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多尔衮离君临天下仅一步之遥却为何没能称帝?

多尔衮离君临天下仅一步之遥却为何没能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845 更新时间:2024/1/11 6:36:43

在第二代领导人皇太极的带领下,刚刚建国的大清,就像飞速前行的列车,以势不可挡之势朝着目标努力奋进着。然而,52岁的皇太极的突然驾崩,使得大清这列“列车”不得不来个“急刹车”,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们,又一次骚动不安起来。

多尔衮不会忘记,父汗驾崩母亲殉葬之时,内心痛苦犹如刀弯,他与幼弟多铎抱头痛哭的情景。那时多尔衮只有15岁,他只是一个少年,他没有能量去阻止长兄们的行为,更无法改变父汗的遗愿。

如今,多尔衮已经32岁了,已经从一位凭靠着父汗和母妃关照着的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为后金和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头号功臣,他已经具备了改变自己、整个家族乃至整个中国命运的巨大能量了。

其实,多尔衮这些年能够迅速成长,不得不感谢皇太极对他的关照和栽培。

从哲哲(皇太极的皇后)的关爱有加地抚养,到16岁被赐予“墨尔跟戴青”的美誉,再到天聪五年(1631年),不足20岁就掌管吏部,最后到崇德元年(1636年),24岁被赐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八大王之第三,仅次于和硕礼亲王代善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一系列的荣誉,见证了多尔衮的功绩,也说明了皇兄皇太极对于自己的肯定。

而今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并且皇兄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之人,根据“大贝勒共同议政”的祖制,皇位必定是由各位亲王推选而出,多尔衮盘算着自己的胜算,他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众所周知,多尔衮最终没能够如愿以偿的成为皇帝,而是让当时年仅六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捡了个大便宜”,承袭帝位,年号顺治。

关于这次皇位推选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大学堂很多的优秀文篇中都有叙述,相信很多读者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换个方式,通过探讨问题的方式和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一下那段历史,我总结了四个问题,如下:

网络配图

多尔衮的优势究竟有多大,是否足够支撑其称帝?

豪格没有称帝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是其优势不足还是什么原因?

福临是否真的与皇位“不相干”,仅是靠“捡便宜”或好运气当上的皇帝吗?

多尔衮为什么提名济尔哈朗与自己一起摄政?

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来回顾一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在分析上述问题之前,我要向介绍一下参加选举大会的人员名单,他们是:

礼亲王代善,太祖努尔哈赤次子,论资历无出其右,但年事已高,无心挣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努尔哈赤之侄,舒尔哈齐第六子,太宗皇太极之嫡系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大清政治新星,皇位有力争夺者

肃亲王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并功勋卓著,皇位主要争夺者

豫亲王多铎,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多尔衮之嫡系

武英郡王阿济格,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同母兄,多尔衮支持者

从这份名单来看,多尔衮很有优势,六个人中,算上自己有半数人支持,似乎前景比较乐观,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看看多尔衮到底有多大能量。

我们都知道,满清发展到这个阶段,主要的政体制度是“八旗制度”,虽然皇太极已经建立了蒙八旗和汉八旗,但是主要还是以满八旗为主,那么这些满八旗的高级首领们是有兵有权,对于当时的满清政权之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当时,多尔衮同母所出的两兄弟是他的忠实支持者,他们三兄弟主要领导的是两白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所以这两旗的兄弟们都力挺多尔衮,那他们力挺多尔衮会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一旦多尔衮当上皇帝,两白旗很可能变成“上旗”(被皇帝直接领导的“旗”称为“上旗”),其待遇和地位将有很大提高。

有地位提高的就会有地位下落的,如果现在的两白旗成为“上旗”,那么直接影响的就是现在的两黄旗,那么可想而知,现在两黄旗是极力反对多尔衮。那么两黄旗的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力挺皇太极儿子,因为皇子是隶属于两黄旗,这样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所以他们极力支持豪格上位。

实际上两黄旗势力确实在两白旗之上,两黄旗自从太宗皇太极时代就得到了迅速发展,皇太极将很多大功臣都编入了两黄旗阵营,为己所用,这其中就包括索尼、遏必隆和鳌拜等人。这些人现在成了两黄旗的代表人物,这位人立场很坚定——必须由皇子继承。他们甚至敢于以身试法,如果不是皇子继位,他们就要血洗会场。

一场内部政变的危机正在暗流涌动,这一点每一位参加选举的王爷都清楚,所以豪格看似势单,其实他背后的能力极大。而代善正是出于维稳之考虑,已经倾向豪格,而老谋深算的济尔哈朗也已经悄悄地站到了豪格这一边了。

所以,其实多尔衮真的没有绝对优势,最多只能算是略胜一筹。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豪格为什么没能够称帝?

豪格这个人其实能力很一般,当然能征善战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文化水平以及处世能力就有所欠缺了,这也是皇太极总觉得自己的长子不是当大哥的料之主要原因。并且豪格干了一件一直被人诟病的事儿,那就是亲手斩杀了自己的妻子。被他斩杀的妻子乃是他的姑姑莽古济之女,也就是他的表妹,原因就是因为莽古济支持莽古尔泰(此二人乃一母所出)造反,豪格为了与此事撇清关系,便亲手斩杀了妻子,其实他的妻子根本没有参与造反之事,至少没有证据。

网络配图

而皇太极对豪格的这一行为,没有太大的反映,没有公开表彰,也没有当年指责,仅是将从莽古尔泰抄来的财物多分给了豪格一些。这件事还是对豪格影响很大的,不但被族人诟病,而且皇太极的态度让豪格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逐渐失去自信。

这也正是当代善顶着压力首先公开举荐豪格的时候,豪格却说了句:“薄德少福,不堪此任。”这话一出,多铎率先“蹦出来”说:“你还就是薄德少福,你自己都承认了不堪此任,那你正好就别干了,我看你也不行!”这一下子等于给了豪格当头一棒,这让其他想要举荐豪格的人没办法再为豪格说话了。

事后多铎跟豪格说:“郑亲王济尔哈朗本来想推举你继位,但是你的退让和不自信,使你失去了这次机会。”这句话虽有讽刺、挖苦之意,但是事实也确是如此。

所以豪格的失败主要是自己性格上的软弱与个人的能力的欠缺,关键时刻的那一句“薄德少福”正是他不自信自己有能力担此重任的表现,或者说他想学其父皇太极“谦虚退让”一番,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气较其皇阿玛相差十万八千里,结果是弄巧成拙。其实话说回来,豪格确实不是担当创业之君的料,他没能够上位恰恰是大清王朝的福气。

豪格虽然希望渺茫,并不意味着多尔衮就一定能继位,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多尔衮率先提出推举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看似局外之人的小娃娃,怎么就选择了他呢?

由于两黄旗元老们的誓死坚持,加之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政治倾向,倘若多尔衮强行继位,这势必完成大清内部的分裂,这样无异于自取灭亡,作为政治家的多尔衮心里是明镜一般。当年太宗皇太极承袭汗位之时,是众贝勒一致同意,女真贵胄一致推举的,尽管皇太极再三推辞,还是被众人“抬”上高位的,显然多尔衮自知自己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豪格就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立皇子但不立成年之原则,所以福临就已经成为了候选人之一了。

所以在皇位推选局势僵持的情况下,多尔衮提出:

“既然我当皇帝你们不同意,豪格又说他自己德薄少福不堪此任,如此我推举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摄政。”

多尔衮的这个提议被一致通过。

应该说,多尔衮的这一做法是十分英明和难得的。英明的是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内部危机,即满足了两黄旗元老们的愿望,也达到了自己和两白旗掌管大权的目的,所以各方势力都得息事宁人,尊重和执行这个提议。难得的是多尔衮能够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皇位,要知道这是多尔衮第二次错过“一把手”的机会,这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而言,确实难为他了。

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这里还有一个人物是必要提一下的,那就是同多尔衮一同摄政的济尔哈朗,依照当时的地位以及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位置是在多尔衮之前为第一摄政王,济尔哈朗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提名摄政呢?

我认为多尔衮提名济尔哈朗主要是利用济尔哈朗的特殊身份,济尔哈朗身份的特殊之处有两点∶

1. 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嫡系,让他摄政可以堵住政敌们的嘴;

2.

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之侄,血统关系济尔哈朗无缘皇位,加之济尔哈朗虽然深居高位,但是根基比起其他亲王还是要浅薄,便于多尔衮将来将其踢开。

事实也就是没过多久,多尔衮便将济尔哈朗排挤掉,甚至一度嫁祸于济尔哈朗,并罢黜亲王爵位而降为郡王,可以说济尔哈朗根本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不管怎么说,这场事关大清危机的皇位推选事件,最终以多尔衮的主动让贤而得以和平解决,这就为将来与大明之争并最终问鼎中原而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大清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充分展现出过人的领导才能,他智慧过人善于揣摩对手的心态,并且善于把握时机,总是以最小的代价征服对手。

网络配图

山海关——号称为“天下第一关”,一直以来都是大清军队无法逾越的关口,大明王朝的五万关宁铁骑一直镇守在此,甚至于李自成攻破京都,崇祯皇帝都没肯将其召回保卫畿辅,可见山海关之重要,关宁铁骑之重要。

吴三桂——关宁铁骑的首席指挥官,在其人生重大“十字路口”,选择了对抗李自成,为其父、为崇祯皇帝,更为爱妾陈圆圆“报仇雪耻”。闯王李自成亲率23万大军讨伐吴三桂,显然关宁铁骑无论如何勇猛也难敌23万农民军,无奈之下吴三桂企降于多尔衮。

多尔衮充分利用吴三桂急于为父报仇,一雪夺妻之耻的心态,以关宁铁骑为前锋冲杀农民军,自己则指挥大清军队坐收渔利。就在吴三桂和李自成火拼而僵持之时,多尔衮挥军进关,一举大败李自成。多尔衮于军前责令吴三桂及其铁骑兵削发,并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可以说,大清基本上是在不费兵卒突破山海关,这对大清王朝问鼎中原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战,这是大清王朝的又一个里程碑。

兵败如山倒的李自成,仓惶逃到北京,在北京做了简短的称帝登基仪式后,便匆忙地逃离北京城,临走时还不忘给紫禁城放把火,导致紫禁城部分建筑受损。最终在吴三桂以及满清军队的追击下兵败身亡(据说被湖北农民误杀)。

占领北京城的多尔衮,开始着手稳定北京城的混乱局面,主要是笼络汉人,主要是明朝官员们的人心,他主要推行了三项政策:

1. 以大行皇帝规格为崇祯帝发丧,给予死去崇祯皇帝表面上最大的尊重

2. 暂停汉人剃发,“承诺”大明朝官员继续在新朝留任且职务不变

3. 昭告天下,优待朱氏后人,只要朱氏后人能够主动“投诚”,封爵赐钱绝对优待。

网络配图

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以上三条承诺,多尔衮实际上只完全履行了第一条;第二条充其量算是履行了一半,因为不剃发别说当官了,脑袋都保不住;至于第三条,那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多尔衮对付朱氏后人就是赶尽杀绝,他所承诺的封爵赐钱不过是为了引诱朱氏后人而已,多尔衮真正的目的就是将朱氏后人赶尽杀绝。

稳定住北京局势的多尔衮,便着手准备迎接顺治皇帝进京,大清朝定都北京事宜。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从盛京移驾北京,多尔衮统领诸王、贝勒到通州接驾,恭迎顺治皇帝入住紫禁城,大清王朝正式入住中原,定都北京。

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太宗皇太极,再到少年顺治皇帝,这只关外白山黑水之间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得以如愿入主中原。应该说,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意义上的第三代领导人,多尔衮确实是居功至伟。

标签: 多尔衮

更多文章

  • 爱才如命的一代枭雄曹操为何竟要处死吕布?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操

    曹操爱惜人才,而且善于使用人才,例如对于关羽,他明明知道关羽要投奔刘备,刘备又是潜在的对手,即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他也不追究。这是何其爱惜人才啊。同样是人才的吕布,为何没有关羽的幸运待遇?反而被曹操处死呢?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吕布的所作所为吧。吕布是五原郡九原人(内蒙古包头),东汉末年名将,甚至被认为

  •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为何要给努尔哈赤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努尔哈赤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为何要给努尔哈赤殉葬?清顺治时期,由于福临弱小,多尔衮则掌握着清朝的重要力量,就连顺治的登基也少不了多尔衮的支持。此时的福临,虽然弱小,但是却已经将多尔衮视为心腹大患,也为他后来清算多尔衮埋下了伏笔。然而,福临却不会想到,此时看起来战无不胜,坚不可摧的多尔衮,也曾经面临人为刀粗,我

  • 揭秘大清史:同治悲催的皇帝生涯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同治

    同治皇帝少年读书时,有个伴读即恭亲王奕?的儿子载澄。载澄与同治年龄相仿,两人性格也颇为意气相投,可惜的是,两人凑在一起经常干坏事而不是好事。譬如皇帝出游,往往都是两人结伴而行。同治喜欢出游,大概受其父咸丰的影响。《睇向斋秘录》中说,同治某次在宫中穿黑衣嬉戏,不巧被皇叔恭亲王奕?看见,后者便婉言谏告侄

  • 曹操把吕布送上断头台是否真的因为刘备从中作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

    建安三年十二月,曹操亲率大军攻破了徐州,自领徐州刺史的吕布投降,旋即被曹操下令处死,三国第一猛将就此落下帷幕。关于吕布的被杀,通常认为是刘备使坏,正是他的诛心之言把吕布送上了断头台。然而真的如此吗?1.诛心之言建安三年,被俘的吕布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于是对曹操说:“明公您所担心的不过是吕布罢了。如今我

  • 有关于楚怀王的故事介绍:揭楚怀王儿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楚怀王

    在历史上一共有两个楚怀王,人们为了能将他们区分开来,分别将他们称之为“前怀王”和“后怀王”。前怀王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君主熊槐。熊槐是楚威王之子,也是楚顷襄王的父亲,整个楚国差点就毁灭在了他的手里。熊槐于公元前374年继位,在位时间共30年。在这三十年年的时间里,他曾大败魏军,攻占魏国的城池,是楚国成为

  • 历史上的草根皇太后 :如何从宫女到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万历

    历史上的草根皇太后 如何以宫女身份站稳脚跟最近,一本《万历十五年》火了。万历年间,各路政治高手悉数登场,高拱、张居正、海瑞、申时行,影响了整个时代,今天要讲述一个女人,影响了中国的古塔建筑。故事要从最近高育良书记最推崇的万历皇帝他亲妈说起,亲妈姓李,宫女出身,照如今的标准,是妥妥的草根。小姑娘运气好

  • 为什么说武则天是历史上最残忍的小三?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

    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祖母同安长公主,为唐高祖的妹妹。李治封晋王时,纳王氏为晋王妃,约在公元642年,李治年15岁,王氏年约15岁。643年,李治立为太子,封王氏为太子妃。649年,太宗死,李治继位为高宗,立王氏为皇后。网络配图 王皇后没有生育,宫中只有宫女刘氏生皇子李忠和萧淑妃生皇子李素节,刘氏位微而

  • 贪官和珅肆无忌惮地敛财 乾隆为何假装不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珅

    康乾盛世是清王朝最鼎盛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清朝的顶峰,乾隆皇帝驾崩后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败的命运,造成这种想象的原因有很多,政策上的闭关锁国,失去与外界交流的通道,重农弃商,正值天灾连连,统治阶级没有政治远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官场严重腐败。网络配图官场的严重腐败不仅仅是资金、粮食被贪官污吏占

  • 天姿聪颖的光绪是怎么变成一个结巴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光绪

    作为与同治一样的“载”字辈,光绪被慈禧选中做了同治帝的继承人算是幸运的。然而福祸相倚,作皇帝未必是什么好事,尤其是作儿皇帝。光绪继位为君时还只是个四岁的小屁孩,从进宫的第一天起,他就失去了童趣童真。对于同治帝的教育,慈禧无疑是一个失败者。对亲生儿子同治,慈禧有些听之任之,过分放纵。对年幼的继子光绪,

  • 汉成帝为了哄这个女人 竟亲手掐死了自己的骨肉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成帝

    汉成帝刘骜从小就是在富贵林中成长,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生活让刘骜变成了一个喜好美色,不理政事的昏君,而这个昏君,在遇到了赵氏姐妹之后,更是无法无天,历史上的不少荒唐事情都是汉成帝为了两姐妹做出来的。赵氏姐妹分别是赵飞燕、赵和德,两姐妹花通过阳阿公主进献给汉成帝的。怎么形容两个姐妹的倾城绝色呢?网络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