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伍子胥做了什么?为什么说他不仁不义、不忠不孝?

伍子胥做了什么?为什么说他不仁不义、不忠不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32 更新时间:2023/12/29 14:27:52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春秋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的孰是孰非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他的才能和睿智不可否认,但在为人处世方面非议满满,很多人认为他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人物的典型代表。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古吴历经二十五帝,跨越七百载,是春秋五霸之一,整个过程中的功勋谋士那是数不胜数,而家喻户晓的鼎盛者非伍子胥莫属。他扶助最后二代帝君成就吴国的辉煌霸业,官至大相国权倾朝野,却不曾想最终还是栽于谗言之祸,被自己力捧的吴王夫差赐死,让人不免唏嘘而跌镜。

一、不忠不孝之由来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父亲还是楚国太子建的老师,虽无实权但位高让人仰慕,他和哥哥伍尚也均供职于军界,由于足智多谋极善作战所立战功无数,年纪轻轻就已职位不低。在楚国伍家是让人眼红的重臣之家,但伍家再也想不到风云不测竟是瞬间之事,太子突遭诬陷而亡命天涯,伍父也受牵而入狱。这时奸臣又进谗言,说伍家的两个儿子都是异才,倘若不一道除掉,恐怕定成楚国的祸害。

楚帝便以伍父为饵想诱杀二子,因担心伍子胥不会就范,就对他父亲说:“你若将二个儿子招来可免除一死,否则性命不保。”身为未来皇帝的老师自是才高八斗,想不到却是愚智一个,或许是求生欲太强,竟然忘了“虎毒不食子”的古言。告诉楚帝大儿比较仁厚,闻父言定会前来,而小儿子性格刚烈,料定前来会遭遇不测,是绝对不会听父言而来自投罗网。

楚王不信仍然派人前去召见,使者对他两人说:“如果你们去都城,你父亲就能活命,不然定斩不饶。”大儿伍尚闻言二话不说就答应,被伍子胥拦住:“楚王召我兄弟绝非是让父亲活命,而是怕我们逃脱成为祸患,他这是要斩草除根。不如投奔他国,可借他国之力来雪耻。”可哥哥是个孝子,认为即使不能救父命,可父亲有言到此也绝不能违了父命。借他国之力报父仇岂有这么容易,倘若不行的话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他认为弟弟这是怕死而且是不孝,说道;“你可以逃走,我情愿安心赴死。”话中满是鄙夷。见哥哥甘愿束手就擒,伍子胥也无话可说自顾脱身,结果父亲和哥哥被楚王所杀,而伍子胥先是投奔了宋国。可人家根本看不上,见无前途可言,又去投了郑国,由于锋芒毕露差点被杀,最后才来到了吴国落下脚跟。

这段历史一直是伍子胥的污点,皆被世人看不起而不齿,楚王杀了父兄其对错暂且不论,你弃亲而逃就是不孝。不过,这也确实难为了伍子胥,此等恶境之下除了逃跑还有何路可走呢?有人说隐姓埋名等待时机是上策,一旦出了国就立马起了质变,这叛国之罪自古就遭千夫所指。

任何朝代大凡正人君子谁不明白:国仇大于家仇。自己有国家却去投奔他国,有道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你伍子胥是个聪明人,即使有一万个理由让你出逃国外,也该是隐姓埋名等待还你清白的那一天。而非是千方百计、处心积虑地纵容他国前来攻打自己的祖国,这就是汉奸,就算是为了家仇也不至于让一个国家跟着遭殃吧?这就是他不忠的由来。以至后来伍子胥被吴国处死,楚国人都拍手称快,认为他这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二、不仁不义的由来

话说吃尽苦头的伍子胥来到吴国,和当时还是大将军的公子光攀上了关系,成了没有磕头的把兄弟,通其引荐认识了吴王僚。几次三番地忽悠僚去攻打楚国,明面上是忠于吴国,帮其消除安全隐患及开疆辟土,实质上是在借刀杀人,借吴国之力来泄私愤。人家僚也不是弱/智帝,根本就没上这个当,见自己的期望未能达到,又使起了下三滥手段。

那就是挑动吴国政变,因为这个吴王僚的帝位来得有些瑕疵,是其父亲私欲的作祟。这事要牵扯到僚的爷爷吴国第19代帝寿梦身上,寿梦为帝时别出心裁地交代:帝位由四个儿子轮流做。公子光的父亲是老大,僚的父亲是老三,老三临死的辰光便按照父亲的交代要传位于老四季礼,而老四死活不受,对皇位毫无兴趣,而寿梦又没交代相关后续事宜。如果按照轮流做的原则,本该将皇位再返回老大家才是,这老三则打了个擦边球,硬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僚。

公子光对此一直心存不满,认为皇位应该是自己的,伍子胥便利用这个矛盾开始生事。几次扇子一摇,公子光便愤怒胆边生,见火已起,又生怕烧到自己,伍子胥赶忙将杀手专诸介绍给他,自己却溜之大吉跑到乡下做起了躬耕坐等渔利。将所有风险都避得一甘而尽,赤裸裸的小人一个,这样看来伍子胥是不是够阴险狡诈?夺位大戏按伍子胥的剧本精彩开演,最终公子光杀了堂弟僚夺回帝位,伍子胥自然以首功而得到重用。

上位第二年,在伍子胥的蛊惑之下吴国同楚国开始了拉锯式的战争长达数年,拜伍子胥所赐楚国吃了不少亏,惨到连都城都被吴军占领。占领楚都后,发生的一幕着实让人生惊,伍子胥竟然将已故楚平王的坟墓给掘开,并拖出尸体进行所谓的鞭尸泄仇。其形象和人设彻底崩塌,你伍子胥好歹也曾是楚国的人臣,领兵入犯祖国已属不该,再如此侮辱死人,岂不是违背人伦天理至极是为不仁。

后来,吴王公子光在征战越国时负伤而亡,临终前托伍子胥辅助少主夫差,并授他相国公之位,达到了人生巅峰。而伍子胥居功自傲十分嚣张张狂,仗着自己曾经为夫差立为太子时出过力,更希望自己在新吴王面前也要一言九鼎,没想到夫差对其相当反感。当吴国打败越国且俘虏了越王勾践,伍子胥要吴王杀了勾践,而夫差偏反而为之,则是幽禁了事,在这件事上夫差没听他的话才带来了亡国之憾,也算是吃了脾气亏。

伍子胥对此气愤异常,后来又提出联齐灭越的主张,可夫差偏认他是图谋不轨。其实此建议绝对正确,因越国的君王在手上,越国已成无头鸟,如果一攻到底灭了越国非是难事,可夫差处于反感而逆行也就误了国事。夫差不但不听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可能是看到自己在吴国已无说话的份,伤心至极竟然做出 不智之事,他将儿子托付给了齐国,自己做实了谋反之意,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夫差得理大怒立即赐剑令他自尽。

这个结局做梦也不曾想到,他仰天长叹:“奸臣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立为太子时,几位公子都纷纷争立,我与先王拼死进言,才立你为太子,你也曾答应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何有这种奢望?想不到你听信谗言竟然要杀害长辈。”从这段话中看出了他的无奈,也暴露了他的动机确也不纯,起码心里是念念不忘。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伍子胥临死的交代再次让人大跌眼镜,他交代家人待他死后将他眼睛剜出来挂在城东门楼上,他要看着越国是怎样灭掉吴国的。虽然是气话,更能看出其品行的不端,被世人唾弃为不义,以至于气得吴王用鸱夷草裹着他的尸体抛弃于钱塘江中,其下场可悲至极,让他稍感安慰的是所言及中,不过几年功夫越国还真的灭了吴国夫差被捉。

此时的吴王后悔莫及,恨自己不该不听伍子胥的建议才铸成如今之大错。尽管越王勾践念他当年不杀之恩,也赏他一块地方让他颐养天年,可他不愿受辱便举剑自尽,临死之前还不忘蒙上眼睛,据说如此则是在阴间羞于见到伍子胥。

标签: 伍子胥春秋

更多文章

  • 祢衡为什么被叫做笼中鹦鹉?最后因为恃才傲物而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祢衡,东汉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汉末名士,个性恃才傲物,最后因与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末年,章陵(今湖北枣阳市南)太守府,宾客云集,热闹非凡。有宾客为凑趣,进献太守一只鹦鹉。鹦鹉乖巧玲珑,模仿人声惟妙惟肖。太守举杯恳请表情高冷独坐一隅的祢衡为

  • 三国时期,守城本事一流的有哪些英雄好汉?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仁,三国

    三国时期的武将都讲究全能,意味着攻守兼备样样精通,但这样的名将一个朝代也出不了三五个。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群雄逐鹿,都喜欢进攻型将领,所以张辽张郃徐晃关羽张飞都被三国正史大书特书,而那些善于防守并对三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防守型名将,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 姜维真的是背锅侠吗 蜀汉灭亡姜维得负全部责任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姜维,蜀汉

    对蜀汉和姜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是最冤的背锅侠吗?蜀汉灭亡,姜维得负全部责任吗?真相到底又是什么样的?姜维:你说我一个被打压得连成都都回不去的大将军,怎么就该为蜀汉灭亡背锅呢?姜维的后半生,完美地诠释了何为“败方MVP”。很多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完全来源

  • 三国周瑜的逝世真的与刘备孙权有关?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备,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时代战乱,群雄逐鹿开始互相征伐。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说关羽曾与刘备刀兵相见,可能很多人会表示绝不可能,但是我们细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在官渡之战中,刘备和关羽互相不知道对方行踪,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首先我们来看《后汉书·袁绍列传》关于官渡之战的记载:“颜良攻曹

  • 姚崇为何被誉为“就时宰相”?他是如何消灭蝗灾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姚崇,唐朝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一生经历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曾三度拜相兼兵部尚书,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还有“就时宰相”之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姚崇才思敏捷,通达知变,在武则天当政时就很受赏识。神龙元年(705年),姚崇协助宰相张

  • 在进入益州时,刘备没有派张飞守荆州的原因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备,三国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你们知道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荆州攻城略地,得以站稳了脚跟。到了公元211年,刘备进入益州时,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这无疑是一个重任了。但是,到了公元219年,关羽出兵攻打曹

  • 郦道元:严猛以治,不避权贵的酷吏,最终却因缺水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郦道元,北魏

    说到郦道元,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他著有《水经注》,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他的生平却不甚了解,他的人生其实比《水经注》更加波澜壮阔。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人。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是北魏时期官员郦范,曾担任青州刺史,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从小就表现出嫉恶如仇、正直刚强的性格。郦范去世后,郦道

  • 官渡之战曹操击败曾收留过他的袁绍,能说明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操,汉朝

    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开始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袁绍被推举为盟主,曹操后来也参加了关东联军。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由于董卓畏惧联军势力,他不顾诸位大臣的反抗,执意带着汉献帝迁都长安。而关东联军畏惧袁绍手中的精锐凉州军,因此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当时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殿,劫持天子,已

  • 郭琇身为康熙年间著名清官,为何没能进入贤良祠?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郭琇,清朝

    郭琇(1638—1715),字瑞甫,号华野, 清朝康熙年间清官。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纳兰·明珠府中张灯结彩,明珠的党羽都来庆贺他53岁大寿。这时,门口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姓郭名琇,乃佥都御史。郭琇向来和明珠不对

  •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和诸葛亮的差距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郭嘉,诸葛亮

    对郭嘉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郭嘉和诸葛亮相比,两人的军事才能更强?为什么郭嘉死后,诸葛亮才选择出山?诸葛亮很怕郭嘉吗?郭嘉是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另外四个是荀彧、荀攸、贾诩、程昱,但陈寿在《三国志》中把郭嘉和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人合为一传,而把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