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晁错,一心为国,为何还会被汉景帝杀掉?

晁错,一心为国,为何还会被汉景帝杀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969 更新时间:2024/1/15 13:26:31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晁错的故事。

古代指名道姓打着“清君侧”旗号的起兵,最终都被证明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叛乱,除了西汉“诛晁错”的七国之乱,还有唐朝“讨杨国忠”的安史之乱、明朝“诛齐黄”的靖难之役。为啥只有汉景帝乖乖地听叛军的要求、自己杀掉了晁错?

咱们不能只盯着汉景帝为人狠辣、薄情寡义,更应该看到晁错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七王之乱确实“被逼而反”;西汉全面削藩的时机并不成熟,晁错的强硬手段并不合适。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他试图公报私仇,却因此把自己推向了死地。

西汉的诸侯国既是历史遗留产物,也是维护统治的有效手段。

当初在楚汉相争阶段,刘邦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对抗强大的项羽,不得不顺势而为、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当时的那些诸侯国疆域大、人口多、地段好,而且在辖区内拥有几乎独立的政治、经济、人事权力,虽然暂且遵从刘邦的皇帝地位,但假以时日,必定会发展走向战国时期那样的混战局面。

因此,出身于秦国基层官员体系、认可大一统模式的刘邦,迅速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消灭了异姓诸侯王。然而,在那时的交通、技术条件下,身在关中的朝廷并不具备直接控制全国所有地区的条件;而且,从刘邦的视角出发,秦末六国旧势力之所以成功复辟、势不可挡,当初秦始皇拒绝宰相王绾在燕、齐、楚三地设立藩王的提议,无疑是前车之鉴。

因此,作为稳固政权的折中手段,刘邦把原异姓王的旧地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并且与功臣们达成了“非刘姓不王”的白马之盟。

客观上来说,西汉初年的刘氏诸侯王,在拱卫中央、稳固政权、发展地方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就像当初秦始皇说的那样:“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的疏远,中央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缓缓出现。

比如在汉文帝时期,由于他本为刘邦庶子,前期的地位、声望、功劳都乏善可陈,只是被功臣们送上了皇位而已。因此,曾发生了公元前177年东牟侯刘兴居叛乱、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虽然这两起事件都没造成多大破坏即已失败,但无疑给中央朝廷敲响了一记警钟。

有鉴于此,汉文帝采取了多种措施缓解潜在的危机,比如分封自己的兄弟、皇子为诸侯王,制衡那些跟自己血缘较远的老藩王;“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大诸侯国拆成小国,使其单独难以抗衡中央。

经过这一系列措施,西汉的中央与诸侯国之间暂时归于风平浪静。然而,随着汉景帝刘的继位,局势再度恶化。

当初,吴国的世子进京朝见汉文帝,随后跟时任太子的刘启喝酒、下棋取乐。原本两人还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但由于在下棋时起了争执,刘启一怒之下抄起棋盘痛殴对方,竟然把人家活活打死。

自己的儿子再不济也称不上熊孩子,如今却因一盘棋就被皇太子打死,而且还没给出什么说法,换作任何人处在吴王刘濞的位置上,想必都会心生不满:皇太子可以随心所欲打死藩王的世子,是不是皇帝随时可以揉捏、欺负藩王呢?没有过错却凭空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任谁都不愿意束手就擒。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此时的吴王才萌生了反叛的念头。但这一念头并不那么牢固。

起初,刘濞在气愤之下称病不肯入朝,虽然涉嫌对中央不敬,但考虑到失子之痛,这也情有可原;但朝廷的应对却异常简单粗暴:“系治、验问吴使者”,这必然使得刘濞更加恐慌,不得不策划谋反;

但当汉文帝最终放回使者,赐给自己几案、拐杖,并且出言抚慰后,刘濞紧绷的神经才得以放松;加上吴相袁盎经常从中劝说,吴王刘濞几乎已经没了反叛的心思。(记住袁盎这个人,晁错的命运跟其息息相关)

汉景帝即位后,立即接纳了自己老部下晁错的《削藩策》,暴躁地推行了一连窜的削藩举动:

公元前155年,赵王有罪(具体啥罪不清楚),被朝廷削夺了常山郡;

公元前154年,楚王刘戊进京朝见时,晁错以其在上一年为薄太后服丧期间“私奸服舍”为由,建议汉景帝将其杀掉,后来改为收回东海郡以示惩罚;

而胶西王刘昂,则因涉嫌卖官鬻爵,也被朝廷剥夺了六个县的封地。

同时,晁错还重点盯上了吴王刘濞,建议汉景帝对其从重从严、大削特削,而且说辞很戏剧:

罪名——前有“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今有“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

前者不再赘述;后者指的是吴地有丰富的铜盐资源、财政富裕,于是刘濞不让百姓交税、服役,而是花钱聘人来干;每到逢年过节,他甚至还慰问贤才、赏赐平民。生活在这样的诸侯国,理论上是比较幸福的。

但“称病不朝”这事在汉文帝时期已经翻页,后一项罪名则更加可笑:在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下,吴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并没有罪过,善待百姓更不能成为什么罪名,难道只是因为人家发展形势向好、就自然显得用心不良?至于“诱天下亡人谋作乱”,更像是欲加之罪,并没有具体的证据。

但晁错不管逻辑行不行得通,他很快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反正我不剥夺你的封地你也会造反,干脆直接大削特削拉倒。

这等于是首先假设吴王会犯罪、所以要主动对其下手。凡事要有证据,晁错这几乎是把没罪的藩王当成了反贼来对付,活生生逼得别人“被谋反”。

然而,也许是汉景帝心虚(自知与刘濞有过节),对于晁错重点削弱吴王的主张,他并没有提出质疑,反而下令群臣讨论其可行性。

对于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行为,众人心知不妥,但一来明白汉景帝的偏好,二来忌惮为人峭直刻深、信奉法家学说(有仇必报)的晁错,没有人出言辩驳;唯一坚决反对的窦婴,果然被晁错视为了眼中钉。

平心而论,从大局、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皇权、稳固大一统局面,晁错的削藩主张并没有问题。不过,一个政策即使再合理,但如果不允许正常的不同意见,也有可能会沦为“恶政”。(后世的王安石变法也是如此)

晁错此举便是这样:削藩没错,但这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西汉的稳定与和平,而不是激发战乱。最佳的方案,是像汉文帝那样,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温水煮青蛙般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利、削弱藩王的实力与影响力;而不应该在没有任何应对方案的基础上,把中央与藩王的矛盾突然拱到台面上来,让各方都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步入兵戈相向的境地。

没多久,朝廷剥夺豫章郡、会稽郡的诏令传到吴国(吴国总共只有三个郡),前有弑子之恨、现有削地之仇的刘濞愤然联合其他诸侯起兵。

客观上而言,这本质上是被逼维护自己生存权益的无奈之举。当时大汉王朝承平日久,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若不是狗急跳墙,谁会以寡敌众、以卵击石?

而在另一方面,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同情藩王的并不在少数,再加上诸侯王们提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朝廷并不是完全占据了舆论优势,而此时的晁错则更加尴尬。

首先,作为削藩的倡导者,他已经把自己摆在了极为危险的风口浪尖之上,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太突出的话,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其次,晁错性格刚烈、刚愎自用、急于求成,凡是反对他意见的的,都被他当成了仇人,甚至还趁机公报私仇。

比如袁盎,他和晁错一样性格刚强,两人之间一向不怎么融洽。晁错掌权后,立即派人严查袁盎,称其在担任吴相时所受吴王刘濞的贿赂,最终导致对方被贬为平民。

而在吴王起兵后,原本只是个“吃瓜群众”的袁盎,再度被卷了进来,并且改变了晁错的命运。

如上文所提,袁盎曾经当过吴相,期间还劝说吴王要忠于朝廷;而爱才的吴王也曾厚待袁盎,送礼也确有其事。但这段经历,就能成为他被株连的罪名吗?

当吴王起兵的消息传来,晁错第一反应就是要收拾自己的政敌袁盎:你不是当过吴相、并跟吴王过从甚密吗?那必定知道叛军的预谋、一定跟他们同流合污了。于是他准备上奏一本,控告袁盎收取吴王钱财、包庇纵容谋反。

然而,对于这种毫无证据、公报私仇的行为,连晁错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他们断然拒绝。正当晁错犹豫不决时,探得消息的袁盎为了保命,先行通过窦婴面见汉景帝,反将了晁错一军,声称只要杀了晁错、赦免七国的罪行并恢复他们的封地,就可以天下太平。

而原本就没有料到七国会联手反叛的汉景帝为了大局,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主意。但凡他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绝不会选择诛杀宠臣、给自己抹上薄情寡义恶名的无奈方案。

但晁错之死显然改变不了大势:

一来朝廷削藩已经板上钉钉,汉景帝杀掉晁错,更加证明了此时朝廷并没有军事平叛的把握,也许此时正是诸侯国与中央实力差距最小的时机;

二来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起兵,藩王与朝廷已经撕破脸,双方再也不可能回归到相安无事的局面。

于是,七国并没有退兵,但这也彻底改变了双方的舆论地位,也改变了这起兵变的性质,吴王等人彻底沦为了叛军,原本还对其抱有同情的朝野力量,完完全全转向了朝廷。这样一来,汉景帝的武力镇压具备完完全的合法性、合理性,为朝廷上下迅速平乱夯实了基础。(但如果没有周亚夫的神操作,这起事件的解决不可能有这么顺利)

而可怜的晁错,则沦为了这起改变西汉命运的牺牲品。诚然,他忠心可嘉,干实事、消除国家隐患的劲头和决心也让人钦佩,但越是大事、越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智慧。他无视现实困难、急于求成的作风把自己推向了大部分人的对立面;加上他心胸狭窄、公报私仇,反而让政敌得到了致自己于死地的机会,实属可悲可叹。

标签: 晁错汉朝

更多文章

  • 李渊心里的理想继承人是李建成?有何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渊,唐朝

    因为李渊称帝太容易了。从太原起兵,到攻入长安,再到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侑为傀儡皇帝,最后自己称帝。中间一共也就十个月时间而已。把中国的大一统王朝。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挨个捋一遍,唐朝的建立过程,属于相当顺利的大一统王朝了。创业太顺利,会导致什么结果?第一,会导致皇帝产生错觉,认

  • 荀彧自杀的真相是什么?忧薨又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荀彧,汉朝

    荀彧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荀彧,人称荀令君,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才德兼备的完美君子。论才,其人在曹操手下操持军国政务数十年,从未犯过任何错误,遂得"王佐之才"美赞;论德,其人出身颍川大族,学识过人道德高尚,被钟繇、陈群、曹植一众名人称为有"君子之风"。历史上的荀

  • 清代“血滴子”是谁创立的?最后怎么消失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清朝

    在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有一幕,雍正帝怀疑六阿哥的身世,便派夏刈[yì]去采血。剧中的“夏刈”就是特务机构“血滴子”的人。其实,不仅在《甄嬛传》中出现过“血滴子”,我们在看有关清代的小说、电影时,也时常会出现这个神秘的机构。在各类武侠小说中,作者会把“血滴子”形容的绘声绘色,通常是把“血滴子”说成清

  • 宋太宗问寇准哪个儿子可以当太子?寇准如何回答?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在宫内夜宴后突然暴毙,赵光义在“烛影斧声”的疑云中于次日登基为帝,是为宋太宗。但是,按照“金匮之盟”,即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等赵光义去世后再传位于赵廷美,也就是“兄终弟及

  • 马超身上的三个未解之谜,你知道是什么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马超,三国

    马超是汉末割据诸侯之一,也是三国蜀汉名将,在投降刘备之前,马超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潼关之战,杀得曹操丢盔弃甲,割须弃袍,几乎丧命,幸亏许褚保护,曹操才捡回了一条命。那么,在马超身上,有三件事,非常令人不解,可以说都是未解之谜,史书记载的真相,到底如何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曹操能喜欢曹冲和曹植 曹操为什么对曹丕如此不喜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曹丕

    对曹操儿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犹豫考虑了很久,最后才决定是曹丕。而曹丕之所以能被立为世子,还主要是因为他是当时的长子,而不是曹操有多喜欢他。实际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曹操非常喜欢曹植,并不喜欢曹丕,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曹丕的小时

  • 诸葛亮出川和韩信出川相比 两人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诸葛亮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韩信和诸葛亮,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韩信能经汉中陈仓出川,而诸葛亮却不行,是什么原因呢?个人觉得,韩信与诸葛亮的出川,都不可同日而语,两人结果不同,一个获得成功,一个却泪洒五丈原,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出奇不意的程度不同。西楚霸王项羽分封诸侯后,就因为”富

  • 李世民后宫佳丽三千 李世民为什么还要霸占李元吉的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世民,李元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世民霸占杨氏,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说到唐太宗李世民霸占自己亲兄弟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时,必须先说一下玄武门之变。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渊带领着自己的儿子们四处征战,兄弟们之间配合还算默契,直到建立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是

  • 陈阿娇、卫子夫谁才是刘彻的白月光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武帝刘彻,汉朝

    汉武帝刘彻最爱的女子是李延年所写:“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美人,而且这个美人也不是外人,就是李延年的妹妹,而且这位李夫人能够得到汉武帝的喜欢也多亏了这首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前言皇帝身边不会缺美人,汉武帝也是一样,君恩如流水,所以说想要留住

  • 郭子仪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为何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郭子仪,唐朝

    天宝之季,寇陷二京,时则先臣子仪,翼戴肃宗,戡定祸乱,再造区夏,於今赖之。——陆贽前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封建王朝时期有非常多的皇帝将功臣杀死的情况,其中有一种就是功高盖主的现象,这样的君臣关系非常多,像是萧何、年羹尧还有韩信,这些人都有共同特点,就是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非常多的战功,但是因为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