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这个决定为什么会是宋朝灭亡的隐患

赵匡胤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这个决定为什么会是宋朝灭亡的隐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868 更新时间:2024/1/28 9:12:55

九六零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之后,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可以说,宋代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给人一种“国富而不强”的感觉,其直观感受便是:多次战争失利,常受周边邻国欺辱,甚至,在南宋发生两帝被虏之时,堪称宋代最耻辱事件。

所谓宋朝的“国弱”主要指的是军事实力低下。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存在多方面因素,如:宋朝重文轻武,虽然,国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军备废弛、战斗力下降乃是不争事实。另一方面,宋朝的对手可谓是空前强大,如:宋朝建立时,其所面临的对手为建国百年、仍处巅峰的辽国,而后又有蒙古、西夏、金朝等强敌进犯。

宋朝在重文轻武形势下,还能够撑过百年,实属不易。

大辽帝国,其制度的建立仿照的是中原王朝,拥有自己的农耕制度,老百姓能够以此维持生计。拥有完善制度的辽国,等同于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可不是那些游牧民族所能相比的,由此,宋朝早期将大辽视为心头大患。游牧民族虽有威胁,但多数根基薄弱,生产单一,平日仅靠烧杀抢掠维持。

像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虽然作战骁勇,但是,总体实力较弱,一旦陷入长期战争,后方保障供应不足的缺点就会暴露出来。简单来说,游牧民族发展单一,单纯崇尚武力,国内未有完善制度作为发展基础,加之,生存环境恶劣,一场风雪灾害都能轻易重创游牧民族。

比如:在唐初时期,李靖率军攻打突厥,还未真正动手,北方草原一场大雪便极大削弱了突厥实力,李靖趁此千里突袭,最终抓住了突厥可汗。

突厥的败因很简单,即草原遭遇大雪,作战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前线,导致最终战败。而唐朝却能完全克服这个问题,千里奔袭直取突厥总部,其背后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更是整个国力的对抗,即:从经济、军事、农业、文化、科技、国家制度等各个层面综合考虑。

当初,北宋征伐北汉,后方输送的物资价值远远超过突厥在唐代所抢物品的价值,如此对比下,突厥只能算小打小闹。中原王朝每一次兴师动众举兵征伐,损耗都是异常巨大,几乎是倾尽全国之力,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根本无法承受的起的。

辽人虽然属于游牧民族,但其建立的国家吸取了中原王朝的管理制度,论耐力与潜力,要远远强于其他游牧民族。北宋初期,宋朝便意识到辽国将成为心头大患,遂命大将李继隆率领军队征讨辽国,经过多场作战,每场歼敌都能达到数千人。其中,与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的两次交手,皆大获全胜,歼灭众多辽军精锐。尽管如此,辽国仍旧拥有可战之力,不惧国力损耗。

反观汉朝时期的匈奴、唐朝时期的突厥,这些游牧民族一旦精锐力量受损,整体便会出现溃败之势,需要长久时间的休养生息方能恢复,完全没有久战之力。在率军北伐方面,赵匡胤的才能明显要高于赵光义,至少从军事才能方面来说赵匡胤略高一筹。他懂得如何保存精锐力量,防止损失殆尽,即使战败,也会将主力军队带回。同时积极练兵,吸取教训准备下次再战。

早期都城在开封时,赵匡胤意识到开封周边平阔,无险可守,将来若爆发战事,将会使都城陷入被动地位。为此,他有了迁都的打算,至于迁往哪里,赵匡胤早有打算。

就在开宝九年的四月,赵匡胤在巩义祭拜了自己父亲后,说出了这个秘密:“朕意已决,迁都洛阳城。”此言一出,天下震惊,此时,太祖之弟晋王赵光义从容说道:“迁都未便,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其实,赵光义所说的“德”是他已经收买了开封府的大小官员,成立自己的一套班子。如果赵匡胤执意迁都,那他所有的心血都付之一炬,胎死腹中。

可以说,洛阳之地,距离最近,且周边易守难攻,为迁都首选。为此,赵匡胤即准备迁都洛阳,随后,巩固西北的夏州。当时,夏州名义上属于宋朝,为吞并的西夏政权而来,宋朝对此地的控制不是很强,占领地区也不过几个据点。赵匡胤为了杜绝日后隐患,将夏州实行郡县制,加强控制,想要发展成为北宋重要的军事要塞,以此来对抗辽国。

但是,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无疑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发展到后期,原先被吞并的西夏政权死灰复燃,联合辽国于西北叛乱,另立成国。北宋中后期,名将王韶建立了陇右都护府,首先,打通西域商贸往来,而后,利用地势将西夏三面包围,想要覆灭西夏政权。然而,为时已晚,西夏期间灭掉多个小国,实力大增,再加上,辽国背后支持,宋朝想要灭夏谈何容易。

北宋末期,金兵围城,此刻洛阳的重要性便能显现出来。如果,当初赵光义在北伐失利后,能够迅速迁都洛阳,或许将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因为,西军精锐距离洛阳距离较近,易短时间内增援。其次,西军精锐擅长山地作战,与金兵作战时,发挥总要比在开封平原要强得多。

但是,终归这个决定腹死胎中,多年后,君臣后悔都来不及了。

崖山海战,宋军全线溃败,赵昺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至此,宋朝至此宣告彻底灭亡。战后,有十万人自杀殉国,海上都是尸体。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标签: 陈桥兵变赵匡胤宋朝

更多文章

  • 岛津义弘的成名之战是哪一战?是木崎原合战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岛津义弘,日本

    1572年的木崎原合战则是岛津义弘的成名之战。此战中岛津义弘以不到五百的兵力沉着应战,伊东义佑大军无功而返,义弘继而趁其撤退发动突袭大破伊东军。从此伊东家失去了与岛津家抗衡的能力,为岛津家扫除了统一九州的一个绊脚石。 元龟二年(1571)六月,岛津贵久殁、国内不稳,大隅肝付氏便又开始蠢蠢欲动,伊东义

  • 张百熙为官三十年 历任四部尚书,因为何事被太监活活骂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百熙,清朝

    清朝时期,如果官员犯了错,皇帝往往“传旨申斥”。外省的官员,由总督、巡抚代为“申斥”;京城的官员,则由太监代为“申斥”。督抚与接受“申斥”的官员同朝为官,又有上下级关系,一般不会刻意与他们为难。太监就不同了。太监本来是皇城里一群伺候人的角色,好容易逮住一个机会来“教训”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京官们,自然不

  • 历史上最有名的五大父子兵,岳飞父子竟只排第四?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翦,王贲,汉朝

    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又曰“虎父无犬子”,又曰“老子英雄儿好汉”,古代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他们父子上阵,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让敌人闻风丧胆。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史上最强的五大父子兵,看看你最佩服哪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有很多父子兵,本文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挑选其中最出名的

  • 隋文帝的制衡之术,也略有偏心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隋朝

    隋文帝自从当上皇帝后,就努力学习制衡之术,并把它当作最重要的功课。事实上这功课,代代君王都得通,一旦失衡,政权不稳。隋文帝上位时已经是政治经验极度丰富的老人了,自然把这玩得纯熟。不过,他毕竟是人,也会有偏心的时候,尤其是在自己最心爱的苏威那里,偏得可厉害了。公元592年,这一年正月无事,大家都在安静

  • 立花道雪有哪些轶事典故?立花道雪是怎么对待将士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立花道雪,日本

    谏言扶主元龟2年(1571年)大友宗麟因西国霸主毛利元就逝去后终日沉迷于酒色以及太平的生活,道雪和众家臣皆担心大友家将因此衰败。某日,道雪招来京都有名的“白拍子”至立花山城中表演并举行宴会,宗麟因此至立花山城参加,就在喝酒之时,道雪突然以悲伤的语调恳切的对宗麟说: “现在我们的西边有龙造寺氏,南面则

  • 立花道雪有着哪些战术谋略?具体是哪些方面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立花道雪,日本

    奇正战术立花道雪是著名的战国名将,除了熟读各种兵书外,于战术面引用了孙子兵法的奇正道理。昔日道雪对家中大将由布惟信、小野镇幸说了: 行军作战之道,必以兵法为先。无论如何武勇的军队,在战场上也不能缺少正奇之变。因此,我也需要有能够担当正、奇两军的大将作为辅弼。《孙子》有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

  • 为什么会说明朝是因为黄得功而灭亡的 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黄得功,徐达

    黄得功在明朝历史上不算有名,徐达是明朝开国将军,那么黄得功可以算是“灭国将军”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明朝的国家是国因黄得功而灭亡的,只是他死后,明朝就真没了。黄得功生于1594年,江苏阜宁县人,父亲去逝早,他母亲一个人将他拉扯大,长大后的黄得功非常懂事,知道母亲将他抚养大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做一个男

  • 大清最抠门的皇帝,一脚踢死长子,奠定清朝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发展的好坏,百姓能否安居乐业,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遇到一个盛世明君,如果不幸遇到一个糊涂昏聩的皇帝,那百姓恐怕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共历经了12位皇帝,在这12位皇帝中,前期的几位皇帝还算英明。可是到

  • 有关于朱赓的记载有哪些 朱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万历

    明史文载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父公节,泰州知州。兄应,刑部主事。赓登隆庆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为日讲官。宫中方兴土木,治苑囿。赓因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为悚然。历礼部左、右侍郎。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

  • 越南黄天子阮福景简介 阮福景生平都做过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越南,法越凡尔赛条约

    阮福景(越南语:Nguyễn Phúc Cảnh/阮福景,1780年4月6日-1801年),亦称阮景、皇子景(越南语:Hoàng tử Cảnh/皇子景)。越南阮朝皇太子,嘉隆帝阮福映次子。其最著名的事迹是在7岁时(1787年)奉父亲之命,同法国籍传教士百多禄(Pigneau de Béh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