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三朝阁老 清朝著名思想家阮元简介

清朝三朝阁老 清朝著名思想家阮元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260 更新时间:2024/1/11 4:48:16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籍贯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人物生平

阮元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城一个以文兼武的世家。他的祖父阮堂武进士出身,官湖南参将,曾率军征苗,活捉苗人数千人。父亲阮承信系国学生,修治《左氏春秋》,为古文大家。母亲林氏也出身于仕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

阮元5岁开始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他的母亲对他偏重于文字的教育,他的父亲则令他通文义和立志学。阮承信熟读《资治通鉴》,对阮元讲“成败治乱,战阵谋略”,并教他骑马和学射箭,并对他说“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他文武兼备。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廿五岁的阮元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懋勤殿,迁任詹事。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山东巡抚毕沅(1730-1797)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

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年)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1年)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以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在浙江巡抚任上,政绩颇多,其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海盗。

嘉庆十九年(1813年)调江西巡抚,因捕治逆匪胡秉耀有功,加太子少保,赐花翎。嘉庆二十一年(1815年)调河南,升湖广总督。任期内修武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嘉庆二十二年(1816年)调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并上书嘉庆帝,认为“宜镇之以威,不可尽以德绥”。为防范英人异动,阮元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十二月,奏请建大黄窖、大虎山两炮台。翌年正月,又奏请增兵200人防守大虎山、蕉门炮台等处。二月,密陈《预防英夷事略》,认为英人恃强贪利,宜多镇以威,未便全绥以德。如其擅入内洋,则以停止贸易、断其食用买办、开炮火攻等措施加以惩创。他还说“彼国伎俩,惟恃船坚炮利,一经上岸,则无拳无勇,与东倭不同。或谓攻击恐生事端,此似是而非之论也”。嘉庆帝不以为然,朱批云:“总须德威相济,不可妄动,慎之。”嘉庆二十四年(1819)闰四月,阮元奏请筑桑园基围石堤,减轻了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水患。嘉庆廿五年(1820年)广州已有“羊城”、“越华”、“粤秀”、“应元”四大书院,阮仍感未能满足士子进修学业的需要,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道光元年(1821年)阮元兼任粤海关监督。当时来往中国的外国船只常常挟带鸦片入境,阮元对敢于经售鸦片者予以严办。从道光元年至六年,他捐出自己的“廉俸”,部分发商生息,部分建铺出租,部分购地出租,所得收益,用作学海堂的费用津贴。他还发动各官绅捐资赞助,又刻售《皇清经解》1400卷,以充经费。选址方面,经反复筛选,最后定于越秀山麓(今广州二中址),于道光四年(1824)落成。

代以后,各地书院均设山长一人主讲并总理院事。但由于清初文字狱的影响,山长不敢主持讲学,书院学术风气大衰,大多变成专讲八股科举的场所,山长中也有不少是滥竽充数的学阀。针对时弊,阮手订的《学海堂章程》第一条规定:由学长8人同司课事,永不设山长,亦不容荐山长。学长们分门别类指导课业,轮流执掌堂务。分工治事,集体负责,是阮元开创的学长制的特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为其后不少书院所效法。

道光六年(1826年)迁云贵总督,一方面罢免贪官污吏,加强对盐税的征收和管理;另一方面,组织偏远地区的百姓开荒种地,防御蛮族的进攻。道光十五年(1835年)召阮元回朝,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居,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标签: 清朝阮元

更多文章

  • 说起乾隆必提和珅,为什么《还珠格格》没有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和珅,清朝

    《还珠格格》可以说是近代以来最有名的清宫戏之一,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收视纪录。虽然该剧绝大部分情节都是虚构的,但也涉及到了真实的清朝历史人物,比如乾隆、纪晓岚等等。不过有些人感到奇怪的是,在绝大部分有关清朝乾隆时期的电视剧中,和珅都是必然出场的人物。但《还珠格格》里却没有乾隆朝的大红人和珅和大人。这

  • 为何大名鼎鼎的徐茂公和秦琼排在程咬金后面?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徐茂公,秦琼

    读隋唐小说,大家都知道秦琼是元帅,徐茂公为军师,而尉迟恭、程咬金等人不过冲锋陷阵一勇夫而已。但实际情况是唐太宗最后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时,秦琼和徐茂公是倒数第一和第二;不仅远低于尉迟恭,甚至比程咬金还低了好几个名次,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先回顾一下二十四功臣都有谁,他们分别是:一长孙无忌,二李孝

  • 嘉庆继位时,乾隆迟迟不肯交玉玺,大臣说了一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是清王朝最后辉煌的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里,乾隆自称创造了十全武功,平定了大大小小的战乱,得意洋洋的自诩为十全老人,然而在这所谓的十全武功中确实掺杂了不少水分,仅仅说征伐缅甸一战,就损失惨重,本来是边关小摩擦,乾隆却小题大做,为了显示龙威竟然调集几十万大军去攻打缅甸,结果由于水土不服

  • 极其渴望嫡子继位的乾隆 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永璂继位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乾隆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满人没有汉人那样看重嫡庶制度,因此,清朝大部分皇帝都是庶出的,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只有一个道光帝。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清朝还有一位皇帝,曾经非常希望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嫡子,那就是清高宗乾隆。乾隆很爱他的原配皇后富察氏,因此立储,首先考虑的当然也是富察皇后的儿子。富察皇后先后为乾隆生过两

  • 永璂身为乾隆的嫡长子 而他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加封爵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乾隆

    清高宗乾隆的在位时间之长算是创造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在他的一生当中生下了十七个儿子。而在这些儿子当中被大家熟知的有两个。一个是五阿哥,五阿哥从小就资质过人,不但精通古诗词,会读百家经典,骑射也是所有的儿子当中最出众的。乾隆对他从小就十分喜欢,乾隆在位时也曾发生过一次火灾。五阿哥在发生火灾的时间就冲进了

  • 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

  • 苏秦是谁?他是怎么从一个非常潦倒的人最后摇身变成令人敬佩的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苏秦,春秋战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苏秦是如何劝说六国的国君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苏秦小时候家境贫寒,是以干农活为生的。苏秦在小的时候来到齐国学习,摆了鬼谷子为师父。苏秦学成之后,就离开了齐国。苏秦一直在外面经历了很多年,但他一直没有被人重用,也并没有什么作为。苏秦非常狼狈的回到了家乡。苏秦

  • 苏秦临死前对齐湣王说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苏秦,春秋战国

    苏秦最后是什么下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苏秦,战国时候著名的纵横家,早年在家里是务农为生,后来不知道脑子被人敲了一棍还是什么的,脑子突然就开窍了,跑到齐国找到了鬼谷子,并拜他为师,学成后的苏秦自信满满,就开始周游列国,想着能靠自己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 晚清最美格格王敏彤是什么结局?为溥仪终生不嫁留处子之身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王敏彤,清朝

    晚清最美的格格,为溥仪终生不嫁留处子之身,晚年却被饺子噎死了 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1922年12月1号,末代皇帝溥仪迎来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人生中第一次娶妻。这一次还是一下子娶了两个,一个是皇后婉容一个是妃子文绣。而在不远处一位小姑娘用一双水滴滴的眼睛,望着高兴

  • 晚清格格王敏彤为什么到最后也找不到归宿?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敏彤,清朝

    对晚清格格王敏彤为何一直找不到对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末年虽然国力已经不再强盛,清朝灭亡也是大势所趋,但是还有很多的清朝遗贵们活了下来,尤其是那些过惯了贵族生活的人,那么在这些满清贵族们在清朝灭亡之后,是如何生活的呢?今天要讲的这位就是金朝完颜氏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