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策当初让孙权继位费尽心思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

孙策当初让孙权继位费尽心思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850 更新时间:2024/1/21 11:15:56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孙策和孙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孙策当初力排众议让孙权继位,孙权称帝之后,孙权是怎么对待孙策的后人的?

孙策临死的时候,长史张昭推荐他的三弟孙翊掌军权,而周瑜未奉命就长途奔袭上千里,带兵奔丧。

孙策把讨逆将军和吴侯的印信交给孙权,含恨与世长辞之后。

还没等孙权哭出声来,就遭到张昭严厉制止:

孝廉(孙权),难道您认为这是痛哭流涕的时候吗?

把孙权说得愣住了,我哥哥死了,难道我不该举哀为他办丧事吗?

张昭见孙权还有些迷糊,态度就更严厉了:

难道你还要像世俗匹夫一样守孝三年?那不等于开门放强盗进家门吗?

看看孙权有点明白的意思,张昭立刻晓以大义:

作为大业的继承者,继承和弘扬你父亲和哥哥的事业才是最宝贵的!

还没等孙权恍然大悟,这位东吴文官的最高长官,动手脱下了孙权的丧服,换上战袍,扶他上了战马。

陈兵而出,使出巡军。

东吴的众将官见到孙策虽然横死,但后继有人,顿时军心安定,大本营的情况基本稳定了。

孙权从他哥哥手中接手的并不是一个固若金汤的基业。

由于孙策个性的缺点,当时的情况是:

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异同。

这个“颇有异同”,耐人寻味,这说明当时的江东诸臣并不是铁板一块。

孙策是在公元191年,父亲孙坚去世之后,接掌了大权,那一年他只有十七岁。

九年之后的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横死,只有二十七岁。

这九年里,他虽然拿下了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

但是这六郡并不安稳,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全臣服于东吴的统治。手下的臣子们,也有很多人存在观风望气,一旦事有不好就赶紧走人的心思。

一言以蔽之,君臣之心还没有那么牢固。

孙策的堂兄孙暠(hào)还有起兵夺权的想法,甚至已经付诸行动。

这一切,都是因为孙策掌权时间太短,并且,他的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造成的。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对孙策的勇武,描写得十分精彩。

孙策带兵攻打扬州刺史刘繇(yóu),刘繇与笮(zé)融出城迎战。

孙策大喝一声,我来了你们怎么还不投降!

刘繇的部将于糜愤而出战,结果没过三个回合就被孙策夹到胳肢窝下擒了过来,拨马往本阵撤走。

刘繇的另一个将领樊能策马追袭,孙策见状回头大喝一声。

吓得樊能落马而死,没想到孙策喊的时候,用劲过大,胳肢窝下的于糜也被夹死了。

吓死一个,夹死一个,从此孙策被称为小霸王!

虽然除了《三国演义》,在正史上,孙策从来就没有这个称号。

但是被孙策赶跑的吴郡太守许贡,在给曹操的密信中,确实说过孙策很像楚霸王项羽,最好的办法是征召孙策做官,免得他在江东做大。

这也许是《三国演义》中孙策被称为小霸王的来由。

孙策确实是勇武过人,这是他的优点。但是这也是他的缺点,因为作为一军主帅,他却在战阵之时,常常凭借个人勇武,一马当先,脱离大部队。让他的将士们非常担心。

他的部下虞翻就曾经劝阻过他。

说他的勇武,即使是汉高祖刘邦也比不过他。但是在战阵或打猎的时候,经常脱离大部队,让侍从们来不及护卫。这就好比古时候白龙化鱼游玩,也能被渔夫豫且射中眼睛;而白帝之子化为白蛇的时候,也能被凡夫俗子刘邦一刀砍作两段。

孙策觉得虞翻说得很有道理,但他就是不听,仍旧我行我素。

结果,就是那个说他像项羽的许贡家的三个门客,乘他孤身一人打猎的时候,一箭把他射成重伤,结果伤重不治,英年早逝。

他的这个性格上的缺点,不仅导致他无谓的死亡,还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为他的勇武,所以他自视甚高,从不允许部下有任何损害他个人威望的做法,但是这样一来,反而对他的威望有损害,导致咱们前面说过的“恩泽未洽”。

比如误杀名仕高岱。

高岱这个人,是余姚的一位隐士。轻财仗义,爱结交朋友。孙策听说之后,就邀请高岱见个面,谈谈心,也好显得自己礼贤下士。

为了谈话能够愉快,孙策还提前做了准备。他听说高岱对《春秋左传》特别有心得体会。就提前找来《左传》研读。

没想到,有坏人从中作梗。他告诉孙策,高岱特别瞧不起他,认为孙策就是个武夫。所以到见面的时候,谈起学问上的事,高岱肯定会说“不了解”来搪塞孙策。

转头,这个人又找到高岱,告诉他,孙策这个人,特别的嫉贤妒能,到了见面的时候,你千万别显摆自己的学问,孙策问起《左传》的事,你就推说不了解就行,不然要是让孙策觉得你学问比他好,你就有生命危险。

这样一来,高岱果然在觐见孙策的时候,就是一连串的不了解

孙策能不生气吗,还真以为是高岱瞧不起自己,当时就下令把高岱关起来了。

高岱不是轻财仗义朋友多吗,就纷纷的来求孙策放过高岱。

结果孙策登上高楼往门外一看,满街满巷的都是来给高岱求情的人。

这下子,适得其反,孙策更生气了,直接下令把高岱给杀了。

本来是想表现自己的礼贤下士,结果却变成了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孙策此举确实失策。

这在士林当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孙策的“暴脾气”不仅导致自己无谓的死亡,还给孙权留下了一个动荡的局面。所以张昭才催着孙权除掉丧服,骑马出巡,稳定大本营的军心。

其实,张昭不止做了这一件事。

他为了稳定军心,一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正名。他第一时间向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上表,请求让孙权来继承孙策的讨逆将军和会稽太守,并允许他能够继续驻守原来的六郡。

虽然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但是所有的割据政权也都习惯性地要上表,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比如后来刘备称王汉中,还给汉献帝上了个表,其实,也就是通知一声。

孙策是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四日死的,汉献帝的回信,十月份才寄回来。

这中间,有六个月的空挡,张昭又做了第二件事,下令六郡各城:

中外将校,各令奉职!

啥意思呢,就是各位将领,做好你们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不许妄动!

这个命令很重要,基本稳定了各地的情况,但是,也有不听话的,孙策的堂兄孙暠就是一个例子。

孙暠是孙坚的弟弟孙静的长子,时任定武中郎将,驻守在吴郡的乌程。他认为自己有资格接替孙策,所以厉兵秣马,准备先攻占临近的会稽郡。

当时在吴郡富春县任县长的正是那个劝阻过孙策的虞翻。

虞翻根据当时的形势,认为应该原地治丧,以稳定为主。就劝那些想去奔丧的孙策的将领稍安勿躁,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不要乱动,对稳定吴郡及周围的形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他听说孙暠意图作乱,就前去劝告他:

孙讨逆(孙策)英年早逝,接替孙讨逆将军的只应该是孝廉(孙权),我虞翻已经率一郡的军民百姓固守城池,就等孙孝廉一声令下,讨伐不逆。现在只有执事(孙暠)您有些妄动了。

孙暠一听,就了解自己没戏了,之好退回乌程,夺权行动宣告失败。

事后,孙权越级提拔虞翻为骑都尉。

从孙暠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手握重兵的周瑜,明了解张昭下令各地都不许妄动,却仍然凭着对孙氏家族的一片公心,带兵奔丧,起到了何等稳定人心的作用。

这样,孙策突死的情况下,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两人遵从了孙策的遗命,认为孙权有能力继承大业,于是文武二人。

率群僚立而辅之。

江东人心初定。

十九岁的孙权,可不是一个任人摆布没有主见的普通人。

史书对孙权的评价是: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móu)于父兄。

侔于父兄的意思就是他和父亲孙坚哥哥孙策齐名。这对一个少年人来说,评价就很高了。

结合孙策临终时对他的评价,孙权的好侠养士之名,对稳定当时江东的秩序,确实是最需要的。

而孙权也是这么做的,并且做得很好。

孙策对待张昭,是亦师亦友。而孙权直接就是以师傅之礼待之。

孙权性度弘朗,诙谐多趣,经常以表字称呼手下。但是对张昭从来都是称呼张公,非常的尊敬。出征的时候,也多是把看守大本营的任务委托给张昭,可见十分信重张昭。

当然,在孙权称帝之后,也确实没有再让张昭为相,这也许是赤壁之战前,张昭投降曹操的建议埋下了隐患。

当然,文官里面,孙权还重用了从曹营归来的会稽东部都尉张紘(hóng)。张紘是曹操往江东安插的钉子。但是张紘可是为刚刚上任的孙权解除了一个大麻烦。

因为曹操听说孙策横死,就想趁江东人心不稳,征伐孙权。

还是张紘心恋旧主,劝谏曹操,趁人家家里办丧事去征讨,难免背上不义的名声,还是算了吧。曹操一想也确实是说不过去,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所以,虽然有人在孙权面前说张紘的坏话,但是孙权却从来没有怀疑过张紘的忠心。仍然让张紘遥领会稽东部都尉,主要的工作却是和他商量机密,起草重要文件,是孙权重要的谋臣。

同样的,孙权一直尊称张紘为张东部,也就是他的官职东部都尉,而不呼其名其字。

稳定住文臣的队伍之后,对武将的使用,孙权也能够做到恰如其分。

除了继续任用周瑜和老将程普为左右都督总领军事。

孙权任命黄盖韩当蒋钦等武将兼领有山越作乱地方的地方官。

山越是六郡内部除孙氏宗室之外的另一个不稳定因素。

黄盖等人恰巧既是武将又有管理地方的经验,对他们的任命,既平定了山越的作乱,又稳定了地方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江东这次因为孙策横死而带来的突如其来的权力交接。从孙策选择孙权,到孙策留下的班底的全力支持,到孙权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团结了一大部分的文官武将。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孙策孙权兄弟及张昭周瑜等人,在动荡之时,明智地选择了最有利于东吴稳定和发展的举动。

从这一点来说,后来孙权称帝后,只是追封孙策为长沙恒王,封孙策的儿子

标签: 孙策孙权

更多文章

  • 聂夷中的诗作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能在唐代诗坛占据一席之地?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聂夷中,唐朝

    聂夷中,字坦之,生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卒年不详,晚唐时期诗人,他在历史中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是他的诗作能在唐代诗坛中占据一席之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聂夷中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我们能知道的生平经历极少;但是,他的诗作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对农

  •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导致街亭丢失,他为何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谡,三国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当时刘备称诸葛亮的才学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治国安邦,成就大事,如果自己的子嗣可以辅佐,就劳烦诸葛亮辅佐,若自己的子嗣没有成为帝王的

  • 曹魏最后的忠臣:毌丘俭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毌丘俭,三国

    毌丘俭,本是河东闻喜人氏。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毌丘俭de 父亲名叫毌丘兴,在曹丕时期担任过武威太守,因讨伐当地的叛乱有功,被封为高阳乡侯。父亲死后,毌丘俭继承其爵位,并担任平原侯文学一职。三国时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在魏明帝曹叡继位前,毌丘俭曾做过他的属官。魏明帝继位后,毌

  • 朱文正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他最后为何被朱元璋软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文正,明朝

    因为洪武四大案的缘故,有人认为朱元璋是暴君;又因为他为老百姓创办了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有人说他是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凡是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客观理性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在朱元璋开国的诸多将领当中,有一个人地位比较特殊,他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 揭秘:三国最无情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丕,三国

    曹丕,曹操的儿子,曹魏的开国皇帝,还是著名文学家,“三曹”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后世对曹丕的评价还不低,但我却对曹丕这位皇帝不怎么欣赏,甚至觉得他是三国时期最刻薄寡恩、冷酷无情的皇帝!这是因为曹丕在位期间,杀死结发妻子,残害受阻兄弟,甚至忘恩负义,诛杀了恩人的儿子,这到

  • 此人失宠20年,因甄嬛一句话晋升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乾隆,清朝

    乾隆是一位风流皇帝皇帝,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一位乾隆后宫的妃子,她曾失宠20年,却因为甄嬛一句话,被乾隆翻牌子,五年生三胎,晋升为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乾隆对这位继后,原本就不是很喜欢,所以多年来对她一直都很冷淡,不过甄嬛,也就是甄嬛传中的原型钮祜禄氏,很喜欢乌喇那

  • 诸葛亮北伐成功的话 诸葛亮会不会直接取代刘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刘禅,北伐

    对诸葛亮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如果北伐成功的话,诸葛亮会取代刘禅吗?实际究竟是什么样的?刘备在白帝城将蜀汉和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虽然交待诸葛亮要复兴汉室,并且表示刘禅成才的话就辅佐他,如果实在烂泥扶不上墙也可以取而代之。可是诸葛亮在小编看来无论最终结

  • 司马腾:堂堂西晋诸侯王,最后为何被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腾,西晋

    他出身大名鼎鼎的司马氏,东海王司马越之子,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最后为何惨遭杀害?此人就是司马腾,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他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司马腾出身司马家族,为西晋诸侯王,生下来就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命。父亲是东海王,高官厚禄,司马腾的孩童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司马腾年轻时当过冗从仆

  • 郭昕:唐代安西都护,曾孤守疆域几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郭昕,唐朝

    郭昕,唐朝时期安西都护,名将郭子仪的侄子,在安史之乱中抵御外敌入侵。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盛唐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是繁华的长安街,还是广阔的疆土!衰败的大唐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是安禄山铁蹄下失陷的长安城,还是少数民族不断侵扰的边境。安史之乱后期,大唐的战车开始走向下坡路。与

  • 蒯越是什么人?他的归降对曹操来说有多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蒯越,三国

    蒯越是荆州南郡望族之一、蒯家的代表人物,年轻时颇具名望。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袁术、袁绍、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在这一过程中,曹操不仅注重地盘上的扩张,更不断吸纳来自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