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神宗的庙号为何会取名神?他执政时都有哪些作为

宋神宗的庙号为何会取名神?他执政时都有哪些作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740 更新时间:2023/12/19 16:35:18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宋神宗的故事。

神,这个字在中国历史上是慎用的,毕竟在封建时期,人是信神的,皇帝是天子,顺应天意,下达天意,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两位皇帝的庙号含有了神,一是宋神宗,二是明神宗,相比宋神宗评取庙号的纯原创,明神宗这个庙号感觉就有点按图索骥了,那就是—明神宗,为什么这么说呢?宋神宗时支持王安石变法,引起税制改革,对以后的王朝税务法的制定都有影响,更重要的是,王安石是他一手支持起来的,而明神宗时期,也有张居正改革,但是历史上,明神宗其实不管事的,甚至二十年不上朝,那这万历中兴,变法改革,就主要是张居正主持,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明朝文人按图索骥取庙号了。

今天就主要了解了解宋神宗,他到底做了什么,让宋朝 的文人给他特立独行的取了"神"这个庙号呢?

不得不说宋神宗是站在北宋历史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他所接手的是一个"贫穷"的帝国——政府很穷,百姓很富,政府财政赤字严重。面对这样的窘境,宋神宗必须有所动作,更何况,宋神宗是一个"汉武帝式"的人物,雄心壮志。也正是因为他不甘平庸,不甘落后,才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旗鼓张张的对外用兵。

上面说到,他接手的朝廷是贫穷的,百姓是富裕的,再加上宋朝前几位皇帝的官制问题,冗兵冗官严重,这些人都要有俸禄,从而财政赤字严重。但是皇帝要施展抱负,使用才能,不能没钱啊,钱从哪来?

宋神宗很郁闷,不能接受国库没钱的现实,他必须有所行动,但是,怎么行动才有效呢?

司马光给了个办法"很简单,省着点花"

宋神宗摇摇头,省着点花,不是不行,但是这样子,日子就要过得紧巴巴的,朕可不是只要日子能过下去就能满足的,朕要对外用兵,需要大笔大笔的军费!

令宋神宗高兴的是,想什么来什么,过了一段时间老天就把王安石和他的新政派到他面前了。

和司马光不同的是,王安石如何帮皇帝理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深知,老百姓的钱不能动,那是皇帝这条船行万里的关键,那谁的钱能动?王安石注意到了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现实——国库里没钱,但是老百姓有钱啊。是的,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商业税超过农业税,可见北宋商业的发达水平。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商人。但是强加商税就会抑制商业发展,纯属杀鸡取卵,赚的是快钱,那怎么办?王安石敏锐的想到,市场经济这么发达,大量的财富在民间市场中流来流去,假如政府也参与商业活动,岂不是就可以让一部分财富流入国库吗?

宋朝商业富庶

于是,王安石很得意的对司马光说:民不家富而国用饶!政府是从商业活动中牟利,并没有增加老百姓的税收啊!

市易法也差不多,官员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强行的低价收购你的货物,再回去报假账。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商人们也穷了,政府富了,那些负责采买的官员更是发家致富了。

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这和最初想的完全不对头,最后只能宣告失败。变法把北宋王朝拖入"党争"的漩涡,朝廷空前分裂,一边是"熙宁新党",但除了王安石,没有一个正直的人,可以说,宋神宗和王安石带着一群来路不明的人在办事。另一边是"保守旧党",非但有司马光、苏轼这样的社会精英,还有韩琦文彦博这批范仲淹改革旧臣。期间起了各种政治案件,如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苏轼流放。

新政党争产生的元佑党籍碑

那究竟是王安石变法错了,还是宋神宗富取于民错了?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3、宋神宗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

这就是前面说到的贪污问题了,上面为了富国急得团团转,下面持续吸着民脂民膏。

最后用同为"中兴皇帝"光绪的一首诗结尾。

标签: 宋神宗宋朝

更多文章

  • 她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历史学家,如何评价班昭?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班昭,东汉

    《汉书》是我国传统二十四史之一,它记叙了从汉高祖刘邦确立汉代到王莽被颠覆总计二百多年的经历,开发了断代史的先河,于是具备紧张的史学职位。首先,《汉书》是由班固、班超兄弟以父亲班彪所著的《史记后传》为底子首先编撰的,后来,班超弃文就武成为了武将,而班固则由于受到窦宪的带累而被捕,终极死于狱中。班超、班

  • 固伦端敏公主的出身是怎样的?她为何与康熙的关系不好?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固伦端敏公主,清朝

    对固伦端敏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历史上,一共有八十多位公主,这些公主大多不长寿,能够活到60岁的都是凤毛麟角,更不用说活到七八十岁了。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清朝最长寿的公主有两位,她们都活了77岁,巧合的是,她们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而是皇帝的养女,

  • 大清最没福气的原配,她刚死丈夫就成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孝德显皇后,清朝

    清朝晚期,某次慈安太后祭祀丈夫咸丰帝时,只预备两个跪垫,她自己跪在右边,左边的跪垫却空着,慈禧太后以为这是慈安谦让她这个皇帝生母、让她占左边呢,正满心窃喜准备去跪左边时,被慈安拦住:那不是你的位置,那是孝德姐姐的位置。慈禧是又羞又气,只能憋屈的在慈安后边。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

  • 杨贵妃得宠后,她的三个姐姐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古代,杨贵妃

    中国古语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中国古代,确实是这样得。话说,唐玄宗时期,因为杨贵妃深的皇上的宠爱。所以他们杨家人,也因此得以翻身,一跃成为了当时最显贵的家族。杨贵妃请求唐玄宗将自己的三个姐妹,也请到长安里面去。唐玄宗果然答应了。这三姐妹长得也是风流娇俏,多才多艺,很合唐玄宗的胃口,所以给了很多赏赐。

  • 关羽拒绝刘备的赏赐,背后有哪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关羽,三国

    三国中的“忠”与“义”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但这样一位忠义的武圣,也有一些令人捉摸不透的做法,他为曹操斩杀颜良文丑后,曹操请求天子封他为“汉寿亭侯”,这一个称号他用了一生,而他的大哥封他为“前将军”,他却没有接受。陈寿《三国志》中道“殆先主以公赐名汉朝,因之不改,特建置一县为公奉邑。”这是觉得他

  • 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生平如何?春申君历史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四公子,春申君

    春申君是谁?春申君历史评价是怎样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春申君简介黄歇(前314年-前238年),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 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生平如何?平原君历史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国四公子,平原君

    平原君是谁?平原君赵胜历史评价是怎样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平原君简介赵胜(?-前251年),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诸城),号平原君。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

  • 唐高祖李渊退位后的晚年生活过得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渊,唐朝

    玄武门之变,给李渊带来了无法说清楚的巨大伤害,二个儿子,一堆孙子统统去见了阎王爷,昨天孙子们还绕膝而坐,今日已经是天人永隔了,这能怨李世民吗?没办法怨,因为如果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倒下,就是李世民倒下,隋朝的宫斗,李渊早就见识过了,自己那些表兄弟们在宫廷里的互相残杀,自己再清楚不过了。李家起义以后,作

  • 叶赫那拉氏的诅咒指的是什么?只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叶赫那拉氏,清朝

    还不知道叶赫那拉氏的诅咒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时期统治中国的是“爱新觉罗氏”,但是伴随着这个姓氏,也总会出现另一个姓氏,那就是“叶赫那拉氏”。影视剧中,或者史书上叶赫那拉氏都是满清后宫中的常驻姓氏。但是在历史上的烟云中流传着一个传说,那就是“叶赫那拉氏

  • 说说李自成的皇帝生涯 李自成为何在42天后被赶出京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李自成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自成的皇帝生涯,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有一位皇帝在朝政时常非常短的,这位皇帝就是---李自成。那么李自成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就让他当了42天的皇帝呢?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李自成的事迹。在1644年3月,闯王李自成带领军队攻打到了北京,明思宗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