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羲之为什么放着大官不做:只因瞧不起上司

王羲之为什么放着大官不做:只因瞧不起上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561 更新时间:2024/1/1 9:30:46

宋人洪迈《容斋四笔》中有“王逸少为艺所累”一条,他认为,论操守见识和议论口才,整个东晋时期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王羲之是跟温峤蔡谟谢安等相当的人物。但是因为王羲之有出世思想,不愿意被人使唤,因此“功名成就,无一可言”。

网络配图

结果是,包括《晋书》在内的后代文献,都只能称赞他的书法造诣,“详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云云,没有一句话提到他的平生功业。也就是说,王羲之因为书法造诣精深,名声很大,他的高尚品德就被掩盖了。显然,洪迈为王羲深感惋惜。

其实,依我看,王羲之虽然在传统所谓“三不朽”之一的“立功”上未能有所建树,但是,他的书法成就和为人的率性飘逸,论对后世的影响,论文化遗产的价值,比起做一个尚书或宰相,显然要深远得多,重大得多。洪迈的“替古人惋惜”,不免有些迂腐。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他对后代书法的影响,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他的坦腹东床,他的爱鹅成癖,他的为老妪书扇,以及他的毅然辞官,悠游山水,都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慰藉了一代又一代不知道多少颗落寞的心灵。他在《兰亭集序》中显露的文学才华,也令历代多少人歆羡不已!

王羲之之所以毅然离开眼看着就要飞黄腾达的官场(只要他点个头,早就是侍中、吏部尚书了),据《晋书》本传记载,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对做大官不感兴趣,即王羲之自己所说的“素自无廊庙志”,而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王述(字怀祖)。王羲之辞官,是跟这位王述斗气的结果。

网络配图

王述做骠骑将军的时候,王羲之跟他齐名。但是,王羲之不大看得起王述,因此,两人的关系不太好。王述先做会稽郡太守,因为母亲过世,便住在本郡守孝。王羲之接替他做了会稽郡太守后,只是礼节性地去吊唁了一次,不再去第二回。守孝的王述每次听到号角的声音,总以为是王羲之前来拜访自己,都要做一番大扫除,以等待王羲之的到来。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王羲之一次也没有光顾王述住处。王述因此心里老大的不痛快。等到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上任之前,遍访郡内名流,就是不去王羲之家,只是临出发的时候匆匆道了个别。

王述发达之前,王羲之经常对朋友们说:“王怀祖应该做尚书,等到年老的时候,可以做个仆射。只求一个会稽郡,实在是太小了一点儿。”等到王述被授以显赫的位置,王羲之就为自己做他的属下而感到耻辱。于是,他派遣了一个使者前往朝廷,要求将会稽郡立为越州。使者说话不恰当,遭到了当时社会贤达名流的嘲笑,王羲之丢了一回脸。

王羲之心中愧疚,便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我一点儿不比王述差,但是职位却比他低很多,难道是因为你们不如他的儿子王坦之吗?”王述后来巡察会稽郡,考察该郡的刑罚政务,使得主事者疲于应对。

网络配图

王羲之深以为耻辱,于是装病离开郡守位置,在父母墓前发誓,表示自己要效法老子庄子,为了祖宗的血脉传承,将以保命养生为第一要务——其实,这一思想在写于两年前的《兰亭集序》里已经有过明白的表述,“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辞官之后,王羲之跟浙东的一些朋友一起,结伴游山玩水,捉鹰钓鱼,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朝廷也曾经想要重新起用王羲之,但是考虑到他的悲苦誓言,只得作罢。

可见,王羲之辞官的原因,跟陶渊明有一点相似之处:都是不能忍受自己瞧不上眼的人做了上司。所不同的是,陶渊明辞官的时候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王羲之什么也没有写。

标签: 王羲之

更多文章

  • 清太祖努尔哈赤御用宝剑竟是明朝皇帝所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努尔哈赤,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把龙虎将军剑,这把宝剑是至今保存下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唯一珍贵遗物。宝剑为铁质,式样古朴典雅、颇具明代剑器风格。剑全长八十厘米,未开刃,剑鞘为木质,外蒙鲨鱼皮,此剑原有鹿皮条,上面写有满汉文字,汉文是:“太祖高皇帝御用剑一把,原在盛京尊藏。”可见这口剑在清朝入关后,曾移放在北京

  • 一代枭雄的曹操为何要建72座疑冢?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操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按理说,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其权势已经和皇帝无异,可他怎么就舍得让自己

  • 揭秘:明朝灭亡的时候官员们都在忙些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崇祯

    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

  • 刘备从草根走到霸主的成长历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

    导读:看三国最让人叹息的就是蜀主刘备,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辈发展成蜀汉王朝的建立者,但是最后却没有实现一统中国的梦想,实在让人可惜。那么,刘备是如何一步一步从草根走到霸主的呢?一起来看看具体介绍吧。网络配图刘备简介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

  • 一代勇将常遇春死因:被“悍妇之肉”吓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一代勇将常遇春死因

    常遇春的名字家喻户晓。他是明代开国功臣,一个著名的勇将。史料记载其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自称能以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洪武二年常遇春暴病死在军中,追封开平王。《明史》对常遇春之死只写了寥寥几个字:“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体健如虎

  • 雍正皇帝为何宁用贪官也不用无能清官?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雍正

    腐败问题是古往今来都令最高同志者们为之头痛的事,“铁血”反腐皇帝朱元璋什么招都使出来了,反而越反腐越腐败。到康熙皇帝时吸取之前的种种教训,政尚宽仁,采取培养清官、树立榜样的做法,但雍正一继位,清官问题又完全转了向,卢华为先生在《金融观察》著文说:“他(雍正)处处与乃父背道而驰”,深信“贪官之弊易除,

  • 明朝朱常洵无缘帝王宝座 却为何尽揽天下财富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常洵

    手握一把好牌的福王朱常洵无疑是明末最傲娇的二世祖,因为他有一个慈祥仁爱,有求必应的富爸爸——万历皇帝朱翊钧。朱常洵是朱翊钧的第三子,他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大哥,便是后来的泰昌皇帝朱常洛。网络配图兄弟俩虽然都是万历的亲生骨肉,待遇却截然不同,朱翊钧对朱常洛从不待见,他将所有的父爱全部倾注到朱常洵的身上,甚

  • 揭秘三国英雄孙郎“追星”的别样方式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策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孙策这样不愧英雄的人物也有个不良嗜好,其另类风采直追现代“追星族”。对待各种明星级别人物,孙策极喜欢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崇拜与好奇:宰了他,看看能有什么大不了的结果?遇到有名头或者有身份的人,素以豪爽仁义著称的孙郎反而不讲任何仁义。会稽郡余姚隐居一位名士,名叫高岱,以研读

  • 坐享十年太平:中国古代史上吃软饭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晋惠帝司马衷

    核心提示:不管怎么样,这个领导班子还不错,支撑了十年,直到贾后杀掉了大家寄予厚望的太子司马遹,让信奉“天师道”的赵王司马伦抓住了机会,真正的大乱开始了,司马衷的“软饭”,也吃到头了。网络配图古今多少事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这几乎是公论。不同的是,有人“为尊者讳”,比如卫■,只说“此座可惜(白白糟蹋了

  • 诗仙李白的真实职业:与工人同吃同住的小矿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白

    核心提示:为了深入了解李白的经济生活,刘继兴广泛查阅了有关他的资料以及他所写的诗文,得出的结论是:李白是个好老板,常常与劳工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诗中多处提到五松山,这是冶矿工地,位于“南陵铜坑西五六里”。网络配图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究竟以什么为生?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其实在生活中,他并不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