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贤臣,明代名臣李贤的生平简介

一代贤臣,明代名臣李贤的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832 更新时间:2024/1/21 3:26:08

李贤(1408年—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谥文达,邓(今河南邓州市)人。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为一代治世良臣。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并著有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

初入仕途

李贤,考中乡试第一名,宣德八年(1433),成为进士。奉命到河津考察蝗灾,被任为验封司主事。少师杨士奇想见他一面,李贤竟然不去。

正统初年(1436年),李贤说:“投降的塞外人住在京师的已超过一万,指挥使每月的俸禄三十五石,实际支给的仅一石,投降的人反而实际支给十七石五斗。这样一个降人相当于十七个半京官。应逐渐把他们迁到外地,以节省繁重的开支,并且可以把祸患消除于未萌芽状态。”皇上没能采用。当时诏令说文武大臣的诰敕,不任满九年的不给。李贤说:“以九年为限,有的任官不能满期,有的因为亲老等不到年限,这样得不到诰敕的可有十之八九。这样做无法劝励臣下,请仍以三年为期为便。”皇上听从了。升为考功郎中,改到文选司。后来李贤扈从皇上北征,王师覆没时,李贤逃了回来。

-十策

景泰二年(1451)二月,李贤-提出正本十策,即:勤于圣人之学,听从规劝,戒除声色等嗜好,断绝玩好,举动谨慎,崇尚节俭,敬畏天命,勉励近臣,振作士风,团结民心。皇上很赞赏,命翰林抄写好放置于左右,以备阅览。不久他又-陈述车战和火器之利,皇上颇加以采纳。景泰二年(1451)冬,李贤升为兵部右侍郎,转调到户部。也先多次贡马,李贤说把金帛用车送给敌人,使他们强大起来,这是自毙之策。李贤因而-陈述边防守备松弛的情况,于谦请颁发他的奏章到边塞,以激励各位将领。李贤调到吏部,他选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可以效仿的行事作风,编成《鉴古录》,上呈给皇上。

主要政绩

英宗复位后,命李贤兼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当值,与徐有贞一起参预机务。不久,李贤升为尚书。李贤气度端正凝重,奏对皇上都切中机宜,皇上非常宠爱他。山东闹饥荒,国家拨出赈济的财物不足,皇上召徐有贞和李贤来商议,徐有贞说赈济的财物多被-中饱私囊。李贤说“:担心中饱而不赈贷,坐视百姓死亡,这是因噎而废食。”皇上于是命增拨银两。

石亨、曹吉祥与徐有贞争权,他们都忌恨李贤。御史们-石亨、曹吉祥,石、曹两人怀疑是出于徐有贞、李贤的主意,便向皇上告状,把两人投进监狱。正好有风雷之变,他们获释,李贤被贬为福建参政。他还没动身,王翱上奏说李贤可当大任,遂留下他为吏部左侍郎。过了一个月,恢复他为尚书,仍入内阁当值。石亨知道皇上向着李贤,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假装与他交欢。李贤也深自隐藏,不是皇上宣诏便不入宫,而皇上更加亲近李贤,每天都召他去顾问。

孛来(孛来,又译博赉、孛罗,蒙古族。出生年月不详。东蒙古喀剌沁(又译哈剌嗔)部酋长,喀剌沁蒙古太师。约卒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

)靠近边塞来打猎,石亨说传国玺在他那里,可掩击而夺回来。皇上动心了。李贤说不可开战端,玉玺不足为宝,这事遂罢了。石亨更加恨李贤。当时皇上也厌恶石亨、曹吉祥骄横,屏退旁人对李贤说:“这帮人干预朝政,四方来奏事的人先到他们家门,怎么办?”李贤说“:陛下只要独自决断政事,则趋炎附势的人自会消失。”皇上说“:先前曾经不采纳这帮人的意见,他们竟悖然变色。”李贤说“:愿陛下逐渐控制他们。”当时石亨、曹吉祥弄权,李贤因为顾忌而不敢把话说尽,但他常常从容回答皇上的提问,因此对石亨之辈也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到石亨得罪后,皇上又问李贤“夺门”之事。李贤说:“说迎驾则可以,‘夺门’这种提法怎能示给后人?天位本来就是陛下的,说夺名声就不顺了。而且那时幸亏成功了,万一事机先露,石亨等人不足惜,却不知道将置陛下于何地。”皇上领悟了,说:“是啊。”李贤说:“如果成阝王果然病重不起,群臣上表请陛下复位,怎用得着这番纷扰?这帮人又怎得邀功升赏?招权纳贿又从何而起?老成耆旧之臣依然在位,何至于有杀戮降黜之事,以至于遭天象示警?《易经》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是指的这种事。”皇上说“:对。”诏令从今以后奏章中不能用“夺门”这种字眼,还将冒功的四千多人全部革除。到成化初年,那些被革除的人上诉请求。宪宗又以李贤的意见,一并夺去了太平侯张谨、兴济伯杨宗的爵位,当时舆论更加大快人心。

皇上既已信任李贤,李贤的意见多被听从。于谦曾分派降人南征,陈汝言希求宦官的旨意,将他们全部召回。李贤极力说不可。皇上说:“我也后悔了。现在他们已经上路,往后他们愿意离去的就让他们走。”皇上担忧支给军官的俸禄太多,每年的收入不够开支。李贤请将老弱裁汰出去,这样费用省下了而别人还不知道。皇上深加采纳了。当时每年都有边警,天下发大水,长江南北尤其严重。李贤外筹划边防策略,内请宽恤百姓,废除国家的一切征敛。皇上采用他的建议,四方得以安宁,民力得到复苏。天顺七年(1463年)二月,空中有声响,皇上想祈祷消灾,命李贤撰写青词。李贤说国君不体恤百姓,导致天下怨叛,这才有鼓妖作祟。李贤于是请实行宽恤之政,又请停罢江南织造,清理锦衣卫监狱,停止边臣所上的贡献,停止内外采买之举。皇上很为难。李贤坚持他的意见,连着四次向皇上争取,李贤的同事都很害怕。李贤退下后说:“大臣应当知无不言,难道能卷舌偷位吗?”终天顺之世,李贤任首辅,吕原、彭时辅佐他,但李贤受皇上委任最专。

惨遭诬陷

当初,御史刘浚-柳溥败军之罪,触怒了皇上。李贤说御史是国家耳目之官,不宜谴责。石亨诬陷李贤曲护刘浚。皇上渐渐疏远了李贤,不久才醒悟,又待之如初了。李贤常常独自与皇上谈话,很久才出来。一有事情,皇上一定召李贤去问这样处理是否可行,或者派宦官去询问李贤。李贤务持大体,尤其以珍惜人才、广开言路为急务。李贤所推荐的年富、耿九畴、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人,都是名臣。他时常劝皇上召见大臣,凡有所推荐,必定先与吏部、兵部讨论后再定。李贤入宫应对皇上时,皇上询问文臣情况,李贤请他问王翱;对武臣,则请他问马昂。这两人在左右辅佐,因此李贤言无不行,而人们也不担忧李贤专权,只有群小人与李贤为难。

曹钦造反时,在东朝房打李贤,将李贤抓住并要杀李贤,逼李贤起草奏章开释自己的罪行。赖王翱的拯救,李贤才得免。李贤秘密上疏请擒拿贼党。当时正纷扰不安,不知道李贤在哪。皇上得到奏疏后,非常高兴。李贤裹伤入宫见皇上,皇上慰劳他,特加封为太子太保。李贤于是说贼人既已伏诛,应尽快下诏天下停止不急之务,广求直言以疏通被困塞的政事。皇上听从了。

门达正在弄权,锦衣卫官校恣行残暴,造成严重的祸患。李贤多次请求禁止,皇上召门达来告诫李贤。门达侍宠更加骄横,李贤找机会又向皇上陈述门达之罪,皇上又召门达来告诫他。门达恨之入骨,便借袁彬一案陷害李贤,李贤几乎无法逃脱。详见《门达传》。

皇上病危,卧于文华殿。正好有人向皇上离间东宫太子,皇上颇受迷惑,暗中告诉李贤。李贤叩头伏地说道“:这样的大事,愿陛下三思。”皇上说:“那么一定要传位给太子啦?”李贤又叩头说“:这样则宗社幸甚。”皇上起身,立即召太子来。李贤扶着太子令他谢皇上。太子致谢,抱着皇上的脚哭了起来,皇上也哭了,谗言没有得逞。

进升少保

宪宗即位后,李贤进升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掌讲经筵事务。天顺八年(1464年)春,太阳暗黑无光,李贤与同官一起-说:“太阳,是君主之象。君德明,则日光盛。望陛下敬以修身,正以驭下,刚以断事,明以察微,持之以恒,这样天变自然消弓耳,和气自然来临。”第二天李贤又说“:天时未和,是因为阴气太盛。从宣德到天顺年间,选进的宫人太多,浣衣局中被没官的妇女愁怨尤甚,应将她们放回家。”皇上听从了,中外都非常高兴。五月,下大冰雹,大风刮走瓦片,吹倒郊坛的树木。李贤说“:天威可畏,陛下应当凛然醒悟,不要亲近左右近幸之臣。要推崇信任老成之臣,共图国是。”有关-请造皇帝仪仗法驾。李贤说:“内库中还有没用过的,现在恩诏刚刚颁下,正要节财俭用,为什么又要干这些事?”皇上即日压下了这一建议。每逢遇到灾变,李贤一定与同官极力陈言,毫不隐瞒,而在皇上即位之初的政治,李贤劝诫尤为恳切。

请求罢免

门达被逐出后,他的党羽多投匿名信陷害李贤。李贤请求罢免,有诏书安慰挽留他。吴皇后被废,言官请诛杀牛玉,词语牵连到李贤,还有人造流言蜚语陷害李贤。皇上命卫士住在李贤家中,保护他出入。成化二年(1466)三月,遭父丧,诏令起复他。李贤三次推辞,皇上不许,派宦官护行,为他的父亲营葬。李贤回到京师后,又推辞。皇上派使者宣示他的心意,李贤才出来办事。成化三年(1467年)冬天李贤去世,终年五十九岁。皇上十分哀悼,赠太师,谥文达。

标签: 李贤

更多文章

  • 史上最幸运的女子,被一介马奴抢走为妻,结果成为了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五代十国

    自古许多皇后皆出自于名门,然有这样一位皇后,本是农家女,后被马奴抢走,至此,众人皆以为她的命运只会更加悲惨了,然谁曾想,最后这位女子成了一代皇后。这位身世如此传奇的女子姓李,本是农家之女,名为李三娘。在一次无意之时,被在晋阳牧马的刘知远相中,刘知远便上门向李氏的父亲求亲,李父肯定不愿自己的女儿嫁给马

  • 楚汉之争,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邦,项羽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开创了汉家四百年基业,历来被史学家津津乐道,“高祖,以布衣提三尺剑”起家,三年亡秦,五年灭楚,为空前强大的大汉王朝奠定了基础,令后世赞叹不休。刘邦,论地位,不过是一小小亭长,而项羽却是贵族后裔;论才能,与项羽打仗是“屡败屡战”;论人品,贪财、好色、不务正业,几乎可与流氓划等号,而项

  • 此人是乾隆麾下的名将,战功赫赫,成为军机大臣,死后还被封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福康安

    《还珠格格》作为童年的记忆已经深入脑海,文武双全的福尔康也为人们熟知,其实他却有历史原型可寻,那就是乾隆驸马、富察皇后的亲侄子福康安。福康安能文能武,以武将为本职,他贵为皇亲,年轻有为而又战功无数,高官厚禄本是应得,可却死后封王,不得不引人多加猜测他是否与乾隆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系。据《清史稿》记载

  • 当初他杀了哥哥的儿子稳固自己的皇位,最终自己也得了同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南北朝,齐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而某些朝代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皇位更替极其频繁。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就算是其中之一了。在短短27年的时间里,经历了6位皇帝。如果算上没来得及篡位的高澄和至死都不知道自己被前任皇帝禅位的高湝,那就是不到30年的时间有8位统治者。甚至高澄的二儿子高孝珩都曾经感叹道

  • 李渊3万兵力是怎么势如破竹,直取长安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渊

    不要小看太原,在赵光义对晋阳毁灭性破坏之前,从战国时期的赵国时期到北齐、周、隋,太原或者说晋阳一直都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之一。而且并州晋阳是高齐的军事中心,宇文邕在这被突击,身边近臣死了一大批,李渊的姐夫张暠、韦孝宽的儿子韦总(李世民贵妃韦珪的爷爷)和一个侄子、杨忠的一个和杨坚关系不好的儿子杨

  • 这两次功亏一篑的北伐,如果胜利了中国历史会怎么走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宋,岳飞,秦桧

    在中国的历史上,北伐的次数相当之多,但是真正成功的凤毛麟角,最成功的莫过于元末朱元璋的北伐,成功的将蒙元实力驱逐出了中国,从而统一了中国,然而更多的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比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刘裕北伐等,其中有两次北伐最让人惋惜,可谓功亏一篑,如果当时成功了,也许中国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周世宗柴荣北伐

  • 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到底去哪里了?时隔八百年,专家终于找到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辽国

    契丹族原本是历史上最彪悍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政权曾经让北宋王朝闻之胆寒,辽国与宋朝一直处于打打停停的状态,对于宋朝来说,辽国的存在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自从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之后,中原地区就全部暴露在契丹人的面前,契丹人多次大兵压境,如入无人之境,给中原的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

  • 三国中他最先称帝,只因“脑子不够用”,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献帝,袁术

    董卓入京后,东汉天下大乱。全国各地诸侯蠢蠢欲动,但又小心翼翼地持观望态度。在各地诸侯“土皇帝”中,袁术算是实力非常强的一个,但他却着急做皇帝,果然成为众矢之的。袁术袁家四世三公,在出生之日起,祖辈留下的先天条件就是他人无法比拟的。袁术动过“举孝廉”入仕途,因家族关系,历任折中校尉、虎贲中郎将。袁术志

  • 从织席贩履之徒到拥兵十万的诸侯,刘备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刘备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在虎牢关和关羽张飞一起鏖战吕布,当时虎牢关各路诸侯云集,三英战吕布可以说是让刘备被天下人知晓打的一个重要事件,但是我们说在历史上刘备并没有和吕布交过手,三英战吕布则纯属于虚构的小说情节。那么既然刘备没有在天下群雄面前露过脸,那么他又是如何成名于天下的成为拥兵十万的诸侯的呢?我们知

  •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他,因好色中小人圈套,在最激动时被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黄歇

    战国四公子当中,春申君黄歇无疑是地位最高的一个,25年宰相生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已经成为了楚国的实权者。但是,春申君也可以说是最为悲惨的一个,因为他的好色和识人不清,导致他被小人暗害,死于非命,宏图大业未能实现。春申君有多好色呢?在楚国当了25年的宰相,春申君可以说阅女无数。据某史书记载,春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