,令人大开眼界。其中,有一招叫“即时候补”。网络配图“候补”

  • 黄巢和李自成被人挖掉祖坟 结果两人死于非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黄巢

    说起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首领,最著名的要数唐朝的黄巢,明朝的李自成,和清朝的洪秀全了,其中黄巢和李自成的命运极为相似,因为他们二人都是在打到了当时的京城之后,又遭遇了失败,不久就被杀死。黄巢于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880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挥军攻入长安,在著名的含元殿继位为帝,自封国号"大齐",年号是

  • 历史上无聊给宠物封官的史上第一混账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高玮

    最出格的一件事就是他某天突发奇想,给自己的狗、马、鹰、鸡封成仪同、郡官、开府等大官。在他看来,满朝的文武大臣还不及自己的宠物们听话、好欺负。在摇尾乞怜的动物身上找自尊,高玮可谓可怜人一个。北齐皇室或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国的封建王朝每到亡国的关口时,总会冒出一两个特别混账的皇帝,大行亡国之道,搞出一些只有

  • 此人本是慈禧身边大太监 为何甘愿背叛慈禧?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慈禧

    说起慈禧身边得宠的太监,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安德海。李莲英,的确,他们都深受慈禧信任,靠着慈禧的威信,二风生水起。其实,慈禧身边还有过一个得宠的太监,但是他下场凄惨,被就地正法了。他就是寇连材。寇连材出身农村,为人耿直,也读过几年书。少年时就结了婚,生了3个孩子。由于人口多,家庭生活越来越贫困。23岁的

  • 大义灭亲还是另有隐情?戚继光为什么斩杀爱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戚继光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的戚家军因“号令严,赏罚信”而所向披靡,威震四方。这样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其中倾注了戚继光无数的努力和心血。民间流传甚广的“戚继光斩子”故事更是感动了无数人,还被改编成了闽剧、秦腔等戏曲。网络配图“戚继光斩子”说得是在一次抗倭战役中,作为先

  • 此人是朱元璋最好的朋友 明朝唯一善终的元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作为布衣出身的开国皇帝,他带着一众小伙伴南征北战了十余年,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打下了大明江山,成为一国之君,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跟随他多年的文臣武将们的功劳。但是为了加强统治,稳固政权,朱元璋建国后开始了弑杀功臣的无奈之举,“胡惟庸案”、“蓝玉案”都牵涉甚广,死者无数。最后,明朝开国元勋几乎全军覆

  • 揭秘:康熙将十四阿哥封为“大将军王” 有何深意?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康熙

    爱新觉罗·胤禵,又名胤祯,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十四子,同时也是雍正皇帝胤禛的亲弟弟,两人的母亲都是孝恭仁皇后。在康熙末年的皇位争夺战中,胤禵是除去四阿哥、八阿哥之外,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网络配图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地区的准格尔部首领守军入侵西藏,拉藏汗上书康熙皇帝,请求清朝派遣大军救援

  • 乾隆六下江南是寻找韦小宝还是寻找生父?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乾隆

    江南自古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基本上皇帝都喜欢去江南度假,要说去的最勤的就数乾隆皇帝了,他一生先后六次下江南,为什么乾隆对江南情有独钟呢?网络配图据史料记载,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公干,考察江南的水利工程。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修个堤需要皇帝亲自去考察吗?在说乾隆也不是水利专业的,不仅如此,他每次下江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