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光绪帝实施“百日维新”为何失败?为什么不杀了慈禧再变法?

光绪帝实施“百日维新”为何失败?为什么不杀了慈禧再变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844 更新时间:2024/1/6 5:25:1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光绪帝实施“百日维新”为何失败?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1898年的夏天,急于救亡图存的光绪皇帝进行了改良式的“百日维新”,试图通过一场大规模的改革变法运动,将清朝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一场以“天子诏令”推行的变法运动,却在一夜之间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轻易就给废止了!甚至在北京城内还出现了一阵欢呼声!

纵观历朝历代的改革变法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改革,必然都是有强大的社会力量作为基础的,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力量便是军队。但反观此时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则不然,在经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清朝仅保留下来25万八旗士兵、46万绿营兵和30万左右的边防军,虽然有100多万,但这都是一些拥护旧制度的武装,新势力的武装力量仅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7000余人。但袁世凯却总在新旧两派之间摇摆,并没有明确要向哪一方效力!所以此时的光绪帝所能拥有的新式武装力量几乎为零。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之下,光绪帝想要真正的实施变法运动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慈禧太后是守旧派的首要人物,那何不如将她除掉,而保证变法的顺利实施呢?当然了,光绪帝也不是没有这么想过,但他却始终不能这么做。为何呢?原因有三;

第一,不符合孝道。虽然慈禧太后不是光绪帝的亲生母亲,但是光绪自小便来到宫中并受到慈禧的悉心的养育,对他来说,慈禧对自己还是具有养育之恩的。再者,光绪帝从小便叫慈禧“亲爸爸”,虽无母子之名,却有母子之实,所以光绪帝断然不会将慈禧处死。

第二,没有正当的理由。光绪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皇帝,虽然只是一个傀儡,但不论怎么说都还算有一定的恩情在里面。更何况,此次的变法改革是光绪帝个人提出来的,与慈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再者来说,当时变法诏书中所提到的兴办工商、

倡新学、建新军的内容看似很美好,但实际想施行起来却十分困难,更无法立竿见影。更重要的一点是,变法诏令一颁布,伤及利益的人遍布朝野,所以致使北京城内一片哗然。

光绪帝如果仅仅从变法施行顺利与否而贸然除掉慈禧,虽然能暂时镇住守旧派的势力,但在这之后,也许还会有第二、第三位慈禧出来。而且对于当时的很多大臣们而言,难道在这戊戌变法之后,就能比同治中兴更好吗?光绪帝自然也不敢做这个保证。

慈禧太后

第三、没有强大的实力。我们前文说到了,想要进行成功的改革,是需要有强大的社会力量作为基础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军事基础。但反观光绪帝则不然,他虽然是一国之君,但却没有拥有任何一支军队。而慈禧太后作为守旧派的领导,手中却拥有者100多万的军队,我们暂且不管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就说其规模,也足以碾压光绪帝。所以光绪想要实现真正的变法改革,其难度是非常之大的。

所以无论是这三个原因中的哪一个,都不是光绪帝所能承担得起的。

总的来看,光绪帝搞的维新变法自然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除了军事力量羸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变法之后,利益将重新分配。

光绪皇帝

我们知道,在之前清朝曾搞过洋务运动,办新政,但是不废除旧制,所以当时的顽固派还能够将其容忍。但此次维新变法却提出了十分激进的裁汰令,直接威胁到了广大文武官员的既得利益。在国内,众多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一家命运的士子们因丧失前途而惶惶不可终日,还有那些过惯了寄生虫生活的八旗子弟更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几十万的绿营兵听到朝廷的裁汰令,更是群情汹汹,恨不得将皇帝碎尸万段。此时的光绪帝也自知此举太过激进,担心皇位不保,于是赶紧去联系袁世凯率领他的7000新建陆军进京勤王,诛杀荣禄。但袁世凯知道,此时还不是和守旧派翻脸的时候,在权衡其中利弊之后,袁世凯还是选择向荣禄告密,此举也最终决定了此次变法的失败。

对于维新派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军事力量的保证,也没有掌握全局的能力,即便是争取到了袁世凯的这7000人也根本不可能将全国的旧军和旧官僚压倒,更何况此时的袁世凯也根本不可能将全部宝押在维新派这一边。

戊戌六君子

最终,慈禧太后迅速地赶回了紫禁城,以“皇帝生病”的理由永久囚禁了光绪帝,并将废除的旧制度立刻恢复,而那变法中的“戊戌六君子”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毒手。

总的来说,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枪杆子,也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太激进的变法最终影响到了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后遭到打击,所以变法失败也是必然的。当然了,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是这次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标签: 清朝光绪慈禧

更多文章

  • 明朝的“三杨内阁”分别说的是谁?“三杨内阁”有哪些政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三杨内阁

    明朝的“三杨内阁”分别说的是谁?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看过最近的热播剧《大明风华》的人都知道,在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两朝,有这样三个重要的内阁大臣,他们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历史上将其称之为“三杨内阁”。但当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难免会问:“这仁宣两朝

  • 她是长孙皇后的好闺蜜,差点被李世民纳入后宫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元吉,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元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古代的后宫,勾心斗角的事情屡见不鲜,长孙氏和杨氏却能”两下无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好闺蜜中的好闺蜜。齐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斗得不可开交,长孙氏和杨氏为何能成为好闺蜜呢?长孙氏嫁给李世民的时候,只有十三岁。古代的人结婚早,杨氏

  • 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朱棣究竟是怎么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棣,藩王

    很多人都不了解成功造反藩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皇位是最大的诱惑,一旦登上皇位,后宫佳丽3000,万人服从,万里山河尽收囊中,全国的事情全由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也因此在封建社会爆发过许多叛乱。其中大多是藩王或者显贵发动的叛乱。因为藩王显贵有钱有兵,有实力发动叛

  • 崇祯死后他的儿子们结局怎么样?太子最后死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朱由检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三太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朱由检自缢后,他的几个儿子下场如何呢?其中四皇子朱慈炤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一位,大顺军攻入京城后,朱慈炤被一位姓毛的将领带到河南,此后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朱慈炤成为一名前朝官员的女婿,靠教书为生活到了70多岁。但后来他的身份还是

  • 张黑五:清朝第一镖局创始人,还是乾隆皇帝的拳法老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黑五,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张黑五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镖局历史说到镖局,那可能有人要问了,什么是镖局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快递业的前身,都是运送货物,从发货方送至收货方,只是其中不同的是,当今的快递行业,快递员只要会开车就行了,但是古代镖局的镖师,可不是只会驾马就可以了,那规矩是

  • “登州阿云案”阿云该死吗?为什么司马光揪着她不放?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司马光,王安石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时期“登州阿云案”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司马光大家都知道,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又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及文学家,一生刚正不阿,做事也极为勤奋刻苦。而登州的阿云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平民女子,为何一代名家司马光偏偏要置她为死地不可呢?登州阿云案登州的阿

  • 苏麻喇姑:清朝历史上最传奇的宫女,她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苏麻喇姑,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苏麻喇姑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可以看到,在《康熙王朝》中,电视剧的演绎是这样的,苏麻喇姑对康熙的爱让人十分动容。在苏麻喇姑年轻的时候,原本被赐予康熙为妃,可是她却坚决不嫁,甚至断发明志,要求出家。在临终的时候,她才承认自己爱了康熙一辈子,可是没法嫁给他,

  • 惇妃:本是甄嬛身边的宫女,后成乾隆晚年最宠爱的妃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惇妃,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惇妃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甄嬛是电视剧《甄嬛传》中的主人公,其原型是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这个女人也是清朝历史上最有福气的皇太后,而且,孝圣宪皇后身边的一个宫女也被乾隆纳入了后宫,她就是乾隆晚年最宠爱的妃子:惇妃。惇妃汪氏是一名来自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女

  • 揭秘:为何说没有孝庄太后就没有后来的康熙?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孝庄太后,清朝

    对孝庄太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甚至可以说,若没有她,就没有后来的康熙皇帝!而这个人,就是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太后一生历经三朝,辅佐了足足两代帝

  • 曹操效仿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是怎么掌控朝廷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天子以令诸侯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曹操早期实力并不强,甚至还被其他官员所嫌弃。当时曹操准备去刺杀董卓,还想以此名留青史,但最后暗杀失败只能仓皇而逃。不过董卓死后,曹操突然迎来了一个救驾的机会,他率先入住朝廷迎接天子,立下首功。此后曹操便开始把控朝政,并且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