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统勋:大清名臣,死后乾隆亲自悼念

刘统勋:大清名臣,死后乾隆亲自悼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223 更新时间:2024/2/12 2:29:13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刘统勋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刘统勋与刘墉是父子关系,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

说起刘墉他们家,那可真的是称得上名门望族了,从刘墉这一代往上数,连者四代都是进士。刘墉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他爹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他爷爷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刘必显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

从地位和历史影响来看,刘统勋与刘墉无疑是他们老刘家最为出色的两位,都曾做到过内阁大学士。要知道这个官儿,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员,乃是清朝单个官衔中的最高级别。其再往上,估计也就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这等虚衔能够压其一头了。

而如果仅从知名度而言,刘墉无疑要比老爸刘统勋高很多,当年那部《宰相刘罗锅》可谓是家喻户晓。刘墉也和纪晓岚一样,成为了和珅的苦主之一。但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刘墉,远没有那么厉害,其与和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其终其一生,临到死八十多岁了,才被嘉庆皇帝给升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而年纪更小的和珅三十六岁就已经坐上了大学士的位置。

而且刘墉早年多在外为官,与和珅打交道不多,待其调回京城,已经年逾六十。此时的刘墉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争锋相对。其为人变得圆滑世故,面对朝中如日中天的和珅,刘墉并没有选择于其作对,而是“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乾隆死后,嘉庆着手收拾和珅,而查办者正是刘墉。所以,刘墉其实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厉害。相对而言,他老爸刘统勋其实要更厉害。

相比刘墉靠着老爸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越级参加科举,而且顶着“宰相之子”的名头到处伸张正义。这么多外力加持,才博得了一个大学士的地位。

刘统勋可以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了,虽然自己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但谈不上恩荫。只能说是书香门第带来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刘统勋可是一步一个脚印,从秀才到举人,最后中的进士。那一年他才26岁。这个年纪在进士里面已经算是了不起了。

他儿子刘墉走后门,都得32岁才考上。

刘统勋比较幸运,在雍正朝没有被外派,而是一直在宫里办事儿,比如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等,官衔不高,但近水楼台,地位可不低。

由此,其在乾隆时期被当成了新班组成员的重点培养对象。乾隆刚登基,他就被拜为内阁学士,开始跟着大学士嵇曾筠下地方调研去了,第二年就升了刑部侍郎,乾隆六年便被升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官儿可厉害了,从一品啊。而且具有监查百官之责,相当于今天的纪委书记,这个地位可不低啊,可谓是官运亨通。

而且这还是中间他母亲去世回家守了一年孝的结果。

而在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刘统勋也是不含糊,居然直谏张廷玉,说其晚年骄横,不宜重用。张廷玉是谁啊?三朝元老,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年间他就是内阁大学士加军机大臣,位极人臣。而雍正驾崩前更是任命其为顾命大臣,辅政乾隆,有点托孤重臣的感觉。而在刘统勋上谏之时,他已经是总理事务大臣,可以说是为臣者之顶峰。论权力、论地位,十个刘统勋都不够看的。

可是刘统勋就是不畏权贵,一切坦白讲。

当然,乾隆无疑是十分开心的,他正愁怎么大权在握呢,刘统勋这一出,直接给他机会,把张廷玉给革职了。三朝元老,就这么被刘统勋和乾隆这两个小年轻给绊倒了,刘统勋因此闻名朝野。当然,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信任。

刘统勋也因此走上属于自己的历史大道。

这个人为人正直,且颇有能力,其最大的功绩就是治水。运河疏浚,黄河水患、江南决口……每一个事关万千百姓生命的大灾,都是在他的带领下渡过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少有出现咱们再历史上所常见的豆腐渣工程,亏空赈饷,腐败贪污。因为刘统勋眼中揉不得沙子,只要被他发现,绝对严惩不贷。他经常微服私访,暗地查探,揪出了一大批贪赃渎职的官员,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由于地方上的出色政绩,刘统勋后来又被调职入京,正是进入到清朝的权力中枢——军机处。这地方,刘墉终其一生,都没进来过。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刘统勋还没拜大学士,这在军机处里是比较罕见的,可见其能力。

后来刘统勋又升任东阁大学士,加上其军机大臣的职位,在当时的清朝,差不多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大学士加军机大臣,在清朝就相当于宰相。这个高度刘墉可没达到过。

“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清史稿》)

由此可见刘统勋之地位。

1773年,刘统勋于上朝路上去世,享年75岁。乾隆悲痛不已,亲自上家悼念,并作挽联。此外,他还追授刘统勋为太傅,并赐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古代文人做官的最高褒奖,是每个文人都梦寐以求的死后哀荣。

司马光曾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由此可见,刘统勋不失为清朝一代名臣!

标签: 刘统勋清朝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的果郡王胤礼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胤礼,清朝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胤礼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历史上的真实的果郡王是一个处处谨小慎微,事事思虑周详,时时操守清廉,刻刻诚孝君王的好王爷,好弟弟。果郡王喜好诗词歌赋、擅长琴萧礼乐,腹中饱有诗书,为人恭亲俭让,深得雍正的垂青,只可惜果郡王自幼体

  • 狄仁杰一生清廉,他的三个儿子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狄仁杰,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狄仁杰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狄仁杰,630年出生,从小博览群书,看过的书本知识过目不忘,而且狄仁杰非常擅长推理,可以看出狄仁杰的智商是非常高的,年纪轻轻就考起了科举,仪凤年间,狄仁杰当了大理寺司丞。狄仁杰在任大理寺司丞时,一年内就处理了过去积压的案件,涉

  • 朱媺娖:15岁没了手臂,去世时已有身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媺娖,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媺娖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朱媺娖,1630年出生,出身名门,是明思宗朱由检的次女,但此时内忧外患,朱由检当上皇帝就已经倍感压力,而朱媺娖从小活泼开朗,给朱由检带来不少的欢乐,并赐婚她给有名望的都尉周显。但灾难实在来得太快,1644年,李自成攻破了北京,

  • 和珅的钱都是通过贪污受贿得来的吗 事实证明和珅的钱都是合法经营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和珅,清朝

    还不知道:和珅的钱都是不义之财吗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有人说和珅是个贪多无厌的大贪官,说他的钱都是不义之财,其实你错了。有人说和珅的钱是通过收受贿赂、贪污、勒索来的,错!其实他的家产是通过合法经营取得的。这是他家产来源的主要渠道,只不过他合法经营其他人都看

  • 历史上和珅和纪晓岚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和珅真的对手到底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和珅,清朝

    和珅的对手是谁,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谈及和珅,大家脑海里立即就浮现出《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皮笑肉不笑的王刚老师。说到对手,大家同样会立马反应出该剧中才华横溢的纪晓岚。然而正史上,他俩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和珅的权位可比纪晓岚大多了。那么他在朝堂上真正的对手又是谁呢

  • 杨坚将女儿嫁给皇帝,见女儿受委屈一怒之下篡位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坚,隋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杨坚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古代的数百位皇帝中,一般都是一帝一后,但历史上总少不了几位奇葩皇帝,北周的一位皇帝,周宣帝宇文赟,他的宫中同一时期存在了五位皇后,天元大皇后杨丽华,天大皇后朱满月,天中大皇后陈月仪,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天右大皇后元乐尚,这样的

  • 北宋权宦童贯,领兵打仗却立下举世战功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童贯,北宋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童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一般来讲,宦官是不可以出皇城的,宦官不能生育,便会把皇宫当做家,唯皇权马首是瞻。元丰年间,活跃在西北战场的宦官李宪,就可以做到攻城拔寨,令敌人闻之胆寒。在五路伐夏之战中,李宪率兵攻到了西夏腹地天都山,烧毁了西夏的宫殿。可见北宋的

  • 赵武灵王的规划让赵国的国力强大 为什么他的结局是怎么惨呢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武灵王,赵国

    还不知道:赵武灵王的结局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春秋末年,晋国日渐走向下坡路,掌握军政大权的韩、赵、魏三家取而代之,史称“三家分晋”,这正是战国时期的起点。在韩、赵、魏三国中,赵国位置最北,大体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内蒙部分地区。它的势力范围最远时曾延

  • 扶苏在接受秦始皇遗诏后就自杀了 他为什么没有选择造反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扶苏,秦始皇

    扶苏为什么接受遗诏就自杀,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秦始皇东巡途中,病重不治,李斯等人决定秘不发丧。因赵高与皇长子扶苏不对付,就劝说胡亥、李斯发动政变,抢班夺权。丞相李斯也是私心作怪,竟答应了赵高的提议,二人诈称接受了始皇帝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而扶苏、蒙恬因图谋造

  • 包拯一生清廉为人公正,为什么60岁才得了个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包拯,宋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包拯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多人了解到的包拯基本就是上述所说的包拯,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北宋名臣,不过他可不是专门断案的官员,公元1027年,二十九岁的包拯登进士第,被授为大理评事,其实在这段任职期间,他做的是确实是法官的事情。公元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