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璋为何没有选择刘瑁做为继承人?有何顾虑?

刘璋为何没有选择刘瑁做为继承人?有何顾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05 更新时间:2024/2/10 23:18:30

益州在归属于蜀国之前,一直都由刘璋控制,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文章。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然后刘璋同志“暗弱”的形象基本上就被固定下来了,当然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判断没错,刘璋个人能力确实差点意思,这也导致益州最终落入刘备之手。

《三国志·蜀书》开篇不是刘备的传记,而是《刘二牧传》,说的就是刘焉、刘璋父子。刘焉其实有四个儿子,刘璋是最小的儿子,俗话说“知儿莫若父”,刘璋能力不行刘焉应该是清楚的,那为何最终是“暗弱”的刘璋继承了益州牧呢?

刘焉入益州

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其实在这之前人家了刘焉、刘璋爷俩已经控制益州近20年的时间了,这里不得不说刘焉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刘焉,字君郎,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刘焉混迹东汉官场多年,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公元188年,目睹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大乱的刘焉,有了新的想法。他向汉灵帝建议设立州牧,镇压各地起义,同时他自己打算申请担任交州牧(避乱)。结果当时益州术士董扶对刘焉说“益州有天子气”,正好原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横征暴敛,弄得天怒人怨,于是刘焉就成为益州牧。

刘焉入益州时,有很多人跟随他,包括广汉董扶、巴西赵韪wei、兖州吴懿,董扶、赵韪是益州本地豪强,弃官跟随刘焉回到益州(有理由怀疑董扶是忽悠刘焉入益州)。由于刘焉是荆州江夏人,所以他想要在益州立足,离不开董扶、赵韪的帮助。吴懿的父亲早年和刘焉是老铁,所以吴懿也跟着去了益州。

刘焉到任后,很快在益州站稳了脚跟。在刘焉的指使下,五斗米教张鲁斩杀了朝廷使者,切断了益州和朝廷之间的联系。初平二年(191年),刘焉更造作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架)千余辆,欲称帝,荆州牧刘表告发了刘焉。刘焉见事情败露因此称病,朝廷派刘璋到益州,刘焉趁机将其留下。

柿子挑软的捏

据《后汉书》记载,刘焉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范,刘诞,刘瑁和刘璋,刘焉出任益州牧时随行的只有三子刘瑁,刘范,刘诞,刘璋留在京城(有做人质的意思),这是东汉朝廷重臣出镇外藩的惯例。当时长子刘范任左中郎将,次子刘诞任治书御史,幼子刘璋任奉车都尉,都跟在汉献帝身边。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及在朝中的长子刘范与次子刘诞,想要联合马腾策划进攻长安,搞掉李傕郭汜,结果密谋败露。刘范不久被杀,刘诞亦被抓获处死。议郎庞羲送刘焉的孙辈入蜀免受牵连。恰巧绵竹发生大火,刘焉的府库被焚烧,所造车乘也被烧得一干二净,四周民房亦受其害。

刘焉不得已迁州治到成都,因为伤心死去的两个儿子,又担忧灾祸,不久便发背疮而死(称帝的希望破灭)。刘焉死后,身边还剩下刘瑁、刘璋两兄弟,按理说刘瑁才应该是刘焉选定的继承人这从两点可以看出来:

第一,刘焉出任益州牧时只带了刘瑁随行,其余三子都留在京城;第二,当时有善于相面的人说吴懿的妹妹日后贵不可言,因此刘焉就做主让刘瑁娶了吴懿妹妹为妻(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从中可见刘焉其实是把刘瑁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那为何,最终继任益州牧的成了刘璋呢?

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三国志·刘二牧传》

答案就在这段记载里,刘焉死后,益州官吏赵韪等人认为刘璋性格温厚仁慈,共同表奏朝廷任刘璋为益州刺史。刘璋的性格说的好听点叫“温仁”,说的不好听就是好控制,所以赵韪等人才力主由刘璋继任。前边已经交代过了,赵韪是益州本地豪强,帮助刘焉顺利掌控益州,现在刘焉死了他们当然要选一个能力差的维护自己的利益。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吴懿和赵韪等人的分歧,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益州派系复杂。当年董卓祸乱朝廷,关中三辅地区很多人避乱来到了益州,被刘焉整编成了一支“东州兵”以此来对抗益州本地豪强,而吴懿本身是兖州人,也算是东州集团的一份子。

而刘瑁既然娶了吴懿的妹妹,所以在益州本地派赵韪等人看来,如果让刘瑁继任,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刘瑁就被排除了。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吓坏了的刘璋派遣使者致敬,曹操加封刘瑁为平寇将军,瑁不久狂疾过世(死的也算不明不白)。吴懿的妹妹就此守了寡,直到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娶了这位有贵人相的寡妇。

综上所述,刘璋之所以能够接掌益州,正是因为能力不行,才被赵韪等人选中。赵韪其实也是有野心的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赵韪联合荆、益二州人士起兵反叛,但被刘璋镇压。赵韪退入江州,其部下庞乐、李异的反叛,将赵韪杀死。

标签: 刘璋汉朝

更多文章

  • 马超与赵云都很厉害 两人真的不在一个级别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云,三国,马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马超和赵云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马超与赵云都是绝世猛将,但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二人不在同一档次。话说,一提起三国蜀汉好汉排名,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尤其是提到马超与马超时,更是不分伯仲。在史书中的记载,马超与赵云从来没有交锋过,

  • 马超当初两个像样的胜仗都没有打过 马超为何能入选五虎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马超,蜀汉

    对马超和蜀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马超在蜀国没打过一个像样的胜仗,也能入选五虎将,刘备怎么想的?论及三国名将,蜀汉五虎上将是绕不开的人物。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不仅被视为蜀汉武将之中的代表人物,即使在整个三国时期武将群体中,也是翘楚之辈。不过俗话说“

  • 裴耀卿:唐玄宗时期宰相,累职升迁,曾两谏玄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裴耀卿,唐朝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宁州刺史裴守真之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出身河东裴氏南来房,考中童子举,历任秘书正字、相王(李旦)府典签,出任长安县令,迁济宣冀刺史,拜户部侍郎,迁京兆尹。开元二十一年(73

  • 永福公主:唐宣宗李忱之女,下嫁户部侍郎于敖之子于琮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永福公主,唐朝

    永福公主李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之女,母不详。会昌六年(846年)五月二十三日获封。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永福公主本来要许配给进士于琮。于琮也是出身世族(于世宁的后代),但开始很落魄,靠门荫当了个小官,老是升不上去。别人都瞧不起他,但郑颢却很器重

  • 郑颢:唐宪宗朝宰相郑絪之孙,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郑颢,唐朝

    郑颢(817年~860年),字奉正,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人。唐朝大臣,唐宪宗朝宰相郑絪之孙。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荥阳郑氏,幼而爽悟,博闻强识。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考中状元,累迁右拾遗。唐宣宗即位,迎娶万寿公主,拜驸马都尉,授银青光禄大夫

  • 历史上一代雄主李世民真的是吃丹药吃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李渊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贞观之治的创立者。对于他的死亡却是疑点重重,说法不一,那么唐太宗真的是吃丹药吃死的吗?其实非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分析。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

  • 宰相房玄龄有多惧内?详解其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房玄龄,唐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宰相房玄龄惧内的故事。据说,唐太宗年间,宰相房玄龄惧内是有了名的。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衣食住行十分精心,从来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

  • 三国乱世中刘虞为何没能称帝?一生又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虞,汉朝

    说起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诸侯割据,我们首先想到的无非是曹操,刘备和孙坚,再想的多一点也无非是袁绍袁术兄弟,甚至是吕布。往往 会忽略一个真正的大势力,那就是汉室宗亲。汉灵帝时期,为加强统治,在宗亲刘焉的建议下,汉灵帝派了大量皇室宗亲到地方主持军政,造成天下州牧半数是宗亲的局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

  • 历史上对明英宗的争议不断 他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明英宗

    对明代明英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英宗是合格的皇帝吗?为什么历史上对其争议不断?明英宗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历史上也并未争议不断,他就是一个既昏又坏的皇帝。所谓的争议不断,大抵也只是“得益于”或者说肇始于当年明月《明代那些事儿》之中对朱祁镇“好人,不是好

  • 李卫作为雍正的心腹 雍正死后乾隆是怎么对待这个心腹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雍正,李卫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和李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雍正去世后,乾隆如何对待雍正的心腹李卫?李卫活着的时候,乾隆待他不薄。李卫死了之后,乾隆反而要找他算账。若李卫泉下有知,也不禁要感叹:“还好老夫死得早,不然晚节不保矣。”李卫到底什么错,让他去世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