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裴元庆的历史原型是谁?被开明天子满门抄斩

裴元庆的历史原型是谁?被开明天子满门抄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19 更新时间:2024/1/22 10:06:13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裴行俨的文章。

在隋唐演义类小说里面,有一个力大无穷的好汉裴元庆。裴元庆的历史原型人物,是《隋书》和《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的裴行俨。笔者今天得空,就给大家讲一讲裴行俨的故事。

裴行俨的父亲,是隋朝名将裴仁基。裴仁基出身士族,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隋炀帝刚刚登基称帝,汉王杨谅就起兵造反了。裴仁基是杨谅的部将,但是坚决反对杨谅造反。杨谅造反被平定之后,隋炀帝对裴仁基非常器重。隋炀帝的赏识,让裴仁基在大业年间身居要职。

大业末年,瓦岗军异军突起。河南通守张须陀率部攻打瓦岗军,结果中了瓦岗军的埋伏。张须陀死在了瓦岗军的包围圈里,河南通守的位置,就出现了空缺。瓦岗军的攻势非常猛烈。隋炀帝必须找一个猛将出任河南通守,就想起了裴仁基。隋炀帝一道诏令,让裴仁基接过了河南通守的职位。

裴仁基接过了张须陀的枪,同时也接收了张须陀部下的两员虎将秦琼和罗士信。裴行俨也是随父出征,前往洛口仓,准备与瓦岗军决战。跟裴仁基一起去攻打瓦岗军的还有刘长恭,他率领另一支隋军,向瓦岗军发起进攻。

刘长恭不知道瓦岗军的厉害,他为了抢功劳,在裴仁基所部还没有到达战场的情况下,就与瓦岗军决战。这一场战役,刘长恭大败而归。刘长恭怕朝廷治罪,就恶人先告状,向朝廷弹劾裴仁基畏敌不前,贻误战机。

裴仁基被刘长恭弹劾了,监军御史萧怀静也弹劾裴仁基。《隋书》记载,裴仁基打仗得了财宝,总是分给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萧怀静贪财,觉得自己应该得大头,就跟裴仁基犯脸了。萧怀静一道奏章,把裴仁基给弹劾了。

刘长恭和萧怀静接连弹劾裴仁基,裴仁基走投无路,只好率部投奔瓦岗军。裴行俨追随父亲,投奔了瓦岗军。正史《隋书》记载:”行俨每有攻战,所当皆披靡,号为万人敌。“

在正史上有”万人敌“称号的将军,肯定不是浪得虚名。裴行俨加入瓦岗军之后,很快就打出了赫赫威名。裴行俨深得李密的器重,在瓦岗军中的地位,超过了父亲裴仁基。瓦岗军的《檄洛州文》,还特别把裴行俨提出来,作为猛将的代表人物,以此来炫耀瓦岗军的实力。

瓦岗军巅峰期很短暂,很快就被王世充击败了。瓦岗军失败之后,瓦岗军猛将们纷纷投靠王世充。裴仁基、裴行俨、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人都投奔了王世充。《隋书》记载,裴行俨投奔王世充之后,王世充非常赏识他。王世充为了拉拢裴行俨,把亲侄女王氏嫁给了裴行俨。(此事典出《隋书》语:”世充以其父子并骁锐,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裴行俨娶了王氏之后,就成了王世充的侄女婿。裴行俨替王世充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就在这个时候,王世充和裴行俨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王世充在击败瓦岗军之后,撕下了伪装,公然废了隋朝的皇泰主,自立为帝。王世充建立了大郑王朝,自号”开明天子“。

裴行俨家族,是典型的士大夫家族。裴家世代为官,看不起军阀出身的王世充。王世充自立为帝之后,以裴仁基为表的士族集团,对所谓的”开明天子“很不服气。裴仁基和宇文儒童、陈谦、崔德本等人谋划,准备发达兵变,杀了王世充,扶皇泰主复位为帝。

裴行俨作为裴仁基的儿子,当时的职位是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手握重兵,是此次兵变的最主要军事力量。裴仁基是裴行俨的父亲,是裴行俨的父族。裴行俨的妻子是王氏,王世充是裴行俨妻族的代表人物。在父族和妻族之间,裴行俨选择站在父族一般,与裴仁基一起谋划兵变。

裴仁基的兵变还没有发动,就被人告发了。王世充把所有参与兵变谋划的人,都抓起来了。裴仁基和裴行俨是兵变的主谋,他们因此锒铛入狱。王世充把侄女嫁给裴行俨,本来是想拉拢裴行俨,让裴行俨为自己卖命。裴行俨非但不为王世充卖命,反而想发动兵变杀了王世充。

如果裴行俨的兵变成功了,王世充家族肯定会被满门抄斩。裴行俨想灭妻族满门,王世充肯定不会放过他。《隋书》记载,王世充一声令下,把裴仁基和裴行俨在洛阳的家属满门抄斩了。

裴行俨是裴元庆的历史原型人物,他跟裴元庆一样是勇猛无比的万人敌。演义里的裴元庆,是和李元霸对锤,结果被重伤而死。正史上的裴行俨,想灭妻族满门,结果被妻族反杀,被灭了满门。

站在裴仁基的角度来看,裴行俨是个好儿子。站在王氏的角度来看,裴行俨不是一个好丈夫。这种事情,没有对错,只有成败。如果裴行俨的兵变成功了,他就是再造社稷的大功臣。只可惜,裴行俨的行动失败了,所以《隋书》说他是造反。

裴行俨被斩首的时候,他有一个弟弟裴行俭不在洛阳,而是投奔了李世民。裴行俭是李世民部下猛将,官拜十二卫大将军。裴行俭的儿子裴光庭,在唐朝官运亨通,成了大唐宰相。裴仁基虽然被斩首了,但是他的子孙富贵绵延不绝,这是后话,就不多说了。

标签: 裴行俨隋朝

更多文章

  • 当初崇祯上吊的树上锁了200年时间 这棵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崇祯,明朝

    对吊死崇祯的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相信大家都知道的,中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而在当时皇帝掌握着大权。而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很多的王朝都灭亡了,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皇帝昏庸无道。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明朝,明朝有一位皇帝叫做做崇祯皇帝,当时的这位皇帝

  • 顺嫔在历史上是什么结局?被令妃打压多年,险遭乾隆遗忘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顺嫔,清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顺嫔。在剧中的顺嫔尚能凭借自己的颜值与才艺与令妃一争乾隆的宠爱,可历史上的顺嫔却丝毫没有撼动令妃地位的可能。顺嫔钮祜禄氏在乾隆三十一年进宫,初封常贵人。这一年乾隆已经56岁,常贵人才只有19岁,足足小了乾隆37岁。年龄是常贵人最大的优势,也是她能博得乾隆宠爱

  • 顺治帝为什么要在多尔衮死后对他实行毁墓掘尸?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顺治,清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顺治帝的故事。照理说,多尔衮都已经死了,已经对顺治不构成威胁了。而且多尔衮也没有什么后人,只有一个女儿。多尔衮的后代,不可能再把持朝政了。对于顺治帝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顺水推舟,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这

  • 盘点三国三大神童,他们分别是谁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冲,三国

    三国时代是一个动荡不断的年代,同样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僵持许久,不仅仅是兵力上的比拼,更是人才上的比拼,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陆逊这样的人才对拼之下,为后人描绘了一场声行并茂的博弈。不过今天我们并不说这些人才,而是说三国中三位神童,一位年少夭折,一位因为太聪明被迫为他人陪葬,

  • 李世民热衷于抢弟媳,背后真正原因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唐朝

    在历史长河中,李世民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李世民确实算的上的一代明君,但他背后也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要说他做的那些就见不得人的事儿大家肯定会以为笔者要说玄武门事件,但实际上笔者要说的是他这一生最见不得人的事儿,就是他霸占了自己两个兄弟的媳妇儿。

  • 和珅弟弟和琳在一天,为何嘉庆就不敢动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和珅,清朝

    在历史长河中,和珅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清朝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明君,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昏君。那个时候电视上经常播纪晓岚和和珅的故事,他们也是陪着乾隆皇帝到处微服私访,传出了很多的人间佳话。所以说那个时候虽然和珅贪污,但也算是夺得了皇帝的信任。

  • 项羽死后刘邦为什么让项氏族人改姓 刘邦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项羽,刘邦

    很多人都不了解项羽死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是女诗人李清照对于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意为项羽当初若是夜渡乌江,待来年东山再起,之后的两汉只会姓项,楚汉之争楚必获胜。这也是对于当年项羽的夸赞。但是随着公元前202十二月,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楚汉之争也落

  • 为什么说刘备是伪君子 刘备伪君子是真的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备,蜀汉

    你真的了解刘备伪君子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刘备是伪君子吗?很多人说是!大概是因刘备干了这几件事:第一件,摔孩子。赵云冒死把小阿斗救了回来,阿斗一直捂在怀里,是死是活还不知道呢,赵云解开战袍,发现阿斗睡得正香呢,终于放下心来,把孩子递给刘备。刘备的表现令人诧异,只见他接过阿斗

  • 历史上的黄月英是什么样的?诸葛亮为什么会娶一个丑女为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黄月英,三国

    黄夫人,本名不详,传说名为黄月英 ,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人(今湖北襄阳),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襄阳耆旧记》记载其长相丑陋、黄头发、黑皮肤,但才华却与诸葛亮相称 。有着“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谚语流传。历史上的黄月英到底是什么模样?所谓“貌甚陋”,源自于“身有丑女,黄头黑色”。所谓

  • 朱棣为什么要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他是什么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棣为什么要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棣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曾六次派郑和下西洋,但是都是一无所获。郑和所到之处,各国百姓都看见了大明的强盛,纷纷派出使臣来到大明,大明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万朝来贺。虽然郑和下西洋让大明王朝声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