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经济与军事方面,中唐贤相陆贽有哪些想法与主张?

在经济与军事方面,中唐贤相陆贽有哪些想法与主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573 更新时间:2023/12/10 11:38:00

陆贽,字敬舆,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宰相,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他是为中唐贤相,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权德舆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陆贽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陆氏。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泾原兵变”后,随德宗出逃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遭构陷后罢相。永贞元年(805年)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全唐诗》存其诗。有《陆宣公翰苑集》及《陆氏集验方》传世。

经济思想

均节赋税

唐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地的状况。这样租庸调制就难以实施。由于长期用兵,战事频繁,兴师动众,人民的徭役负担繁重。同时军费开支庞大,人民遭受的赋税剥削越来越残酷:“常赋不充,乃令促限,促限才毕,复命加征,加征既殚,又使别配,别配不足,于是榷算之科设,率贷之法兴。”而且征收赋税时,催促紧迫,不分季节,“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未艾据敛谷租”,丝不容织,谷不暇舂,农民不堪于这种剥削和压迫,纷纷破产。有的不得不当佃客依附豪强,成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房屋,终日劳苦,长年不息,仍然难以维持生计。而地主阶级对人民的横征暴敛超过了封建国家的赋税剥削,而且又大放高利贷,坐食租税,大肆聚敛,以致出现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局面。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艰难竭蹶之中,许多人离乡背井,奔波流亡,转死沟壑,出现了十室九空,都市化为丘墟,遗骸遍于田野的凄惨景象。生产力遭到严重的摧残,民困国穷,财政枯竭,经济处于崩溃状态。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日益激化的矛盾,解决国家的财政经济危机,陆贽上疏提出:“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系统地阐述了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进行改良的思想。

养人资国

关于人在创造物质财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如何能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保护在生产力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劳动力,指出:“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所谓“养人”就是说要使劳动者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有一个从事奴役性劳动的条件。他看到了“养人”和“资国”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养人”,充分使农民的个体经济得到发展,发挥他们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才能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使民“富”国强。因此,他反对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毁家取财的极度剥削,认为这是统治阶级“厚其所资,而害其所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相反地他认为“当今之务在于厚人而薄财,损上以益下。下苟利矣,上必安焉,则少损者所以招大益也。人既厚矣,财必赡焉,则暂薄者所成永厚也”。所以他强调必须要“等以厚生之业”。“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先家给而敛其余财。遂人所营,恤人所乏,借必以度,敛必以吋。”只有这样才能使简单的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才能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到保证,达到“养人以资国”的目的。为此陆贽主张采取以下一些改良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凡所占田,约为田限”。实行轻徭薄赋,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十分取一,“裁减租价,务利贫人”。适当缩小“贪富悬绝”的巨大差别。“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使“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节约国家开支,“量入以为出”,使用度有节。认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为了“啬用节财”,他提出“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这些措施总的指导原则是“安富恤穷”,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寻找平衡。这一方面表现出陆贽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阶级本质,另一方面他兼顾农民阶级的利益,表现出他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极大同情。这些措施在当时对限制统治阶级的无节制的聚敛,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解决面临的经济危机,加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还是有意义的。

军事思想

治军

针对德宗时大都征调关东比较富庶地区的士兵轮番戍守边防,士兵缺乏训练,不能适应边疆的艰苦环境;边帅身不临边而在内地,又选精兵锐卒自随左右,把守边防要塞的士兵,更加缺乏战斗力的情况,陆贽建议:选派士兵“必量其习性,辨其土宜,察其技能,知其欲恶,用其力而不违其性,齐其俗而不易其宜,引其善而不责其所不能,禁其非而不处其所不欲”。加强训练,严明纪律,又要抚以恩惠,安排好家属,安乐其居,使之思想稳定,才能发挥战斗力。做到“出则足兵,居则足食,守则固,战则强”。于是他提出取消各道将士轮番防秋制度。按原来军队人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委命本道节度使招募年轻力壮愿住边城者而迁移之;一部分则由本道但供衣粮,委命关内、河东各军州招募蕃汉子弟愿入边军者以供给之;一部分由本道仅出衣粮,加给应募之人,作为新迁居的费用,又命度支在各道和市耕牛,兼雇手工业者到各军城修造器具。召募的人,每家给耕牛一头和各种农田水火器具,使其完备。这样“寇至则人自为战,时至则家自力耕”。军事力量必然增强,粮食供给必然充足,避免了轮番征发之苦,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善择将帅

开元、天宝之际,西北边防仅设有朔方、河西、陇右三个节度使。德宗时,又将朔方之地分由三个节度使统领,其余各镇军,将近四十多个,都由皇帝任命,并有宦官监军,彼此之间各自独立。如同一国三公、十羊九牧,节制多门而人心不一。陆贽认为:“人心不一则号令不行,号令不行则进退难必,进退难必则疾徐失宜,疾徐失宜则机会不及,机会不及则气势自衰”;“建军如斯可谓力分于将多。”因而建议选择文武全备的能臣,一人为陇右元帅,统管泾、陇、凤翔、长武、山南西道等兵马;一人为朔方元帅统管鄜坊、邠宁、灵夏等所节度的兵马,一人为河东元帅统管河东、振武等所节度的兵马。三帅各到临边要害之州作为治所。不重要的节度随所便进行合并,只有元帅可置统军,其余全部罢免。只有这样才能使将帅专一,人心不分,号令一致,进退可齐,指挥如意,机不会失,气势自壮,无往而不胜。

放权

当时边军行动,多由朝廷决定选派将帅,只求容易驾驭。“遂令分阃责成之义度”。陆贽认为,两军相持,抓住战机,刻不容缓,“况乎千里之外,九重之深,陈述之难明,听览之不一”,要想使决策没有差错,就是圣贤也难以办到。因而强调:“将贵专谋,兵以奇胜,军机遥制则失变,是以古之贤君选将,而任分之于阃,誓莫于也,授之以钺,俾专断也。”主张给将帅以自主权,可以便宜从事,才能使其充分发挥智谋,作出果敢决策,不失战机,取得胜利。当然这样的将帅必须称职。陆贽认为“选用将帅,必先考察行能”,使真正有军事才能、指挥能力的人担当重任。

奖惩分明

由于没有严明的奖惩制度,有功不能赏,有罪不能罚。出现违反法纪现象,互相推委。遇敌失守,“将帅则以资粮不足为词,有司复以供给无阙为解”,朝廷不追究是非曲直,漫不经心,置若罔闻。同时在军资供给方面,也极不合理。长期戍守边防的士兵,处在危难之地,服役劳苦,勇于杀敌,衣粮供给不足,常有冻馁之色;而不在边塞的关东士兵服役时间短暂,不耐劳苦,怯于作战,却衣粮供给丰厚,高于前者数倍,两者相比,差别悬殊。“事业未异,而给养有殊,人情之所不能甘也。”结果“怨生于不均”。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士气。

陆贽认为:治理军队,必须要奖惩分明,“赏以存劝,罚以示惩”,勉励有功的将士,严惩邪恶不法之徒。同时又主张根据士卒劳役的轻重,贡献的大小,所处安危的情况,制定衣粮供给的等级,合理分配给养,以避免“怨生于不均”,保证士卒之间的团结,提高军队的士气。

贮积军粮

陆贽注重军事,尤其注重军粮的贮积、供给和运输。

德宗时,军粮的供应非常紧张,费用很大,运粮的人又很辛劳。千里运粮,长途跋涉,运米一斛抵达边军,运费钱需五六千。一年四季,持续不断,“倾财用而竭物力”,仍然满足不了供应的需要。陆贽向德宗指出:“屯兵守土以备寇。戎至而无粮,守必不固。”当时吐蕃侵扰边地,朔方、五原相继失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军粮,他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是由于领导无方、筹划不当。所以他建议采取“就军和籴之法以省运,制与人加倍之价以劝农”,对于有力无资、愿意住在边地的士卒,贷其种食、工具、耕牛,就可以使戍卒忘归,贫人乐徙。既可以有足够的军粮,又可以充实边防。“无屯田课责之劳,而储蓄自广;无征役践更之扰,而守备益严。”如果能付诸实施,可以说是长久之计。

陆贽又对于当时征调军粮不顾各地粮食的丰歉,不知各地谷价的贵贱,不能权衡轻重灵活变通,而一味地按照旧例从江淮运粮,深感筹划失当。如关辅一带谷贱伤农,宜加价籴谷,以劝农桑;江淮一带谷贵民困,宜减价粜米,以救凶灾。结果宜籴之处无钱,宜粜之处无米,而又“运彼所乏,益以所余”。乖于事理,浪费又很大。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改革漕运的措施。在沿边各州连年丰收的情况下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沿边州镇储蓄军粮,所得费用先在关中进入和籴。根据当时的价格计算,一年和籴之数,足当转运二年;一斗转运之资,足以和籴五斗。然后将所余之钱以供边镇和籴。这样可以“不劳人,不加赋税,不费官钱”。惟于漕运一事,稍权轻重所宜,于常用之内收其枉费之资,可以使成百万石粮食“坐实边鄙”;又可以劝课农桑,赈济穷困之人。一举而两得,筹划颇为精细。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现代观测时一定要用什么装置?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这是因为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是距离地球较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而形成的。发生日环食时,物体的投影有时会交错重叠。观测日环食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眼睛,观测时一定要用减光装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2021年6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战国的燕国到底有多弱小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赵国,燕国,战史风云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战国时期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再怎么不行,那也不是小小的燕国能欺负得了的。战国七雄之中,燕国一直是最弱小的那一批,被称为战国吊车尾,常年和韩国争倒数第一。而且其地理位置比较尴尬,被齐国和赵国这两大强国给堵在了蓟辽一带,还经常被欺负

  • 兵部尚书的权力有多大?可以调动各地的军队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兵部尚书,明朝,历史解密

    说起兵部尚书,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朝廷的高官之一。按照朝廷的规定,兵部尚书是二品或者三品的大官。但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出现了,作为兵部尚书,有没有权力调动全国的驻军呢?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兵部管理各地军队的日常事务。但是说到调动军队,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不满,比如明朝的内阁或者清朝的军机处,言而总之,兵

  • 腰斩有多残忍?俞鸿图因腰斩被历史铭记!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雍正,野史秘闻

    腰斩是历史上的一种死刑,但是却比一般的砍头要更加残忍,腰斩行刑后,人还有意识,而痛苦会一直伴随到人失去意识,可以说是惩罚十恶不赦的人的刑法。如此残忍的腰斩出现于周朝,以前是用青铜斧来行刑的,后来铁器普及后,才开始使用刀来行刑,这可是个技术活儿,要求刽子手一刀下去就能砍断,如果不能砍断,场面会十分尴尬

  • 潘淑为什么会被宫女勒死?她是什么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潘淑,三国,风云人物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十八岁从父兄手上接过管理权,经过多年辛苦打拼,建立了古代江南地区开发史上规模最大的东吴政权,最后事业成功当上了皇上。不过我今天要讲的不是孙权的事业,而是他后宫的皇后。孙权一生七个夫人(没什么名气的小妾不计),有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命运坎坷的寡妇、才华横溢的画家, 虽然出身不

  • 安禄山和杨国忠究竟关系如何?有打过什么样的交道?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安禄山本人最初所打的旗号,则是诛杀杨国忠,并严惩杨贵妃及其姐妹的罪过。那么,杨国忠及杨家究竟何人?安禄山和杨家究竟关系如何,有打过什么样的交道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5),正值国家隆富日久的之季,时任身兼多地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幽州(今北京一带),率蕃汉

  • 探索楚汉之争中固陵之战的历史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固陵之战,楚汉,战史风云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固陵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楚汉战争到汉四年八月,刘项在广武对峙。彭越带兵驻在梁地,往来袭击骚扰楚军,断绝楚军的粮食供给。灌婴、靳歙等进兵攻打楚军后方,灌婴在淮北大破楚军最后一支主力项声军团攻下西楚都城彭城。刘贾、卢绾又配合英布作战。这时侯,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王士卒疲

  • 她从皇后变成公主,夫妻关系一直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丽华,北周,历史解密

    在封建社会,女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最为艰难,她们这一生只能作为男人附庸的存在,生活不由自主,尤其是身在后宫的女子,更是如此,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那么这一生可以算作是圆满,否则就只能孤独终老,所以我们也看到一些后宫古装题材的争斗中,所有人都为了皇后那个位子争风吃醋。当然在历史上虽然后宫之中,争斗应该不

  • 一位皇帝娶了姐妹花,竟然一直无法生育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成帝,汉朝,野史秘闻

    要说起古代有哪些出名的美女,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四大美女了,但是除她们之外还是有很多绝色美人的。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身材纤细的美女赵飞燕,她的出身贫困,父亲就是官员家里的奴隶,母亲是官家的婢女,可以说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女人。在赵飞燕十几岁的时候她的身材凸显了出来,成为了方圆百里的大美人,但是因为家里并没有什

  • 三国时期许攸和杨修为何会被曹操杀死?他们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风云人物

    三国是历史上最为人熟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这是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袁绍手下有田丰、审配,刘备手下有庞统、法正,孙权手下有张昭、鲁肃,曹操手下有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等。然而,有两位谋士聪明过人,却又非常糊涂,甚至愚蠢,他们都没有善终,可以说是自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