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有着孔圣人之称的孔子为何也会陷于困惑中?

有着孔圣人之称的孔子为何也会陷于困惑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83 更新时间:2024/1/18 1:08:07

孔子针对齐国“君不君、臣不臣”的潜在危机,向齐景公提出了整饬“君君臣臣”礼制秩序的为政建议和实施“政在节财”的宽民政策,言辞中肯,切中时弊。此外齐景公内嬖甚多,晚年他却一直讳言立嗣之事,致使齐国群公子名分不清,行为失当,争斗不已。孔子针对这种“父不父、子不子”的反常现象,向齐景公提出彻底理顺“父父子子”名分关系的建议,劝谏他早立嗣、正名分,避免日后祸起萧墙。孔子向齐景公提出的为政建议,得到齐景公的认同和赞许,齐景公打算重用孔子,“以季、孟之间待之”(《论语·微子》)。然而以晏婴为代表的齐大夫则一致反对,晏婴认为“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史记·孔子世家》),意思就是,孔子所鼓吹的通过道德修养来恢复礼制秩序的政治主张未必适用于齐国,其结果必将误国误民。晏婴是孔子所敬重的贤者,他曾评价道:“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

尽管孔子与晏婴的政治立场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在施政方法和为政风格上却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晏婴为政更加务实,而孔子则偏于理想化。孔子向齐景公提出的为政主张,由于受到晏婴等人的强烈反对而未能付诸实施,这让他感到更加沮丧、失望,并由此产生疑惑。晋国当时虽然是中原地区的诸侯盟主国,但是国内公族与卿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异常激烈。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国公族祁氏和羊舌氏发生内讧,“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史记·晋世家》(亦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孔子开始还为刚刚主政的魏献子叫好,称赞他“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可是到了第二年(公元前513年),晋国在赵鞅、荀寅等人的主持下,用民间收缴的铁器铸造了一尊大鼎,把当年范宣子拟定的刑法镌刻在鼎上,名为“刑鼎”,公布于众。孔子认为这是一起破坏春秋礼制的严重事件,他破天荒地发表长篇言论,对此提出严厉批评: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左传》中有关孔子言与事的记载共有三十一处,记言类和记事类大体各占一半。记言类大多以“仲尼曰”或“孔子曰”这种“嵌入式”的方式后缀于事件之后,这显然是孔子向弟子传授《春秋经》时对历史事件做出的经典评述,而非事件发生当时的言论。但是这段言论则有所不同,孔子这段言论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契合度很高,针对性也很强,因此应当是孔子当时闻知此事后的即时言论,代表了他当时的思想观点。

在孔子看来,晋国“铸刑鼎”事件,彻底打破了尊卑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政治生态进一步恶化,其结果可能直接导致晋国灭亡。然而晋国公室却软弱无力、无所作为,晋倾公对于这种公然违反法度、僭越礼制的行为听之任之,一再妥协退让,孔子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陷于困惑!鲁昭公后期,即孔子四十岁前后,鲁、齐、晋三国发生的社会变革对孔子思想冲击很大,社会现实与政治理想之间的尖锐冲突,使他的思想境界由“立”转为“惑”,因此他不得不重新进行认真反思,对自己“三十而立”所确定的“立于礼”的政治主张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进而再由“惑”臻至“不惑”。孔子由“惑”至“不惑”的心路历程并没有著诸文字,但是从他有关言论和行事风格的变化中可以略见端倪。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为可与权。”(《论语·子罕》)。

这里提出的“学”、“适道”、“立”、“权”几乎与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一对应,形成互文,因此“四十而不惑”可以理解为“四十而权”。“权”,权宜、变通。《孟子·离娄章句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孔子四十岁前后,在现实政治中经历了许多发人深省的事件,对他的政治理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懵懵懂懂地意识到,社会方方面面都在经历深刻变革的历史大趋势下,尽管自己坚守理想和信念不动摇,但是在行事方法和处世风格上必须做出某些调整和改变,否则就难以适应现实世界,更难以实现政治理想。

标签: 颜回孔子子路子贡

更多文章

  • 嘉庆皇帝在登基4年之后 为何会选择杀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嘉庆,乾隆,和珅,清朝

    说起和珅这个人,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他是一个大贪污犯,仅此而已。这个说法不能算错,但是这个说法太片面,或者说太肤浅。和珅这个人十分的复杂,他是一个贪污犯,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改革者和理财专家。通过现在的史料发现,这个人竟然还会说英语,真不知道他是跟谁学的。嘉庆皇帝杀和珅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都认为嘉庆是为了和

  • 魏文帝曹丕是怎样篡权的?曹丕篡权事件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文帝,曹丕,三国

    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

  • 赵充国为何要屯田作战?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武帝,霍去病,卫青,赵充国

    《赵充国传》出自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史书《汉书》,这是一本全面介绍西汉至新朝王莽年间主要事件和人物的详尽史书。而《赵充传》则是西汉时期著名大将赵充国生平事迹的篇章,全篇内容丰富,资料详尽,是一篇可以充分了解赵充国的重要史料和典籍。赵充国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位战功显赫的著名将领,他在很小的

  • 朝鲜太祖是中国后裔吗?他为何要杀所有王姓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成桂,朝鲜太祖,明朝

    朝鲜太祖李成桂生于1335年,卒于1408年,号松轩,字君晋,1392年的时候李成桂通过军事政变登上了王位,之后改国号为朝鲜,李成桂就是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即位之后选择了作为明朝的宗主国,但是明朝承认了朝鲜这个国家的名称,却迟迟不愿意承认李成桂的君主地位,李成桂百折不挠积极争取,最后终于得到了明朝

  • 刘备手下都有哪些知名大将?其中最厉害的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备,魏延 ,三国,关羽

    刘备手下大将排名依次为:五虎将,上将,小将;其中最著名的是五虎将的排名,五虎将的排名为:关羽,赵云,张飞,黄忠,马超。至于上将有:马岱,魏延,严颜等,小将更是不计其数,排名方式颇多但权威性不足,故不在此罗列。在东汉末年,刘备带领关羽张飞讨伐黄巾军,得胜之后被汉献帝封官。后来随着实力一步步得到扩大,刘

  • 揭秘:李元霸这个人物是杜撰的还是真实存在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萧皇后,杨广,李元霸

    在一些古典历史小说《说唐》以及和一些评书中,被称为是天下第一条好汉人物就是李元霸。他的排名是位于隋唐十八好汉的首要位置,天下无敌。而他的两臂也有着惊人的力量,能够使用一对重八百斤的铁锤。关于李元霸的原形人物就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李玄霸。当时的李玄霸被封为卫怀王,一生无儿无女。据说在《说唐演义全传》这本

  • 雍正皇帝为何传位给弘历?弘历的老师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和珅,纪晓岚,雍正

    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和钮祜禄氏的儿子,雍正在位时,立下弘历为皇储,雍正去世后,弘历登基,为清朝第六位皇帝。弘历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共在皇位六十三年,被人称为最长寿的皇帝,同时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弘历十岁之时,被雍正带上拜见康熙帝,康熙帝看见弘历十分聪明伶俐,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便把弘历接

  • 孝庄文皇后是怎么死的?孝庄文皇后生平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孝庄文皇后,清朝

    早年经历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布木布泰出生。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其姑哲哲为大福晋。后金天聪初,皇太极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但当时没有东宫福晋,所以布木

  • 王守澄是个什么样的人?做过哪些“惊天动地”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守澄,宦官,唐朝

    王守澄,唐朝末年宦官,史书中关于他的身世来历没有过多记载。他弑杀皇帝、陷害忠良、破坏朝纲,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灾难,也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困境。那么,王守澄简介是怎样的呢?王守澄是王守涓的哥哥,他曾担任徐州监军,后被召回宫。元和十五年,王守澄、梁守谦等宦官将宪宗李纯杀死于中和殿,并对外谎称唐宪宗是饮金石之

  • 陈宣帝陈顼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后世如何评价他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陈顼,陈朝

    陈顼出生于530年,字绍世,他是始兴昭烈王陈道谭的二儿子,陈武帝的侄子,陈文帝陈蒨的弟弟,后来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陈宣帝。那么陈顼既然不是当时皇上的嫡子长孙,那么他是怎么一步步坐上皇位,成为陈宣帝的呢?陈顼在很年少的时候体型很宽大壮硕,而且满腹才学。在他成人之后,据说他长的相貌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