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荆轲刺秦,夏无且在关键时候一个动作救了秦王,司马迁如何得知?

荆轲刺秦,夏无且在关键时候一个动作救了秦王,司马迁如何得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猛哥说教育 访问量:3468 更新时间:2023/12/8 15:00:12

荆轲刺秦时,用药囊砸中荆轲胳膊救了秦始皇性命的关键人物,太医夏无且究竟活了多大岁数?

时隔93年后,他亲口对“忘年交朋友”董仲舒和司马迁等人讲述了当年荆轲在大殿刺杀秦王嬴政的惊险一幕!

荆轲刺秦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统一之后巡游天下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插曲和刺杀事件,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荆轲刺秦王”了,这件事在《战国策》和《史记》中记载的完全吻合!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事情的起因是:秦始皇在前230年灭了韩国,次年又灭了赵国和魏国,燕国也遭受重创,燕王喜本来就懦弱无能,又被秦国一吓唬,立刻吓破了胆“求放过”!

太子丹

老子不急儿子急”,燕太子丹觉得老爹指望不上,他深知秦国的野心,于是扛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

为了挽救燕国,重金悬赏刺客刺杀秦王,几经辗转和层层过滤,他选择了名声在外的荆轲!

荆轲起初不肯去,但架不住太子丹的重金和苦苦哀求,经过慎重考虑之后,荆轲带着燕国最富庶的地方,督亢的地图,和“猪队友”,15岁就杀人的秦舞阳(这是他的自荐书),还有秦将樊於期的首级,在易水,踏上了不归路!

樊於期

他先把盛放樊於期人头的匣子让秦王过目,然后将燕国最富庶的土地,督亢的地图呈给秦王嬴政,而地图里面包着的是一把浸满毒药的短匕首,秦王正美滋滋看地图,翻看到最后,却发现地图里露出一把短刀,荆轲手疾眼快,一手操刀,另一只手扯住秦王的袖子,正想逼迫秦王下达退兵的命令,秦王立刻扯断袖子绕着柱子转!

于是乎秦国大殿上出现了滑稽的一幕,秦王围着柱子在前面跑,荆轲拿着短刀在后面追!

那么可能有人问了:秦国那些侍卫都是吃干饭的吗?老板有难他们光站边上看着?

这不怪卫士,他们之所以“袖手旁观”,一切都和秦国的规定有关:除了老板秦王外,其他人一概不能携带武器上朝。

秦国卫士们徒手上前和荆轲搏斗,结果都被荆轲打翻在地(能成为战国刺客中的翘楚,功夫肯定不是“战五渣”),于是乎秦国大殿上才出现了老板被人追着跑的一幕!

这时候有人提醒秦王嬴政:“大王,背上有剑”(史记“王负剑,王负剑”),秦王慌忙拔剑,但是剑身实在太长(考古证实了这一点),一时慌乱之间拔不出来,

而一旦拔出,秦王就砍在荆轲的腿上,荆轲腿被砍断因负伤无法追赶,于是荆轲用手中的短匕首用力地掷向秦王。

眼看始皇帝就要成“死皇帝”了,这时候,秦国的侍医夏无且手疾眼快,操起随身携带的药囊砸向荆轲的胳膊,一下子命中荆轲,匕首投掷方向被砸偏飞向了大殿的柱子!

荆轲倒在地上冷笑着说:“如果我开始不和你讲条件直接就杀你,你有八个也死了,我受燕太子丹重托,如今失败,死则矣!”

看吧,人家还没审问,自己就把主谋给交代了,看来荆轲也是“猪队友”,燕太子丹“遇人不淑”啊!

秦王大怒,用剑疯狂砍向荆轲,荆轲身中八剑而死(《史记》:荆轲受八创),而殿下已经被突发事件吓呆了的“猪队友”秦舞阳也成了一具尸体!

秦王对群臣说:“无且爱寡人,乃以药囊提荆轲也”,同时还赐给夏无且黄金百两!

赏赐了夏无且之后,秦王大发雷霆,当即下令出兵伐燕,燕太子丹躲起来,燕王喜向秦王求和,但秦王非要太子丹的人头不可,燕王喜被迫杀掉儿子向秦国谢罪,这才换来了短短五年的苟且偷生!

“荆轲刺秦”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时间是公元前104年到前91年,也就是说司马迁就算在前104年写这件事,也距离这次刺杀事件过去了整整123年!

司马迁写这件事不是道听途说的,而是他的朋友兼老师董仲舒亲口告诉他的!

董仲舒

董仲舒是谁?就是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那个老头,董仲舒是司马迁的老师,而他是如何知道“荆轲刺秦”的详细内容的呢?

这一切都是当年“荆轲刺秦”的目击证人,立下救驾首功的夏无且亲口对他说的!

这不是胡诌,《史记》有记载:“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公孙弘和董仲舒和夏无且聚会,夏无且详细告诉了他们当年荆轲刺秦的经过,后来董仲舒又给司马迁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三人中,公孙弘出生于前200年,董仲舒出生于前179年,二人都不可能亲眼见到荆轲刺秦的事件,只能听夏无且讲述)

那么问题来了,董仲舒给司马迁讲这件事的时候也许夏无且已经死去多年,(司马迁出生的时间比荆轲刺秦的时间晚了整整82年)但是董仲舒不一样,他比司马迁大34岁,出生于公元前179年,此时距离那次刺杀事件过去了48年,但董仲舒不可能刚出生就和夏无且成为朋友,试想一下一个老头子怎么可能和一个婴儿讲述这件事,就算说了,一个吃奶的孩子也听不懂啊!

夏无且

史书没有记载夏无且的生卒年,按最保守的计算,夏无且当太医时按30岁计算(当时秦始皇32岁),到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时,夏无且已经78岁,但两人交朋友时董仲舒远远不止20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当时和他们出游的还有一个人,公孙弘!

公孙弘出生于前200年,比董仲舒大21岁,试想一下,一个将近100岁的老人,一个中年人,怎么可能和一个刚毕业的后生谈论国家大事?

第二个,董仲舒在汉景帝时期开学授课,讲述《公羊春秋》,而汉景帝继位时是前157年,此时董仲舒22岁,此时的他只是一个老师,但他在前134年才正式进入中央为汉武帝所用,这时他已经45岁,司马迁才11岁!

如果按董仲舒在前134年结识夏无且并听他讲述这件已经过去长达93年的刺杀事件的话,此时的夏无且最少也120多岁了,而公孙弘66岁,董仲舒45岁,司马迁还是一个小孩,他还在老家上学,不可能见过夏无且本人!

三人中,公孙弘出生于前200年,也就是说“荆轲刺秦”过去27年后他才出生,而董仲舒更晚,只有夏无且见证了当年整个事件的全过程,而且还用一个药囊救下了秦王受到嘉奖,这位跨世纪老人用自己的一个举动改写了历史,由此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侍医名垂青史!

标签: 夏无且

更多文章

  • 顶着光环出场,却没有完美结局的丞相——寇准、范睢

    历史人物编辑:香尔说爱情标签:范睢

    历史上丞相的职位很关键,是百官之首,皇帝只要丞相选的好,整天花天酒地的玩也能迎来太平盛世。要是丞相选的不好,哪怕是整天勤政克己对朝廷的帮助也是事倍功半。今天笔者就给您各位说几位历史上有名的丞相,这个几个丞相有个共同的特种,一天名字大家都能知道,可是最终的结局却都令人唏嘘。寇准第一位寇准,寇准夜审潘仁

  • 都说杀神白起是被范睢设计杀害的,其实是这个人下的毒手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范睢

    谈战国时期猛将,必须说到杀神白起,不过白起虽然打仗神武,但是职场情商却不高,这也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白起的祖上是秦国的公族,他的父亲是吴起的粉丝。所以白起出生后,他爹就给他取名白起,希望他能像吴起一样,成为军人中的传奇。幼年的白起性格坚毅,少言果敢,喜欢在岐山观察地形。并演兵而阵,对兵书战策兴趣很浓

  • 白起被杀的幕后黑手范睢,评价两极分化,历史真相却一言难尽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范睢

    自从《大秦赋》播出之后,秦国第一名将郭开的名号算是传开了,郭开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配角,居然以这种方式火了。郭开之所以被大家称作是大秦第一名将,大概是因为他凭借一人之力,搞垮了赵国的两大名将,廉颇和李牧,而他之所以很火,是因为他那一副小人嘴脸,让大家恨的呀痒痒。很多网友都说,以前还从来没想过,一

  • 范睢被人扔茅房泡着,做了秦国丞相;他受人百般羞辱,当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范睢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为了土地和人口进行大混战,正可谓“邦无定交,国无定土”。不过止戈为武,中国的统一逃脱不了战争,让中国以更强大的姿态傲立在世界的东方。从短期看,春秋战国的战争导致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从长期看,中国没有像西欧一样四分五裂,春秋战国功不可没。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

  • 推举两个人,一个通敌另一个带着2万将士投降,范睢是有多坑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范睢

    秦相范雎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报恩,另一件事就是复仇。范雎一生坎坷波折,如果没有王稽与郑安平,岂止是丞相,命是否能保住都是未知。然而对他来说,让他埋没的是须贾,让他险些万劫不复的便是魏齐。既然说睚眦必报,复仇的事情肯定是办得尽善尽美。但是对于报恩却稍有不足,因为报恩是双方的事,范雎尽力了,但是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范睢谏杀战神白起,后来又是谁取代了范睢?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范睢

    白起在取得长平之战胜利之后,其实已经有点众矢之的的意味了,虽然他为秦国打了大胜仗,秦国上至国君,下至黎民都以他为傲。但是此役杀的人太多了,在哪个偏向嗜杀的年代都有些让人难以接受,身为秦国君的秦昭王以及诸臣子虽然觉得杀人太多也有不妥,但却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百姓间虽有议论,但难保赵国打赢了同样的灾难落

  •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是有难言之隐?或是范睢的阴谋、秦王的命令?

    历史人物编辑:劲爆文史标签:范睢

    这典故发生在长平之战。在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除了战死5万,被俘队伍中二百余年纪幼小之人被放回外,剩下的40万降卒都被坑杀。此处坑杀,并非是“活埋”。而是秦军以黑巾蒙面,先杀再埋的。由此可推断:秦军杀赵国降卒,应该是分批为之。如此众多数量,先控制住,然后再分成几个部分进行,比较稳妥,否则容易引起赵

  • 秦国的奋斗史,商鞅、张仪、范睢三人如何接力建设秦国

    历史人物编辑:老冯说史标签:范睢

    【引言】战国历史几乎就是秦国的奋斗史,在这个行进的过程中,秦惠文王灭掉了蜀国,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领土最大的国家;秦昭襄王在长平一战中大败赵国,奠定了秦国扫六合的基点。除了这些杰出的君主,秦国的国力昌盛还与三位大臣有关。这三位大臣分别是商鞅、张仪、范睢。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都不是秦国人。商鞅又名公孙鞅

  • 魏齐之死与范睢复仇,司马迁错乱的历史记录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范睢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因为魏齐的缘故,不看重万户侯卿相的权力,与魏齐一起从小路逃走,最终离开了赵国,在魏国陷入了困境。司马迁不愧为写作高手,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设下了悬疑,从而引发继续阅读的兴趣。读罢《平原君虞卿列传》

  • 范睢逆袭:小人物亦可推动历史进程

    历史人物编辑:民间故事会标签:范睢

    历史就像在开玩笑。一个厕所里被尿浇灌的将死之人,摇身一变贵为丞相;一个偶然动了怜悯之心的看守,受人恩惠任命为将;一个谒者累年不能升迁,却因举荐贤才而被提拔为郡守。历史又确实开了玩笑。半生潦倒困顿的小人物,仅仅六年逆袭为秦国丞相。而后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改变了战国局势,左右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