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最后一位名将,孙传庭结局怎么样?

明朝最后一位名将,孙传庭结局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003 更新时间:2024/3/4 10:23:01

你们知道孙传庭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

每个皇朝的灭亡,一般总是以皇帝退位甚至死亡为标志的。然而在《明史》中,后世的史官们却认为是一个大臣的死宣告了明代的灭亡,这位大臣就是孙传庭。

孙传庭是代州一个读书世家里,家里面往上倒三四代都起码是举人出身。孙传庭自己也争气,中了进士后被派去做知县,又因为政绩突出被调往吏部做主事,一路做到郎中。

由于魏忠贤把持朝政,孙传庭不屑与其为伍,便请假回家,久居不出。直到魏忠贤死后七年,孙传庭才重新出山,不久便被越级提拔为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

此时的西北已经被起义军折腾的奄奄一息,陕西籍的官员要求朝廷赶紧把不能办事的巡抚换了,而新科巡抚就是孙传庭。孙传庭一到任就立刻整军备战,很快就剿灭了盘踞在商、雒二县的起义军势力,赢得了朝野的支持。

此时陕西地界最强势的起义军首领就是闯王高迎祥和拓养坤,连续数次剿匪在他这里都吃了瘪。然而孙传庭第二个开刀的就是高迎祥。他在黑水峪布下伏兵,生擒了高迎祥及其部众,并击杀了拓养坤。这一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更是把另一个人扶上了闯王的位子上,那个人就是李自成

陕西的剿匪形势经过孙传庭的打理,一下子就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觉。他不仅在自己的防区积极剿匪,更配合友军将从河南流窜而来者统统击溃。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孙传庭却坏规矩了。

大学士杨嗣昌打算募集十二万士兵,并且加收二百八十万两战争税,想要百日内彻底平灭起义军。孙传庭理解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但劳民伤财还没太多可能成功,反而会激起更多的人民起义。杨嗣昌对这个不听话的巡抚一下子就有了老大意见了。

偏偏此时兵部要求孙传庭在陕西募兵一万,并领取二十三万饷银。孙传庭清楚这道命令有多愚蠢,更深知北京部里那些敲骨吸髓的办事员们捞回扣的本事,便不理会这道命令,自己开源节流去了。他清理了不少土豪劣绅侵占的民田金钱,自然军费也就有了谱。

杨嗣昌立刻抓住机会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孙传庭不听中央号令。孙传庭赶紧解释如果按兵部的法子来会有多少难处,这才让皇帝消了火。杨嗣昌没法子收拾孙传庭,但心里更恨孙传庭。从此陕西方面的粮饷以及孙本人的奖励基本就算绝了念想了。

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孙传庭打胜仗。陕西境内的起义军向河南方向转移后,孙传庭立刻带兵赶往河南,和洪承畴卢象升、曹变蛟等人一起将起义军打的惨败,闯王李自成仅仅带着十八人突出重围。

然而好景不长,半年以后,北京遭到了清军的围城,卢象升战死。孙传庭奉命接过卢象升的指挥权,负责北京周围的勤王军。存心和孙传庭过不去的杨嗣昌向皇帝建议把陕西方面的军队全部留在北京负责京师警卫。孙传庭力言不可,结果又被杨嗣昌告了一状说他拥兵自重。孙传庭愤懑不已,加上旧伤复发,竟然导致失聪。

第二年,皇帝让孙传庭去当保定总督,孙传庭表示自己聋了,不能胜任。杨嗣昌又告一状,说他装病。皇帝大怒,派人去查。尽管调查报告显示孙传庭确实真聋了,孙传庭还是吃了三年牢饭。更让人心寒的是,那些赖于孙传庭才得以保全家乡的陕西官员,没有一个为孙传庭鸣冤。

崇祯十五年,已经只剩两年阳寿的崇祯在实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被迫用孙传庭,让他继续去收拾陕西的烂摊子。一到陕西,孙传庭就杀了养寇自重的总兵贺人龙,军心顿时大震。

孙传庭刚收拾了军心打算练兵备战,崇祯却等不得了。他命令孙传庭带着他的还没训练完毕的新兵出潼关打李自成。士兵们军粮奇缺,又遭大雨侵袭,只能啃还没成熟的柿子充饥,战斗力基本就是没有,自然被兵强马壮的李自成一战打回陕西。这一仗也被起义军笑称为“柿园之役”。

败退回陕西的孙传庭加紧坚壁清野,修固城池。而当地的士绅根本不理解孙传庭的苦心,逼着孙传庭出关打仗,还威胁如果不打就要把孙传庭送回诏狱。而崇祯也对孙传庭这种龟缩关中的行为非常不满,逼迫他出兵。孙传庭无奈之下,只好去打这场必败无疑的仗。

孙传庭一出关,就又被李自成打的惨败,只好率部南逃南阳。在南阳背水一战的明军本已经快要看见胜利的曙光,结果被一个混蛋军官大喊一声“咱们败了”乱了阵脚。大军全军覆没,孙传庭也死于乱军阵中,尸首都没有找到。

孙传庭死讯传到西安,其夫人带着全家女眷投井自杀,小儿子孙世宁被一位老人收养。其长子孙世瑞入关后找到自己的弟弟,两个孤儿在一个大雨天互相搀扶着走在街上。道路两旁知道这是孙督师的儿子,无不流下眼泪。

孙传庭是明代最后一个能打的将领,也是最后一个还有可能扭转当时国内局面的人。孙传庭一死,明朝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对付李自成。而对于孙传庭的死,崇祯竟然认为是谣传,因此不但不抚恤还要治他的罪。有这么一位主子,这个王朝也就是真的气数已尽了。

标签: 孙传庭明朝

更多文章

  • 武松为什么那么害怕鲁智深?是打不过他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武松,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武松为什么那么害怕鲁智深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武松在梁山之上,上到宋江,下到李逵,都知道他是一条大虫,不可撩拨,横起来是要吃人的!就连被武松当面打脸,挑头否认他的根本方针,宋江也只敢拿李逵做筏子,不敢对武松说一句硬话,然而梁山之上却有一条好汉,不仅敢怒斥武松,

  • 梁山上最没人敢惹的三人组是谁?他们有何能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鲁智深,宋朝

    梁山三人组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在《水浒传》里面,梁山这个大染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江湖,里面的各色人等,为了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相互排挤和打压,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来说,梁山集团里的众多好汉,一共分为

  • 成吉思汗有什么癖好?为什么喜欢抢夺仇人的妻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吉思汗,宋朝

    成吉思汗为什么喜欢抢夺仇人的妻子,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成吉思汗作为一个庞大王朝的开国之君,身边断不会缺少女人。仅仅是经常和他在一起的嫔妃就达到500多人,其中有八个人还曾经做过皇后。这500多个嫔妃中,比如成吉思汗的这八个皇后,除了他的结发妻子之外,其他的

  • 赵匡胤一生最怕的武将是谁?没敢动他一根毫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匡胤,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匡胤一生最怕的武将是谁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太祖赵匡胤,是历史上的有为之君。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战割据局面,天下重归一统,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重见太平。成为天下之主的赵匡胤却有一件心事,时刻让他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赵匡胤从五代十国乱世中成长起来,亲眼目

  • 历史上最爱旅游的皇帝是谁?不是康熙不是乾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穆王,西周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周穆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提起最爱旅游皇帝的话题,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大清的乾隆皇帝,他曾经六下江南,一生足迹未停,中国的名山大川几乎都被他走了一个遍。但他真的不是走得地方最多的天子,小编今天说的这位天子姓姬名满,他是周朝的第五代帝王世称穆天子,后人还专门为他写

  • 荣妃到底有多能生?六年生下6名皇嗣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荣妃,清朝

    每当一提起荣妃总会和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众所周知,在封建时代中女性的地位,普遍都是非常低的。在古人眼中,女性的主要职责就是繁衍后代,古代的女子不仅要绵延子嗣,还要为夫家诞下男孩,如果生不出男孩,就会受到旁人的冷眼,下场会非常凄惨。相反,如果一个女子生出了男孩,就会备受

  • 雍正上位后为什么要赐死郭络罗氏?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雍正,清朝

    大家好,说起雍正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大家都知道,无论哪个朝代的男人,都是喜欢温柔贤惠的女人。但历史上也有不少精明强悍,十分霸气的女人。比如武则天、慈禧等人。不过,这只是少数有善终的女人。大多数这种性格的女人都是没有善终的。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女人也是如此,她是康熙最讨厌的女儿,雍正上位后才将其

  • 严嵩是谁?历史上唯一与秦桧相提并论的大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严嵩,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朝奸臣严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明朝的严嵩,是有名的大奸臣,也是唯一被人们与秦桧一起相提并论奸臣。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严嵩本来是一个会写文章的大才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儿?严嵩出身很低。他的父亲学了一辈子书,却未能考取一个功名,于是就苦心培养儿子。严嵩因此练

  • 李自成是什么结局?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自成,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农民皇帝李自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千百年的封建长河中,有无数的农民起义领袖,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起义格言,以向世人证明自己起兵有名。农民起义成功坐天下的不多,失败的却不少。明朝末年的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不少失败人中的一个。1644年闯王李自

  • 董允为什么会让刘禅那么信任他?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董允,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蜀汉大臣董允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蜀汉四位有名的治国能臣,都怀相国之才。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蜀汉。彼时,刘备册封诸葛亮为丞相。在此之后,丞相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事务必亲自处理。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