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大赏三军到鸿门宴放走刘邦,项羽的想法为何会改变

从大赏三军到鸿门宴放走刘邦,项羽的想法为何会改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449 更新时间:2024/1/22 14:50:49

从大赏三军准备决战,到一时心软放走刘邦,项羽在其中有何考量?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项羽能狠下心,做出坑杀秦军25万投降士兵的决定,就足以看出,他不是一个会被仁慈二字牵着鼻子走的人。

向项羽表忠心的章邯,是得到被封为雍王的保证的,在利益的推动下,这两人已经是一条船上的人了。而章邯的那群旧部下,并没有得到既得利益或是保证利益的许诺,他们眷念在关中的家人,害怕因为自己投降的事实,无辜的家人会遭到秦朝廷的迫害。

将领和军士们心不齐,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现像,也总会产生毁灭性的后果。塞满军士内心的,从对家人的担心,转变成了对章邯的怨恨。秦国民风彪悍,投降本就是不得人心的决定。我们也可以从史料的记载中看出,这些秦国军士一直都觉得,他们是被章邯骗进反秦联军的。

秦军内部的窃窃私语,最终还是传进了联军耳中,因为秦国人和“六国人”天然的百年仇恨,这些情况被添油加醋地汇报给项羽。在没有经行调查的情况下,项羽轻率地下达了坑杀秦军25万投降士兵的命令。

当时的秦军,只是出现了可能倒戈的苗头,连倒戈的想法和计划都还没出现呢。考虑到不久后要进攻函谷关,如果在联军攻关时,秦军如果突然倒戈,反秦大业可能会毁于一旦。项羽不敢像叔父那样轻敌,也不愿看到反秦大业再度坠入低谷。对他而言,送这25万人“回西方”是最稳妥的做法。

“妇人之仁”的评价,并不太适合项羽。项羽是很懂得斩草除根的,就算是面对只能算是“可能”的威胁时,他也总会展现出最残忍的一面,这可能与他一直想伪装出来的仁慈有反差。

羽与范增疑沛公,而业已讲解,又恶负约,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

时间线跳转到项羽大封天下的时候,“亚夫”范增和项羽都还对刘邦保有戒心,又不愿意背上违约的骂名(先入关中者为秦王),就把秦国用来安置罪犯的巴蜀封给了刘邦。巴蜀之地的富庶程度远远比不上关中,而且相对闭塞。再把秦国封给章邯等三人,让他们阻遏刘邦东进的道路,就可以杜绝刘邦争霸中原的可能——项羽是这么想的。

明明怀疑刘邦,明明又下得了狠手,为什么不趁着鸿门宴这个良机将他铲除呢?鸿门宴之前,项羽大赏三军准备和刘邦决战,鸿门宴上,项羽又心慈手软放虎归山。项羽的想法为何会改变,为什么把已经架在刘邦脖子上的刀,又放了下来呢?

考虑到自己本身就理亏

项伯和张良交情不浅,得知侄子明天就要与刘邦决战,当天夜里就跑到刘邦军营里见张良,劝他在开战之前逃走。在张良的撮合下,项伯和刘邦结成了口头亲家,后来又把刘邦的狡辩传递给项羽。

项伯对项羽说:“不要杀有功之人,否则必定遭到祸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刘邦在反秦战争中也确实是有功的。

函谷关本来驻扎着一支强大的秦军,被张良用计谋击溃,关中也被刘邦的军队平定。按照刘邦的说法,他平定了关中,日日夜夜盼望项羽带兵与自己汇合。他还封藏了秦国的宝库,就等项羽过来取走。派兵镇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诸侯的军队,没有阻止项羽入关的意思。毕竟他就盼着联军入关,按照楚怀王的约定,立自己作秦王呢。

楚怀王之约。

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室一样,一个毫无实权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天下共主,总是没人敢公然挑战的。

齐桓公晋文公利用周天子行“尊王攘夷”之事,成就了霸业。曹操利用汉献帝这个傀儡,夺取了中原。再插入楚汉战争时的事例,项羽驱逐并令人杀死义帝,引得刘邦披麻戴孝,率领56万人的诸侯联军,向项羽追问义帝之死;刘邦项羽两人在广武间互相对骂之时,当刘邦数落项羽弑杀义帝之罪时,恼怒的项羽再也忍不住怒火,用脚踏弩射中刘邦的胸口……这些有名无实的东西,总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不重视它的人,总会惹起天下人的怒火。

项羽被派去救援赵国,以至“后天下约”

楚怀王曾经和包括刘、项在内的楚国将领们约定:谁率先平定关中,谁就做秦王。这项约定影响颇深,我上文提到项羽不愿背负违约的骂名,而把刘邦封到巴蜀,就是约定产生的结果。

不谈刘邦、项羽两人究竟谁功劳更高,从事实上看,最先平定关中的,确实是刘邦。

章邯投降时秦军还有战斗力,此时反秦联军后勤补给苦难,军中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接受了秦军的投降。作为秦军投降的条件,项羽同意把关中封给章邯、太史欣、都尉翳这三个秦军将领,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刘邦已经平定关中的消息,可能还没传到项羽那里去。

而此时的刘邦正每天在关中做白日梦,他洋洋自得,自以为能做秦王,只等诸侯入关后给自己做个见证。没过多久,项羽把秦国封出去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在刘邦看来,秦国是自己应得的,为了保住自己成为国王的机会,他才派军队据守函谷关,企图阻止项羽入关。但这无异是用鸡蛋碰石头,等项羽仗着自己那40万精锐,叫嚣着要和刘邦决战时,后者也只能怏怏地赴那场鸿门宴。

刘、项在鸿门宴前撕破脸皮,走到兵戈相向的地步,就是因为刘邦派兵在函谷关阻遏项羽。而刘邦派兵据守函谷关,本质上是保护自己的国家。

项羽在坑杀秦军25万降卒时,是没和他们讲太多道理的。在鸿门宴上,刘邦已经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了,项羽为何不故技重施,用“不讲道理”的手段忽视刘邦的功劳,乘机杀死他呢?项羽是不能这样做的,读者是否注意到,上文我称呼项羽军队时的用词是“联军”,答案就藏在这里面。

顾及到其他诸侯的看法

再插入项羽坑杀降卒的事,明朝文人王世贞的《短长说》记载:有人问范增为何不阻止项羽坑杀秦降卒,范增的说法是,当时秦军已经有所动摇,而且六国之人恨秦人入骨,特别是祖先被秦人坑杀了40万的赵人,用这25万人给赵国诸侯慰藉,连范增都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项羽是要考虑联军中其他诸侯的想法的。

《易》曰:履霜坚冰至。《吕氏春秋》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项羽今天对刘邦举起了屠刀,明天遭殃的那个会不会是自己?这是其他诸侯都要考虑到的事。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

秦军25万降卒,都是诸侯军的敌人,项羽坑杀他们是不会遭到诸侯反对的。而刘邦呢?他本身就是诸侯军的一员,如果项羽在不占理的情况下把他杀了,恐怕会失去人心,让诸侯军将领们人人自危吧!

为什么说项羽的军队是一支联军呢?从项羽和他叔叔起家时算起,看看这40万的军队是怎么来的吧。

人人都知道一个概念:“8000江东子弟”,项羽叔侄最开始在会稽郡征集了8000子弟就渡江反秦了,不敢自立为王的陈婴带着两万军队归属项梁,后来黥布、蒲将军等人又带着军队来投奔。等这支联军到了下邳,已经有六七万人。这是楚军的由来。

时间线再跳转到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王离时,那些本该救援赵国,却因为恐惧秦军而作壁上观的诸侯军队,它们的将军在项羽破秦军后都赶到楚军营地,跪爬着去见项羽。巨鹿之战项羽一战立威名,他就变成了所有诸侯军队的老大,带着他们追击章邯,后来又入关。项羽本身率领的楚军只有几万人,入关后变成了四十万,是因为有巨鹿之战后诸侯军的加入,向关中进发时沿途也有诸侯军加入。这是诸侯联军的由来。

那些将军带着军队加入了楚军,就会把军权全都拱手送上吗?就算是把军权交了上去,军队里的军官们也要都换成项羽的亲信吗?这都是不可能的,联军合并在一起是因为有灭秦的共同目标,项羽因为威望最高做了大将军,但他并不能直接控制每一支军队。

不只是诸侯联军派别林立,恐怕就连楚军的内部都是派别林立的情况。想要统帅这样一支“凑起来”的队伍,只能“以德”不能“以暴”。

把反秦战争获得的成果,例如财富、人口、地位、疆土,分封给联军的将军们,让所有人都得到好处,让所有人都心满意足。同时在反秦战争的过程中,要尽量笼络人心,所以屠杀了那么多人的项羽,遇到将领生病的情况,常流着泪去看望他。这就是“以德”。

项羽不独占,是因为天下早就群雄割据

在不占理的情况下杀死刘邦,让将领们人人自危,甚至激起他们的反对,这可能导致联军人心散掉。这就是以暴。

项羽的分封:例如瑕丘申阳这个人,本来就占领了河南地区(不是今天的河南省),又帮助楚军过黄河,所以被封为河南王。又例如司马卬本就攻占了河内郡,又在反秦战争中多次立功,所以被封为殷王统治河内地区。这两个是十八路诸侯中的小角色,受封的国土也不大,但还是能和十八路诸侯王并列。其实项羽只是承认了他们对自己占领地区的主权,封他们做王只是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项羽不杀刘邦,是顾及其他诸侯的看法,项羽分封天下,也不是因为他没有当皇帝的野心。这都是由于:一、当时天下早就是诸侯割据的局面了。二、他那四十万大军的本质是一支凑起来的联军。

杀刘邦会导致自己“威德”丧失,就无法组织诸侯们施行有利于自己的分封。但是不杀刘邦,任由他一步步发展壮大,也始终是放虎归山,他总会变成一个威胁。总要断一只手臂,断左臂和断右臂到底哪一个划算?

鸿门宴上放虎归山

优柔寡断是项羽的缺点之一,在鸿门宴上内心如此矛盾的项羽,更是把这个缺点暴露无遗。

刘邦赶去参加鸿门宴,第一件事就是摆低姿态为自己辩解,宴会上紧张的气氛得到了缓和。范增一心要除刘邦而后快,怎会放过这个杀一人而灭十万军队的大好时机呢?他拿起了自己佩戴的玉玦三次,都在示意项羽早做决断,项羽却不作任何表态。

情急之下,范增找来项庄,让他假借舞剑助兴的名义,在酒宴上刺杀刘邦。项庄在酒宴上舞剑,心里只想着刺杀刘邦。项伯见事情不对劲,拔出剑来与项庄共舞,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找不到攻击的机会。

张良见事情危急,就去找来樊哙救驾,樊哙又硬生生闯进军帐,在这期间项羽什么都没有做。他即不阻止想要刺杀刘邦的项庄,也不阻止一心要保护刘邦的项伯。任他们分出胜负,也任他们决定刘邦的生死。这就像一个面对困难束手无策的人,他索性什么都不做,只等着命运的裁决。

铲除刘邦会让诸侯们离心离德,这是自断臂膀。不杀刘邦就是放虎归山,总有一天会被他反扑。两种选择都让人极其痛苦,优柔寡断的项羽做不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保刘派和除刘派,哪边能再造出一点有利于自己的声势,都有可能改变项羽的心意。造出鸿门宴上最后一波声势的人,是刘邦带来参加酒宴的樊哙。

在一群大人物参加的酒宴上,樊哙这个没人能叫得上名的小卒,带着满腔怒火闯了进来。项羽称他是“壮士”,赐他一斗酒和一架生的猪肩。樊哙用盾牌当桌子,用剑当切肉刀,大口地吃起酒和肉。项羽问:“壮士,还能再喝吗?”

樊哙就势抒发自己的感慨道:“我连死亡都不躲避,怎会推辞这点酒?秦王专做大逆无道的事,他就怕不能让每个人都被处斩和受刑,全天下都背叛了他。楚怀王和将领们约定:‘先入关的做秦王’,沛公率先平定关中,不敢私拿一丝一毫的财物,封藏府库,带兵回到霸上就等着将军的到来。功劳如此之高,将军反倒听了小人的挑拨,想杀有功之人,这和秦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项羽答不上话,只是让他坐下继续用宴。酒宴成了这个样子,气氛已经僵住了,所有的阴谋都不得不暂时中止。

没过一会,刘邦假称自己要上厕所,溜了出去,还叫上了樊哙。出军帐后,樊哙让刘邦赶紧逃走,刘邦还想着自己没有和项羽辞别,樊哙说:“现在我们是砧板上的鱼肉,而别人是宰割我们的菜刀,不要去辞别了!”刘邦一帮人就这样溜走了。

等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虽然对刘邦极不信任,但事已至此,鸿门宴上刘邦任人宰割时都没动手,现在他身边有十万大军的保护,就更没法拿他怎样了。把秦国封给他,就等于是给自己设立了个强力对手。不把秦国封给他,也势必要遭到怨恨和报复,项羽不会不知道这一点。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借口把他到巴、蜀那边去。

有时成败只在一念间,而历史的走向也有它的偶然性。在鸿门宴上,刘邦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溜掉了。彭城之战中,刘邦被楚军包围了三圈,突然狂风大作,巨大的石头在风力的带动下,砸得楚军阵脚大乱,刘邦又一次溜走了。刘、项在广武间对骂,项羽用弩射中刘邦胸口,却没命中心脏,刘邦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又例如韩信和一帮人犯军法应当被斩首,前面的人挨个人头落地,轮到韩信时,他四处张望,发现有特赦权的夏侯婴刚好在附近,他又刚好用一句话就感动了夏侯婴,保住了性命。

历史有时就是“差一点”就被改变了。

鸿门宴上内心矛盾重重的项羽,最终还是没能做出选择,事态的发展都被两方的手下引导着。他只需要一个命令,就能让三年后杀死自己并登上皇位的刘邦性命终结。只可惜他优柔寡断,抱着杀之亦可,不杀亦可的心态,最后放走了刘邦,害死了自己。

标签: 项羽秦朝

更多文章

  •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为什么会被叫做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齐桓公,齐国

    你真的了解齐桓公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齐桓公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门人物,在我们的印象里,这位春秋五霸之首,是英明神武的,怎么会跟昏君扯上关系呢,听我一一道来。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齐桓公开创的事业和他到底有多大的关系。齐桓公所处的时代,他的祖国齐国在一开始只是一个诸侯国,而且很

  • 朱皇后与孙休的感情如何?孙休去世后,朱皇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皇后,东吴

    你知道朱佩兰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孙亮兵败被废。很快孙絃又扶植大帝孙权的第六子,也就是咱前文提到过的小王夫人所生的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即位,改元永安,是为景帝。23岁的孙休即位后,很快把自己的妻子朱佩兰接进宫中,朱氏,名佩兰,吴郡 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高贵。父

  • 新城公主有多受宠?她的婚姻生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新城公主,唐朝

    说到新城公主,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1994年10月下旬至1995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昭陵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北的一座唐朝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而这座古墓的主人,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女、唐高宗李治的胞

  • 孝惠章皇后为何不受皇帝喜欢?只因顺治皇帝独宠董鄂妃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孝惠章皇后,顺治

    在清朝历史上,清朝一共有27位皇后,这些皇后的命运各不相同,即使母仪天下,可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帝王夫君的宠爱,今天我们说的这位皇后,她20岁就成为了皇太后,独守空闺57年,活了77岁,她一生都不受皇帝喜欢,一生都没有侍寝过,她就是孝惠章皇后。孝惠章皇后来自一个显赫的家族—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太后的侄孙

  • 白起最著名的一战是什么?他最后为何会黯然落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白起,战国

    说到白起,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白起大家都很熟悉,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杀神,其中最著名的一战就是与赵国的长平之战,用欺诈计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军,四十万赵军被活埋,后杀神之名,实至名归,在赵国,能治小儿啼哭,最后却自刎而死,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不能救

  • 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在历史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秀,东汉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世孙,一个为大汉续命两百年的皇帝。在起兵之前,刘秀做的事就是种地、读书、做生意,后来王莽不得人心,天下大乱,刘秀随长兄刘縯起兵,金戈铁马若干年,最后坐定了天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秀是个怎样的人?一、 心胸宽广——刘秀在

  • 王亥发明创造了哪些划时代的东西?他在商业方面有什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亥,商朝

    你知道王亥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说起商业,现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商业最早是在夏朝时期开始出现,这还要特别提到一个人,这个人身上具有很多的创造力,而他的创造力也发明了很多划时代的东西,他也是最先搞起了商品交易,那个人就是王亥。少年时期的王亥就显现出了过人

  • 武则天死后李显肯定上位 张柬之为什么还要发动神龙政变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张柬之,武则天

    对神龙政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中宗李显可以说是最倒霉的皇帝,虽然是有着皇帝的身份,却是夹杂在各种女人之间,而且不是声色犬马,反而是勾心斗角,最后还是死在了妻子和女儿的毒药之下。年少时登基仅过去了才55天就被废位成庐陵王,去了边远地区上任,总而言之有一个强

  • 蜀汉和东吴相比 司马昭为什么先挑蜀汉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昭,蜀汉

    对司马昭灭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带)人。司马昭是三国时期的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

  • 夏侯惇对打仗一窍不通 曹操为什么还对他如此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夏侯惇,曹操

    很多人都不了解夏侯惇打仗,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夏侯惇让人印象深刻是自己眼睛,很多人对夏侯惇敦知之甚少,众所周知,古代君王都有一批忠诚义士,帮助自己完成大业,汉光帝有二十八将,汉武帝有卫青,霍去病为自己赶跑匈奴,镇守边境,曹操能够一统天下,与手下人有很大关系,曹操手下有能人武将为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