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多尔衮有兵有将大权在握,为什么没办法称帝?

多尔衮有兵有将大权在握,为什么没办法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778 更新时间:2023/12/8 14:30:36

多尔衮有兵有将大权在握,却始终无法夺权称帝,是因为有个他永远消灭不了的对手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也就是皇太极去世五天后,多尔衮来到三官庙,他要在这里会晤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两位大臣索尼与图赖,探询两黄旗对皇位继承人的最后态度。

索尼却直截了当地告诉多尔衮:“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多尔衮没作任何表示就离开了三官庙。

晨曦中,全副武装的两黄旗精兵已经把皇城围得铁桶一般,崇政殿四周也被围得水泄不通。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在他的一生中,有两件事对他影响最大,一是他的生母为努尔哈赤殉葬,二是此次推举皇位继承人。

母亲殉葬时,多尔衮虚岁十五,按照女真人的习俗已经成年,但他当时没有尺寸军功。努尔哈赤死后,两黄旗虽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亲兄弟继承,但多铎是正黄旗旗主贝勒,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贝勒,多尔衮并没有实际掌握一旗。不久,皇太极又将两黄旗收回由自己统领,换予三人两白旗,阿济格和多铎就又分别成了两白旗的旗主贝勒。

多尔衮剧照

1628年3月,16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征蒙古有功,被赐号“墨勒根戴青”(意为“睿智”)。显然,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才智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月二十九日,阿济格违犯制度擅自为多铎定亲,被皇太极罚银一千两,并罢免了他镶白旗旗主的名位权力,多尔衮这才成为镶白旗旗主。此后,皇太极又多次对多尔衮委以重任,使多尔衮不断有机会建功立业。

1635年,多尔衮为皇太极和大清朝立下了一个特殊的功劳。这年九月,多尔衮率军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他临之以威、施之以谋,导致林丹汗残部不战而降,并献出了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多尔衮将这枚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皇太极因此接受了大家的拥戴,于次年四月改国号为大清,正式登上了大清的皇帝宝座。

1638年,皇太极又任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左翼兵伐大明山西、河北、山东三省。多尔衮“转掠二千里”,“旌旗所指,无不如意”,陆续攻克城池50余座,杀死2名总督级大员,在57次战役中全部获胜,并俘获人畜46万余、黄金4000多两、白银97万余两。在八旗铁骑先后五次大规模伐明的军事行动中,多尔衮指挥的这一次战果最大。

多尔衮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他的政治头脑远在其他王公贝勒之上。1636年第二次征伐朝鲜时,皇太极因汉山城久攻不下,不得不先行回国。

当时,朝鲜王国的宗器、社主、宫眷和群臣之家眷、财产都在江华岛上,多尔衮率领刚刚组建的水师一举攻克江华岛,并俘获朝鲜王妃、王子、宗室等76人,群臣眷属166人。他一改过去其他将领大肆屠戮、侮辱俘虏的做法,严令部下对这些妃嫔、宗室、眷属待之以礼,并派兵护送,将她们交还朝鲜国王。

结果,朝鲜国王对多尔衮的温文有礼、冷静老练大加赞赏,并率群臣出城投降。这一年,多尔衮只有24岁。

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多尔衮的才能和功绩是公认的。他在一系列战略性军事行动中的上佳表现,令皇太极对他特别看重,也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地位与威望。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因病去逝。而此时,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国,声势浩大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还有如日中天的大清朝,三支重要政治力量的角逐,已经接近了最后的大决战。皇太极身后的权力继承也因此变得格外敏感,倘若处置不当,大清政权的前途将很难预料。

本来,按照推举制原则,就能力、威望、地位与实力而言,多尔衮最应被推举为继承人。但此时大清的情形已经与努尔哈赤死后大不相同。经过皇太极17年的经营,大清在组织结构、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观念上已经深深地汉化了。正因为此,索尼与图赖才坚决主张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其中,皇长子豪格最被看好。

豪格是皇太极11个儿子中最为出色的一个,从努尔哈赤时代起就开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1629年,皇太极第一次绕道入关伐明时,在广渠门外与袁崇焕的宁锦援兵发生激战,豪格勇悍异常,一直冲杀到护城壕边上,令明军大溃。

豪格不仅仅是个武夫,战略眼光也颇为独到,他提出大明是需要首先对付的敌人,并颇有创见地建议联合农民军,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在当时,能够看到这一点的王公贝勒绝无仅有。

到皇太极去世时,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已经成为大清位高权重的人物,而皇长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包括多尔衮在内的其他宗室诸王都不具备的优势。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经成为多尔衮不得不顾忌的力量。

另外一个因素也在两大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那就是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旗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的关系很不和睦。因此,两黄旗八大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

据史书记载,两黄旗的中坚人物图尔格等人与白旗诸王素有衅隙,遂调动三个牛录(清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300人为1牛录)的精兵,全副武装“保护”住了宫门,致使形势变得剑拔弩张。这就是十四日凌晨,多尔衮离开三官庙时所看到的情形。

事实上,精明强干的多尔衮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双方的实力对比:

1、两白旗全部拥戴多尔衮,两黄旗中也有两位重臣支持多尔衮;

2、豪格虽然号称和硕贝勒,实际上真正属于他的兵力只有七个牛录,不足半个旗(每旗包含25个牛录),即便加上誓死拥戴皇子的两黄旗中的八大臣,仍然不到两个整旗;

3、两红旗拥戴的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态度暧昧,很有可能是希望皇子继承;

4、而剩下的两旗,正蓝旗情况不明,镶蓝旗则一面表示支持皇子继位,一面又说需要和多尔衮商量。

在这样势均力敌的实力分布中,双方可能都产生了投鼠忌器的心理。于是,八月十四日,在大清帝国后继皇帝的推举会议上,就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结局。

会议一开始,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与鳌拜便率先提出应立皇子继位,多尔衮厉声叱责他们没有资格先说话。随后,阿济格与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未置可否。多铎随即声称:“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多尔衮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豪格,不只是你一个。”

多尔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没有办法消灭豪格,那就在反驳多铎的同时,也把豪格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

紧接着,多铎又提议以立长原则立代善为继承人,可代善却表示:“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如果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豪格则表示自己“不配”担当大任,然后离开了会场。

这时,拥戴皇子的两黄旗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见此情形,代善也起身离去,留在会场中的多铎也不再讲话。

这时,多尔衮当机立断地表态说:“你们说的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多尔衮的提议,显然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立即获得通过。

后来的事情发展表明,在几大政治势力的形格势禁之下,特别是在汉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多尔衮的做法可能是顾全大局、防止内乱的唯一有效途径。

此时,坚定拥护皇子继位的两黄旗八大臣中,有六人又一次来到三官庙聚会,他们发誓要共同辅佐幼主。福临继位后,他们中的几位又迅速向多尔衮靠拢,不再理睬豪格,这令豪格极度郁闷。

在豪格看来,过去仅仅因为多尔衮是叔父,所以领兵打仗时自己才不得不屈居副手。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偏偏又被多尔衮搅了好事,就连那些曾经依附他的两黄旗大臣们也纷纷倒向多尔衮,这口气他实在难以下咽。

过去,多尔衮与豪格虽然并不亲密,但至少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可如今,他们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多尔衮虽然没有像豪格那样发狠,但他想要干掉豪格的冲动,可能要比豪格想要扭断他的脖子的欲望更加强烈,因为他心中的悲愤远比豪格沉重——

他的母亲年轻貌美,却被弄得声名狼藉,还在盛年就不得不给人殉葬;而且,他认为,皇太极的权位是从自己手里夺走的,如今皇太极死了,他的儿子又横在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举六岁的福临来坐那把龙椅。对于多尔衮来说,天下还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情吗?

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皇帝位,两位辅政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当众发誓要秉公辅佐皇帝,若“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从众议,每事行私,以恩仇为轻重,则天诛地灭,令短折而死”。誓约不长,却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七年之后,正值39岁英年的多尔衮遽然死去,算得上是“短折而死”了。

九月十一日,也就是皇太极去世一个多月后,辅政王多尔衮突然替小皇帝发布谕旨,命令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攻伐锦州与宁远。

济尔哈朗带兵走后,多尔衮又代小皇帝发布谕旨,晋封自己为摄政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辅政者,辅助君主处理政事也;而摄政,则是代替君主处理政务,已经可以直接发号施令了。

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召集贝勒大臣们开了一个会,决定所有亲王、贝勒、贝子“悉罢部务”,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务;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书负责,各部尚书直接对摄政王负责。

当年,皇太极设立六部,本就有削夺诸王贝勒权限的意思,如今多尔衮再次祭起这一招,意图仍然在于削夺诸王贝勒们的权限,使他们只能“议政”,而不能“干政”。

一个月后,济尔哈朗从前线返回,发现一切已经似是而非了。不久,他召集大家开会,宣布今后一切事务都要先报告多尔衮,排名也要先写多尔衮。从此,济尔哈朗成了一位挂名辅政王,也成了前清时期最高层中能够得以善终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半年后,即1644年四月初一,多尔衮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个亲信部下出面检举豪格“悖乱”,结果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都被杀死,豪格本人也被废为庶人,所有的七个牛录也尽被剥夺。

1646年正月,已经牢牢掌控大权的多尔衮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军征伐张献忠,两年多后豪格凯旋。可就在豪格回京一个月后,为他庆功的热乎劲儿还没有完全过去,他就又一次获罪而被就地幽禁起来,不久便无疾而终。

就这样,曾经有“贤王”美誉的多尔衮,在32岁时成为大清帝国的真正领袖。在未来的岁月里,他带领八旗铁骑一举拿下了全中国,也正是在他手中,大清建立起了对这一片广大土地完整而有效的统治秩序。随后,也就是豪格死后仅仅两年多,多尔衮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而待多尔衮又何其薄?他的恩怨几乎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国的垮台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波诡云谲的图画。

应该说,这个大时代的转变最终是在他的手中才得以顺利完成的。然而,从此以后,他本人却再也没有受到后人的尊敬,这或许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标签: 多尔衮清朝

更多文章

  • 爱新觉罗·多尔衮大清第一王爷,死后却被掘坟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多尔衮,清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他是大清第一王爷 死后却被掘坟鞭尸,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皇子,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在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中,多尔衮排行第十四,他的同胞兄弟还有排行第十二的阿济格与第十五的多铎。有两件事情,可能对多尔衮的一生影响巨大:一件是他的亲生母亲

  • 朱温为什么会背叛黄巢,转头投降大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温,五代十国

    XXX,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第一、朱温普通出身,参加农民起义,公元852年十仲春,朱温身世在宋州砀山县午沟里,朱柔顺朱元璋一样,都是平民皇帝,但他的身世会好少许,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牵

  • 历史上真实的高俅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高俅,宋朝

    曾投在苏东坡门下、做过贴身仆人的高俅是怎样一个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大家要是看过水浒传这本书的话,肯定都会知道高俅这个人吧,在水浒传当中高俅这个人可以说是坏透了,诡计多端而且无恶不作,甚至还在书中陷害了林冲等不少的梁山好汉,但是小说终究是小说,在历史上高俅这个人到底是不

  • 高俅是怎么从草根到太尉的?得益于大文豪苏轼的举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高俅,宋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破落户高俅能发迹,得益于苏东坡的大力举荐。看看高俅的出身,根据《水浒传》中的描写。他最开始只是一个汴梁的破落弟子,在家中排行老二,也没不喜欢读书,整天弄枪使棒,却把气逑踢得很好。从此,人们就叫他高逑,他自己后来改名为高俅。可以看出,他的出身并不好,只喜欢玩耍

  • 吴应熊是什么结局?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应熊,清朝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是怎么死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康熙为了笼络安抚平西王吴三桂,将妹妹建宁公主赐给他的儿子吴应熊为妻,但是建宁却与韦小宝有私情,韦小宝后来不仅将吴应熊变成了太监,还把他虏回了京城,成为质子,最后吴三桂造反时吴应熊想逃跑,结果还是被韦小宝为他的马

  • 李旦三让天下是懦弱还是明智?李旦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李旦

    李旦三让天下是懦弱还是明智?李旦最后是怎么死的?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又名李旭轮,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李显为其兄长。睿宗一生,两次登基,三让天下,堪称传奇。李旦作为武则天的小儿子,有机会登基称帝,本身就说明他生

  • 寿康妃:清廷执行土葬的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寿康妃,清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没保住这一优秀传统,入关后被汉化了,这一嫔妃成为第一人,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大清起源于女真族,女真族死后都是火葬而非土葬,大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等都是执行的火葬。历史记录,努尔哈赤是死后三年才下葬的,如果是土葬的话尸体如何存放三年,所以后人认为肯定是死后先火

  • 天启和崇祯的治国之道是怎样的?崇祯最后说的“诸臣误我,文臣皆可杀”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提起天启皇帝朱由校,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木匠皇帝”,其在位七年里朝政一概不管,而把朝廷大权交给魏忠贤,自己一个人躲在后宫从事着木匠工作,弄得朝纲混乱民不聊生。事实上也差不多是这样,但是天启真的是不管事吗?他在位期间重用宦官的结果,又

  • 刘子鸾:5岁封王,9岁就被皇兄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子鸾,南北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南北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帝王之家本无情,在很多时候,为了权势的争夺,亦或者是为了父皇的宠爱,生于皇家之人,由于见惯了各种厮杀,变得冷酷而无情,甚至可以对自己的亲兄弟下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可怜的人——刘子鸾,他在九岁之时便被皇兄赐死,而他

  • 北宋最后一任宰相何栗,他死后皇帝都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何栗,宋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何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试想一下,在我们孩童时期,是否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在每一个大考之前,都希望自己能够有超能力,可以预知考题。而预知的方式也千奇百怪,可以是穿越,也可以是梦见。当然,对于世人而言,这样的想法太过于荒谬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凡事都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