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能让李光弼自愧不如的名将王忠嗣,是个什么样的人?

能让李光弼自愧不如的名将王忠嗣,是个什么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64 更新时间:2024/1/19 3:31:19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荣耀王朝,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提到唐朝名将,或许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要么是隋朝末年为唐朝建立和天下统一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尉迟恭、程咬金、秦琼,要么是唐朝初年灭亡东突厥、高句丽的李靖、薛仁贵,抑或是安史之乱时匡扶社稷的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

相比于上述这些大名鼎鼎的将领,唐开元、天宝年间重要将领王忠嗣的知名度似乎并没有特别高。然而,他却能够让李光弼自愧不如地感慨道:“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另外,唐玄宗李隆基也曾经在其初出茅庐时就称赞道:“尔后必为良将。”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优秀而杰出的将领却因为受到奸臣的嫉恨而无辜遭贬,最终四十五岁就英年早逝。

神龙元年(705),王忠嗣生于华州郑县,也就是今陕西渭南一带,他生于将门世家,其父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骁勇著称。开元二年(714),王海宾因率军抵抗吐蕃入侵战死沙场,被追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据《旧唐书》记载,王海宾原本连战连捷,立下了许多战功,但众将因为嫉妒他的功劳,便纷纷将他孤立,导致其陷入重围,最终寡不敌众而战死。

得知父亲的死讯后,时年九岁的王忠嗣悲痛欲绝,唐玄宗心生恻隐,便将赐名“忠嗣”,并养在了宫中。王忠嗣长大后,不但继承了父亲骁勇的性格和军事才能,还更加沉稳刚毅。他精通兵法韬略,在唐玄宗与其攀谈时对答如流,赢得了后者的欣赏和器重。于是,唐玄宗将其封为代州别驾,打算考察他的实干能力。

来到代州之后,王忠嗣以铁腕手段惩治犯法的豪强,还经常亲率轻骑出塞巡视。消息传回朝廷后,唐玄宗生怕这么好的苗子出什么意外,于是赶紧召回了他。开元十八年(730),创建“神武军”的宗室名将信安王李祎、利用反间计除掉吐蕃名将的河西节度使萧嵩先后数次将王忠嗣召入自己麾下,但唐玄宗害怕年轻气盛的王忠嗣为了给父亲报仇而陷入危难之中,便专门下诏不得对他委以重任。

开元二十一年(733),王忠嗣认为自己在萧嵩麾下三年,却没有立下大功,于是率领数百精兵前往郁标川攻打吐蕃大军。面对数量远胜于自己的敌军,王忠嗣“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这一战绩传到朝廷,唐玄宗龙颜大悦,后来王忠嗣又屡立战功,逐渐被封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然而,由于被当时另一名将皇甫惟明诬陷,王忠嗣又被贬为了东阳府左果毅都尉。

在河西节度使杜希的奏请下,王忠嗣又被派往河西,他先是随军夺下吐蕃新城,又在吐蕃增援大军到来后单骑冲入敌阵“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狠狠打击了吐蕃士气,唐军随即趁势进攻,吐蕃大败。从开元末年到天宝初年,王忠嗣在军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了唐玄宗最为倚重的边关将领之一。

天宝五年(746),王忠嗣以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身份暂时兼任朔方、河东节度使,一时间身佩四镇将印,自从唐朝建立以来,这还是头一次。总之,镇守边疆期间,王忠嗣与吐蕃、契丹、突厥等势力交战无数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取得大胜,其战功和声望也都累积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然而,王忠嗣在愈发受到唐玄宗重视的同时,也遭到了奸相李林甫的妒忌。李林甫的善妒可谓世人皆知,他担任宰相期间阻塞言路、排除异己,还曾经向唐玄宗表示民间已经没有值得提拔和重用的人才,以避免有人撼动自己的地位。被这种阴险之人盯上,可想而知王忠嗣的处境将会有多么艰难。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采纳董延光的建议,打算出兵攻打吐蕃重镇石堡城,王忠嗣则认为石堡城防守严密,强行攻打不但会损失惨重,还得不偿失。然而,当时的唐玄宗急于取胜,便并没有重视王忠嗣的意见。眼看自己劝阻无果,王忠嗣只得勉强分兵支援董延光。结果,董延光如王忠嗣所料未能如期攻下石堡城后,却反而上奏说是因为王忠嗣不配合自己才导致没能成功。

李林甫抓住唐玄宗对王忠嗣产生不满的机会,又派出自己麾下的济阳别驾魏林,让其声称曾经亲耳听说王忠嗣打算拥立太子李亨为帝。如果说唐玄宗对王忠嗣“办事不利”只是感到不悦,那听说他密谋拥立太子时就是愤怒了。于是,唐玄宗将王忠嗣召回朝廷,并交给三司审问,一代名将差点因严刑拷打死在狱中。

王忠嗣入狱后,代替他出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曾经受其提拔。为了营救故人,哥舒翰上书替王忠嗣求情,言辞十分恳切,甚至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官职为王忠嗣赎罪。在哥舒翰的求情下,唐玄宗终于稍微消气,只是将王忠嗣贬为了汉阳太守。

天宝八年(749),王忠嗣突然暴毙,享年四十五岁。六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而王忠嗣生前就已经预料到安禄山将会作乱。如果安史之乱时王忠嗣尚在,或许历史会走向不同的路线。在狼狈逃往成都时,唐玄宗可能也会因当年自己不够明智的决定而感到后悔吧。

标签: 王忠嗣唐朝

更多文章

  • 严嵩到底有审美过人之处能讨的嘉靖的欢心?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严嵩,明朝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明朝权臣。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一说到奸臣小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只不过是会溜须拍马,我多正直呀,我才不要去拍马屁呢。事实上,小人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古代的官场多少人想往上爬,多少人想溜须拍马上位,结果真

  • 三国时期赵云在蜀汉的地位如何?得到了重用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云,三国

    赵云字子龙,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人活在世上都是图一些什么东西的,有的人图名,有的人图利,有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终身努力着。三国时期作为封建历史时期的乱世,给我们展现了一副英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赞歌。刘备应该算是拥有了三国时期最强的男

  • 太丁:商朝第二任帝王,他的身上有哪些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太丁,商朝

    太丁,甲骨文作大丁,姓子名丁。他是商朝开国君王商汤长子,商朝第一位太子,根据《史记》记载,他先于其父而死,没来得及即王位。成汤去世后,太丁之弟外丙即位。从甲骨文的记载看不出太丁即位为王的情况。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太丁的卜辞甚多,因而有考古学家认为,他曾协助

  • 商汤:商朝开国帝王,他是如何建立商朝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朝,商汤

    商汤,即成汤,子姓名履,别名天乙、大乙、唐、武汤,商朝开国帝王。他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作为商国君主17年,作为商朝帝王在位12年,庙号商太祖。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以及夏朝的方国韦、顾

  • 大将军卫青为什么执意要娶一个寡妇?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卫青,汉朝

    大将军卫青的为什么执意要娶一个寡妇?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千古名将,卫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卫青因为在对匈奴的征战中曾七战七捷,战功赫赫,地位极为显赫,而且卫青是汉朝赫赫有名的战神,他为汉武帝打败匈奴立下了不世功勋,他的一生精彩又传

  • 司马错作为秦国第一名将,为何在后世名气不大?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错,战国

    秦国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你们知道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人生的路很长,但决定你命运的,就是关键那几步,走好了人生便会一帆风顺,走不好磕磕绊绊一生不舒坦。人生如此,国家也是一样,一个国家的命运,关键点就在那么几个关键时刻,这几步走对了,国家就有了保障,走错了,取得再多的胜利

  • 吕布和赵云交过手吗?他们实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吕布,三国

    吕布和赵云交过手吗?他们实力如何?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说起来三国时期的最强武将,大家心目中或许有不同的人选,有的人会说手持方天画戟的吕布勇武冠绝三国,当属第一;也有人说赵云能够在百万军中来去自如,更是被称为常胜将军。诚然,这两人都是当世名将,虽然都很勇武但是却没有对阵过,

  • 如何评价汉章帝刘炟?他有哪些为政举措?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章帝,东汉

    刘炟,即汉章帝,汉光武帝刘秀之孙,汉明帝刘庄第五子,生母是贾贵人,东汉第三位皇帝,在位共13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炟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提倡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实现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带同汉明帝统治时期合称“明

  • 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和帝,东汉

    刘肇,汉章帝刘炟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皇后窦氏将他收为继子,东汉第四位皇帝,在位共18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执政,永元四年,刘肇联合宦官将窦氏及其党羽一网

  • 宋明帝刘彧的一生,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彧,南朝宋

    刘彧,即宋明帝,字休炳,小字荣期,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刘骏异母弟,南朝宋时期刘宋第七位皇帝,在位共6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彧在465年自立为帝,年号泰始,即位初任贤用能,后期奢侈无度。472年5月10日,宋明帝病逝,谥号明帝,庙号太宗。轶事典故戏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