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常遇春龙袍像是真的吗 朱元璋真的让画师画过吗

常遇春龙袍像是真的吗 朱元璋真的让画师画过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72 更新时间:2024/1/16 2:55:10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常遇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洪武二年七月,刚刚奔袭千里,攻破元上都开平的常遇春奉命班师南归,结果在行军至柳河川时突发重疾病逝,年仅40岁。

听到这个消息后,难以遏制悲痛心情的朱元璋甚至瘫倒在了龙椅上。他在祭奠常遇春的诏谕中写道:“开拓之功,遇春居七八”。可见,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地位之高。

不过,即使如此,朱元璋之后的一个举动还是令人们感到有些惊愕。他下令,让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一幅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封建时代等级森严,称呼、服饰、宅邸都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皇帝专门让人绘制臣子穿龙袍的画像,不仅空前,更是绝后。这一事件实在是太匪夷所思,因此有不少人觉得,这一说法会不会是后世的谬传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常遇春的龙袍画像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根据记载,当时朱元璋下令要画师绘制的这幅龙袍像,被太祖悬挂于明朝功臣庙当中,名列功臣榜第二(徐达第一)。在祭祀仪式结束后,常遇春之子常升特地请求朱元璋,让画师再依照原像又画了一张,当作传家之宝。

靖难之役中,常升战死,其妻子胡氏携龙袍像远逃至云南避难。这80多年里,画像依旧被常家严密珍藏,直到明孝宗大赦建文罪臣时,常家才再次携龙袍像出现。

在这之后,常家虽历经战乱,但一直小心保留这幅画像,不曾遗失。前些年,中大历史系教授朱希祖、明史专家吴晗等专家经过反复比对考证,认为这幅常家所藏的龙袍像,“即是开平王遇春公生前的真实面貌”。

也就是说,常遇春龙袍像一事并非后世虚构。

龙袍像的保存,为后世人们研究这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

从画中龙袍的样式上来看,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子龙袍,龙袍并没有使用代表皇家的金色,而是用了明代官服常用的绯红色作为打底。因此,从形制上来看,它更加接近于明清特有的“蟒袍”。

所谓蟒袍,就是皇帝用来赏赐有功之臣的"赐服",它上面绘制的图案和天子朝服上的龙纹特别相近,只不过蟒袍上所绘的蟒龙要比正牌金龙“少一爪”。如果不细究颜色,光从纹饰上分析,人们很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别。

当然了,如果常遇春像里穿的是这种蟒服,那这件事也不至于被人们大书特书。画中常遇春所穿的龙袍,并不是红底四爪龙纹的蟒袍,它介于两者之间,虽是红底,但却是实打实的五爪金龙!

人们猜测,正是朱元璋的授意,画师们才会在画常遇春像时用这种高于蟒袍的特殊服饰。这也足以看出朱元璋对常遇春突然暴死的哀痛和惋惜。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重视常遇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就像之前所说,常遇春对于明朝的建立,是有着居功至伟的开拓之功的。

早年间,常遇春只是乡间盗寇,但从1355年投奔朱元璋开始,常遇春就开始崭露头角,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他曾说自己“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这也让他得了一个“常十万”的外号。事实证明,他的这句话并不是妄言。

1359年,常遇春以奇兵突击,攻克衢州,击溃元朝上万精锐;

之后,采石矶大战中以先锋姿态突入敌阵,帮助朱元璋击溃守军,攻占太平,次年再下集庆(即后来的应天府);

1360年,与驻守池州的徐达联合作战,在外围伏击陈友谅,将他逼得败走江州。第二年,又率领三万士兵配合冯国胜等人击破陈友谅数十万众,瓦解了后者对应天的猛烈攻势;

而在决定吴、汉两势力胜负的鄱阳湖决战中,常遇春不仅重伤陈友谅麾下大将张定边,又利用小船纵火不停给敌军制造混乱,还在朱元璋坐船搁浅的危机时刻,用简单粗暴却很有效的撞击方式帮助其脱困。

可以说,常遇春几乎参与了朱元璋开拓时期所有重要战役,这样一位“摧锋陷坚”的大将,又怎么能不让朱元璋重视。

陈友谅覆灭后,元朝对朱元璋阵营的威胁变得首当其冲。在攻取元大都、征讨陕西的历次战役中,常遇春一直是以副将军的身份与徐达配合。

常遇春、徐达,以及李文忠三人,可以说是朱元璋覆灭元朝最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他本人更是在覆灭元朝的战役中“尽瘁而终”,失去这样一个有功劳又有苦劳的将领,朱元璋如何能不心痛。

当然了,常遇春和徐达这位开国第一功臣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过徐达死后,虽然同样享受到配享太庙,图留功臣庙等一系列待遇,但却再没有了龙袍绘像的殊荣,这其实也很耐人寻味。

有不少人猜测,朱元璋之所以在酬谢常遇春时有些用力过猛,也与当时的军事环境有关。

常遇春死时,北元虽然被明朝屡屡暴击,但毕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像元顺帝王保保等这些北元势力依旧活跃在宁夏、甘肃等地,可以说初生的明政权,随时有被侵扰的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下大力气哀悼常遇春这样一位功臣良将,尤其是龙袍绘像这种有些逾制的行为,也可以起到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作用,尤其是那些拼杀疆场的武将。

标签: 朱元璋常遇春

更多文章

  • 意气用事,并不算完美的关羽,为何会被后世尊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关羽,三国

    关羽虽然义薄云天,但还是会意气用事,为何他却被世人推崇?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得汉中,就此进位卫汉中王,在此之后,刘备对群臣进行封赏,他将镇守荆州多年的关羽封为前将军,并把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敌军大将夏侯渊的老将黄忠封为后将军。关羽得知

  • 光绪皇帝究竟为何而死?与慈禧去世仅相隔一天?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光绪皇帝,清朝

    说到光绪皇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光绪皇帝曾经被人称为是清朝最无奈的一位皇帝。清朝末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面临了内忧外患的困扰。光绪皇帝尽管有着一颗想要复兴国家的心,但是面临着慈禧太后以及顽固派的压制,始终不能得志。虽然光绪皇帝贵为一国之君,但是他在朝政上却没有任何的自主权,朝廷死死地被当朝太后

  • 李渊的侄子李道宗战功赫赫,怎么不是凌烟阁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道宗,唐朝

    隋唐的历史最被大众熟知,就像三国的历史一样,即使不懂历史的人也知道五虎上将、刘皇叔。隋唐的历史也是一样即使不懂历史的人也会知道秦琼、程咬金等隋唐时代的名将。除了演义中夸张描述的这些名将外,唐朝宗室李家也是能人辈出。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就不说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这三兄弟,不

  • 窦太后和吕后都曾把持朝政,两人有哪些不同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窦太后

    窦太后是西汉文帝的皇后,她协助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为西汉雄厚的经济打下了基础,是一位非常贤明的皇后,她能成功入宫并最终坐上皇后和太后的位置,与吕后有着很大的关系。吕雉和窦漪房都是西汉王朝最厉害的女人之一,她们生的儿子都做了皇帝,而且吕雉和窦漪房都曾权倾朝野,有大批的外戚。但吕雉的出生比窦漪房要好,

  • 除了夏侯渊、夏侯惇,夏侯氏还出过名将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古代,三国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袁术、袁绍、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在南征北战的过程

  • 司马懿发动兵变后,曹爽为什么直接放弃反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爽,曹魏

    正始十年(249年),发生高平陵之变,太傅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随曹芳拜谒高平陵发动兵变,关闭洛阳城门,并奉郭太后诏命桓范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兵马。桓范正要应命,但他的儿子以皇帝在曹爽那边,力劝桓范投奔曹爽,桓范最终改变主意要到高平陵。出行时大司农属官全部都劝阻桓范,但桓范不听,在平昌门向由他举荐的门候司蕃讹

  • 刘秀和刘备都是白手起家,两者的结局为何大相径庭?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秀,东汉

    乍一看这个问题确实是能发人深思,光武帝刘秀和昭烈帝刘备看起来都是白手起家,一路争取各个谋士将领加入而逐鹿天下。看似相同的奋斗道路,而为何两者的结局却又大相径庭?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上有志于复国的各色人等,大多以失败告终,而刘秀是一个特例,刘备才是

  • 长孙晟有哪些功绩?因此深受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长孙晟,隋文帝

    长孙晟(551-609年),字季晟,小名鹅王,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著名军事将领、外交家,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唐朝文德皇后和太尉长孙无忌的父亲。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生性聪慧,涉猎文史。擅长骑射,一箭双雕。初仕北周,起家司卫上士,迁奉车都尉。隋朝建立

  • 李世民和武则天之间还有李治横插一脚 两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男宠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世民和武则天关系,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说起他们俩的关系,真的是一言难尽啊,毕竟这里面还有李治横叉一杠子。但是,从历史格局来讲,他们之间只有以下两层关系。夫妻关系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功臣之女的身份入宫,成了李世民的妃子,很快被封为才人。为什么武则天颜值高、举止美

  • 如果胤祥没有早逝而是登基皇位,清朝会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胤祥,清朝

    如果胤祥没有早逝而是登基皇位,清朝会是什么结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清王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200多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乾隆时期,国家达到空前绝后的鼎盛,统一了全国,也将中国专制主义推向了最高潮。乾隆帝第15子嘉庆,是清朝第七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