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是中国道教思想产物,是海上救助海滩的海上女神。她是一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对海洋的律动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的莆田民间女子演化为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族群的精神和文化寄托,对妈祖的信仰支持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海商前仆后继、扬帆海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海商,有中国海商的地方就有海神妈祖。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有着诸多供奉妈祖的庙宇,在中国海岸上的城市中有一个城市就是以妈祖命名的,这个城市就是澳门(Macao),据说当年葡萄牙人来到澳门时,发现有很多的渔民在这个地方居住、过境的港口,在澳门的港口有着一座巨大的妈祖庙。刚刚进入澳门的葡萄牙人指着那个妈祖庙问这是什么?当地人说这是Macao(闽方言的译音)由于对中国沿海的陌生,也更由于对中国东南沿海方言的陌生,所以就造就了妈祖信仰在海洋文化的边缘化。
除此之后,妈祖信仰的传播,也经历了由民间到官方,由沿海到内陆,由中国到世界的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百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每一艘航海的船只走到世界各地,中国海商走到哪里,妈祖信仰就带到哪里。另外一个方面,随着海洋事业在宋代以后逐渐也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关系密切的事业,封建朝廷对妈祖的册封也越来越多。宋代以后,中央政府先后36次褒奖妈祖,并列入国家嗣典,朝廷的册封,最终树立了妈祖中华文化最重要海神的地位。我们也看了妈祖对中国历史重大海事活动的影响,比如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收复台湾等等都可以看到妈祖的身影。
中国海洋文化的海神是妈祖,西方海洋文化的海神是波塞冬,西方海洋文化与中国不同,西方的海洋文化一开始就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波塞冬就是在这样的体系中发展而来的。在古希腊的奥林匹斯神系中,波塞冬的地位仅次于主神宙斯。他掌管着环绕大陆的所有水域,包括大海、江河、湖泊。古希腊城邦各自独立,古希腊人们基本上是航海的民族,就是这个航海的民族在希腊各地有诸多供奉波塞冬的神庙,在海上航线的人都觉得自己有着能力可以和波塞冬取得关联,让波塞冬保佑自己。正是这样,波塞冬信仰就是这样靠着航海族群,把他们的信仰传播到地中海沿岸。随着地中海文化的传播波塞冬信仰就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如果说中国航海是男人的事业,在今天主要还是男人的事业。这样拒绝女性的活动,我们的海神却是女性。妈祖的神形象的塑造中受到佛教观音信仰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海洋文化是和平的。最为海神,妈祖是以温和的女性长辈形象出现的。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波塞冬的形象反映了西方海洋文化的冒险、征服、欺诈、掠夺、霸权的特征。在中国海神妈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中国馆海洋文明的底色和平、自由、平等共存的文化精神。而波塞冬代表的是冒险、占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中国的古代海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和平、发展。其次是与儒家孝道文化紧密联系,中国海商航海贸易为的是家人过上好生活,这是人性最为朴实的诉求,最符合中华文化传统中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道德。对于出海经商正当性的肯定是海商的文化自信,妈祖对抗险恶自然的传说增添了他们远渡重洋的勇气,这是妈祖形象被建构到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因素。西方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商业性,有古至今,欧洲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巨大利益。
从妈祖和波塞冬的两位海神的差异,中国海洋文化的基本状态是和平的,它的发展更多的是不去掠夺,而是吧丰沛的。自己陆地上的物产带到海上去,接济给世界不同的人民,共同分享大自然赐予的物质生产。这种还有文化的特征和中华文明的属性是符合的。波塞冬身上看到是海神的另外一种属性,就是扩展和掠夺。西方的海洋文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扩张性。在历史书籍的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践行这这样海洋文明的欧洲人和践行着妈祖海洋文明的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不同的痕迹。
根据中华妈祖网的资料显示,全球的妈祖宫庙1万多座,遍布全球33个国家地区,信众超过了三亿。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仰”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一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妈祖以及妈祖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妈祖文化是如何与当地文化所融合的?在菲律宾,由于西班牙人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天主教是菲律宾最重要的宗教。但在菲律宾的但描东岸省,有一座由天主教神父主持的妈祖庙。1954年,世界天主教会在菲律宾举办祈祷大会。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为她隆重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