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通鉴》25:曾国藩出头靠《孟子》一字,但却没看明白全部。
曾国藩其人,号称完人,堪比三不朽,成就那是顶天的,因此他的言行成了很多人学习榜样。
至于他自己的言行,还有学习之路,则离不开努力。
因为这曾国藩,实事求是说,不是聪慧绝顶人物,唯一的优点就是以勤补拙。
至于这手法从何而来,就不得不说,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了。
(曾国藩)
曾国藩读书不少,最欣赏的话语则是孟子中的:天下万事贵熟
读完这句话后,曾国藩曾感叹的说:“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
意思是,所有的成功聪慧都是极度熟悉之后,瓜熟蒂落的结果。这也可以称为曾国藩一生为人为官的注脚吧。
之前说过,曾国藩本人不算聪慧,读书需要记忆力,他的记性就很不好,这个缺点,让他学会了坚持看书,不停看书。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甚至十遍,一句读不通,就不看下句,直到看懂为止,反正不啃下来不罢休。
这在之后,成了天份一般的曾国藩,学习座右铭,也是仅中才之人曾国藩,成就瞩目事业根本。
(天道酬勤曾国藩)
为了验证孟子话语中“熟”这个概念的难能可贵,曾国藩还在一副自题联中述说了志向和办法。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這幅对联中,曾国藩将圣贤当做自己的终极目标,将耕耘持续不懈的耕耘当做成就目标的手腕。为了这个目标,可以长久的持之以恒。
借助《孟子》话语中:天下万事贵熟
曾国藩,获得了诺大的成就,几乎成就了完人。
那么读懂了“熟”字的曾国藩,真读懂了孟子吗?在我看来,还差点意思!
而这差点的意思,就是孟子的核心精神,这核心精神是什么,也有典故可以证明。
(孟子精神曾国藩没读通)
话说有一次,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儒家治国理念,来到了魏国。
孟子见魏惠王,魏惠王一看,立马亲切迎接,然后急切问:先生不远万里而来,有没利国之策啊。
孟子本就有推销治国理念使命感,于是说:“大王!何必言利呢?说仁义就行。君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老百姓说,‘怎样使自己有利?’结果上下争利,国家就危了啊!
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国君的位置是永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说给魏惠王听属对牛弹琴)
这话说的大义凛然,由不得魏惠王反驳,只能说:老先生你说的好!
后世评这段典故,都说孟子见魏惠王是对牛弹琴!
因为战国大争之世,要的是富国强兵之策,而不是空洞的仁义道德。孟子讲了仁义、道德和崇尚利益的危害,说的都是好东西,但却不是当时君王需要的,也不是时局允许的。
可是这段话中的“义利”之辩,却充满了古今皆同的时代光辉。
义是什么?是多数的,更广泛的利益总和,是属于大多数人的“大利益”所谓众利说的就是如此。
利是什么?君王之利在皇家,官员之利在阶级,百姓之利在切身,这是基于阶级定义的小利。
孟子在“义利之辨”中占据了大多数人利益之合的高位,因此才有驳斥甚至教训魏惠王,只言利益,不谈大义的言语出现。
(亚圣孟子)
言外之意就是,你的格局太小,眼界不够,不足以为天下人。
那么曾国藩读《孟子》,读出了如此多感悟,还有金玉良言一样的“熟”字,但他真懂了《孟子》一书的精髓吗?
我看未见得!
因为曾国藩的境界,仅仅止步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三段。
恰恰没读懂最后最重要的大义之和,才是平天下的关键。
“熟”,是熟能生巧概念延伸,是技能锻炼的终极手腕,有了这手腕还有不断学习,才有曾国藩学识的深厚,地位的提高,进而让他有了齐家,治国的能力。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可是在关键的平天下阶段,他却退却了。
同治三年,曾国藩大败太平天国,是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候。
左宗棠给曾国藩送了一副对联: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曾国藩一看对联,犹豫再三,随后将对联中的“似”字改成“未”字,对联就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其实这是左宗棠,鼓动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犹豫再三说,不能问,不敢问。两人一问一答间,打了个暗语。
那时的曾国藩有机会称帝吗?还是有机会的!
湘军攻破天京彻底平定太平天国后,手下有30万精锐之师雄踞江南,占尽了清朝最富庶的地方,如此军事实力,还有经济实力,试问当时,还有谁敢争锋?
(湘军群杰)
那曾国藩为何不称帝呢?
因为他深读儒家经义,通晓孟子,但读的都是被曲解之后的孟子之言,读过的这一切,让他迂腐的认为,反清就是不忠,就是失节!
看遍了《孟子》通晓“熟”字概念,却忘记了义的概念从不是忠义而是:多数的,更广泛的利益总和,是属于大多数人的“大利益”。
如果那一刻的曾国藩,真懂什么是大义之和,行了造反之事,颠覆了毫无希望的清王朝。
我绝对不会经常语带讽刺,他也名副其实的说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进而成就真完人和“三不朽”何至于天津教案身败名裂。
周显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