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虎将曹文诏被明朝寄予厚望!怎么会在阴沟里翻船的?

明朝虎将曹文诏被明朝寄予厚望!怎么会在阴沟里翻船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745 更新时间:2024/2/12 2:18:57

明朝虎将曹文诏被明朝寄予厚望!怎么会在阴沟里翻船的?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明朝统治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名将。对于明朝初期的大将,大将都非常熟悉。其实在明朝统治的末期,朝廷仍旧拥有很多名将,例如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等等。其中,曹文诏将军堪称勇冠三军,被明朝上下寄予厚望。就连明朝的对手清朝,也非常欣赏曹文诏。认为曹文诏是明末第一良将,乾隆皇帝和重臣张廷玉对曹文诏的评价都非常高。但是,作为明朝的虎将,曹文诏最后为何会阴沟里翻船呢?

首先,我们聊聊曹文诏的出身,曹文诏属于明朝的职业军人出身,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游击将军。游击将军属于什么官职呢?类似于中级军官。明朝的武官等级分为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等等。由此可见,游击将军属于不高不低的样子。在明朝统治的末期,明朝内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且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在东北地区崛起的清朝,开始不断进攻明朝的北方地区。

一位明朝官员说出了这样的话“外有满洲犯边,内有流贼肆虐。”曹文诏骁勇善战,参加了一系列的战争。清朝军队进攻明朝北部边境的时候,曹文诏奉命北上增援,虽然曹文诏所在的部队被清朝骑兵击败,但曹文诏的表现非常出色,得到了明朝高层的赏识,曹文诏的官职得到了进一步的晋升。陕西省境内出现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军,作为明朝的一张王牌,曹文诏如同救火队长,被明朝调往了西北前线。

不得不说,曹文诏打仗确实猛。第一次进入陕西境内作战,曹文诏前后平定了10多股农民起义军,斩杀起义军3万多人,生擒人数更多。曹文诏被明朝官员们视为最大的希望,出现了“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的说法。但是人都有缺点,曹文诏也不例外。曹文诏作战勇猛,但是不懂处理与上级、同僚之间的关系。

在陕西作战的过程中,曹文诏与顶头上司洪承畴的关系并不好,以至于洪承畴屡屡压制曹文诏的战功,根本不予上报。由于在陕西省无法立足,农民起义军开始转战进入山西省境内。山西省境内的明朝军队根本无力抵挡,向朝廷求救。经过考虑以后,崇祯皇帝命令刚刚喘口气的曹文诏进入山西助战。崇祯皇帝对曹文诏的评价很高:“贼自秦中来。秦将曹文诏威名宿著,且尝立功晋中,而秦贼灭且尽。宜敕令入晋协剿。”

曹文诏随后率领部队进入山西,虽然屡立战功,但曹文诏的老毛病还是没有改变。曹文诏与山西各地知府、知州们的关系很僵,以至于那些地方官不给予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甚至不准修整。面对这样的情况,崇祯皇帝也无可奈何。面对明朝各路军队的围剿,起义军在山西省站不住脚,开始再次向河南省、陕西省转移。

曹文诏离开了陕西以后,陕西地区的起义军再次死灰复燃,而且势力更大。公元1635年,已经晋升为总兵的曹文诏,第二次进入陕西作战。当时,为了对抗明朝的围剿,各路农民起义军不再各自为政,开始联合在一起对抗官军。但是,明朝并不了解这个情况。农民起义军正在进攻陕西的西部地区,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洪承畴,派遣曹文诏率领3000多官军增援。并且表示:“非将军不能灭此贼。顾吾兵已分,无可策应者。”

其实,曹文诏也没有想到农民军的势力会那么大。增援的一路上,曹文诏前后两次击败小股起义军。这是农民起义军的计谋,曹文诏率部开始孤军深入。在陕西西部的湫头镇附近,曹文诏被几万农民军包围。虽然,曹文诏的部队属于精锐,但架不住农民军人多势众。几轮战斗以后,曹文诏的部队损失很大,准备利用骑兵的优势,率领残余部队突围。此时,一个已经投降农民军的明朝军官认出了曹文诏,立刻报告起义军的几位首领:“此曹总兵也。”

起义军当然不会放走曹文诏,曹文诏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眼看突围无望,曹文诏在重围中自杀。不得不说,曹文诏一家堪称是满门忠烈。几年以后,曹文诏的侄子曹变蛟参加了震天动地的松锦大决战。最终,战死在松山前线。对于曹文诏的阵亡,属于明朝的巨大损失,甚至影响了一些历史发展。

对于曹文诏,虽然曾经与清朝军队作战,但是清朝对曹文诏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清朝入关以后,重臣张廷玉负责修撰《明史》。在《明史》中,张廷玉对曹文诏的评价很高,认为曹文诏是明末第一良将,而且写下了“秉骁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的批语。

乾隆皇帝对曹文诏的评价客观,认为“曹文诏秉资骁猛,练习戎行,慷慨出师,勇烈并懋。”其实也是在拐着弯讽刺清朝的各级将领,不要总想着升官发财,多以江山社稷为重。认真的说,如果曹文诏没有阵亡,明朝西北地区很有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

标签: 明朝曹文诏

更多文章

  • 刘邦的脑残粉为他姓氏都改了!耶律阿保机为什么这么崇拜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刘邦

    刘邦的脑残粉为他姓氏都改了!耶律阿保机为什么这么崇拜刘邦?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皇帝也有偶像么?您别看古代的皇帝们尊贵无比,但其实他们也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在偶像面前,这些九五之尊照样表现得像迷弟一样崇拜万分。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汉高祖刘邦坚定的崇拜者,他经常夸奖汉高祖说他从屌

  • 贞妃:康熙的母妃,死后却为皇帝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贞妃,清朝

    此人是康熙的母妃,姐姐宠冠六宫封皇后,她死后却为皇帝殉葬,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古代社会有一种非常残忍的制度,那就是殉葬,尤其是用活人生殉,更是对人的一种摧残。纵观整个大清史,一共有四位妃嫔给皇帝殉葬,前三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后宫的大妃阿巴亥、庶妃阿济根和庶妃德因

  • 胤禛清库银追欠款为什么要故意失败?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胤禛,清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清库银追欠款,老四胤禛为何故意失败?你看邬思道说了啥,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黄河发水江南赈灾,犹如一根浇了油的火线,愈烧愈旺,牵一发而动全身。偌大户部,库银却已入不敷出,连修河堤买灾粮的银子都拿不出来,六部九卿你攀我扯,几乎将库银借空了,康熙大

  • 小宫女因为看到皇帝睡觉的丑态笑出了声 没想到嘉靖却是这样做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嘉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小宫女笑话嘉靖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皇上就是世间的主宰,任何人都不可以冒犯天威。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伴君如伴虎;天威难测。向我们从侧面展示了皇帝的喜怒无常与不讲道理,脾气一上来,说翻脸就翻脸,丝毫不留情面。然而在明朝嘉靖年间,

  • 朱允炆兵败真的是因为手下无将吗?朱允炆败在了这两点上!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朱允炆

    朱允炆兵败真的是因为手下无将吗?朱允炆败在了这两点上!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朱元璋得天下后,还在天下百废待兴的时候,就围绕着老朱家开始进行资源分配,而且这种分配具有典型的老农分家思维,他甚至希望自己的一生提前把整个帝国的无限事业全部打理好,规范好,只要子孙后代能严格遵守,就能实

  • 怡嫔跟白贵人是什么关系?她们之间得命运有什么不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怡嫔,清朝

    对姐妹两人皇宫的不同命运,姐姐成皇帝专宠,妹妹却做了46年常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都知道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风流的皇帝,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风流韵事,也有不少的电视剧,就是根据他在民间风流故事而改编的,这个帝王他的后宫有数不胜数的女人,这些女人也只是一

  • 程咬金是唐初猛将驰骋沙场十几年,“鹰娑川之战”他为何会坐失战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程咬金

    程咬金是唐初猛将驰骋沙场十几年,“鹰娑川之战”他为何会坐失战机?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唐朝贞观二十三年,被北方民族尊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病死。消息传到漠北草原,原本归顺唐朝的阿史那贺鲁叛唐自立,“取咄陆可汗故地,建牙于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遂统咄陆、弩失毕十姓”。直到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才

  • 李孝恭:李世民的堂哥,还备受李世民尊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孝恭,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孝恭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而且比李世民大,所以李孝恭就是李世民的堂哥,光凭这个关系,就足以说明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了。不过,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李孝恭听起来并没有魏征、房玄龄、李靖、尉迟恭那样的出名,却能排在凌烟阁功

  • 高长恭特别帅气,还打仗勇猛。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长恭,南北朝

    兰陵王高长恭特别帅气,还打仗勇猛,品格也好,可结局不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高长恭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的四儿子,受封兰陵王三年后,突厥大举入侵北齐,均被高长恭击退,此后高长恭开始被朝野重视。据史料记载,高长恭是位美男子,作战异常勇敢,总是冲在最前面奋勇杀敌,再加上

  •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之后为什么会害了欧洲?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秦朝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外来侵略,为何有人说害了欧洲?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也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就开始修建长城,准确的来说是继续修建,因为早在燕国,赵国就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只是将他们修建的连接起来。秦始皇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