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千年之谜:樊於期到底是谁?有时小说之言反而是事情的真相

千年之谜:樊於期到底是谁?有时小说之言反而是事情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曾金平 访问量:4933 更新时间:2024/2/11 3:23:17

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千古留名,不仅在于主角荆轲“刺杀”的豪迈,还在于配角樊於期“献头”的壮烈,只为谋求那万中无一的机会,便慨然自刎。但如此一个忍辱负重、为天下而不惜己身的义勇之士,司马迁老先生在《史记》中却只有寥寥数语:“秦将”、“得罪於秦王”,这怎么能满足后人的好奇心?所以千年以来关于樊於期的身份猜测不断出炉,其中又以近代学者杨宽教授的“桓齮说”影响最大。

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认为樊於期就是秦国大将桓齮,他的依据主要有三:

一、樊於期与桓齮名字发音非常接近,也就是音同字通假。

二、樊於期在投奔燕太子丹之前没有任何记载,在《秦始皇本纪》中屡次出战秦将姓名,也独不见有樊於期,这与一个被秦始皇“宗族皆为戮没”、悬赏“金千斤,邑万户”的秦将身份不相符。

樊於期

被秦始皇恨成这样,樊於期怎么可能是籍籍无名之辈?

三、桓齮消失的时间与樊於期出现的时间巧好吻合。杨宽认为,桓齮在始皇十四年的肥之战被李牧击败后,就不见踪影,而燕太子丹在十五年由秦归国,按《刺客列传》记叙,此时刚好樊於期前来投奔。

太子丹

整件事一环扣紧一环,乍一看还真是颇有道理。

再加上杨宽教授在近代史学界的地位以及《战国史》这部断代史名著的影响力,“桓齮说”在学术界颇有一番市场,比如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也认同此观点。

但“桓齮说”有两个致命缺陷无法自圆其说!

在说缺陷之前,我们先来看史料是如何记述桓齮的:

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月,桓齮攻赵。”

“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

《资治通鉴》:

“十一年,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邺、安阳。”

“十三年,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

《战国策·赵策四》: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没有时间)

李牧

缺陷一:否定《战国策》中关于桓齮战死的记载。

《战国策》虽然没有记述“杀秦将桓齮”的时间,但根据全文应知是秦王政十八年。《史记》和《资治通鉴》在记载十八年秦围攻赵时,只出现了王翦和杨端和,确实没有桓齮的名字。但就此否定《战国策》中关于桓齮战死的记载,显然是有点“以二否一”,看不上《战国策》的意思。

虽然《战国策》作者不明、时间难断、书中还有不少篇章内容荒诞,但毕竟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史记》和《通鉴》只是没有记载桓齮的名字,并没有否定“桓齮战死”。说不定,桓齮因为十三年的败绩被秦始皇降职使用,十四年之后没有再单独领军,而且职位还不高,所以《史记》和《通鉴》就没有出现桓齮的名字。

桓齮

缺陷二:不合情理

如果樊於期是桓齮,他会因为一次战败就叛逃燕国吗?要知道秦国对待战败的将军算是极好的,当年,秦穆公对待殽山之役中惨败的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素服郊迎”, 而且还把三人官复原职, “愈益厚之”。

秦始皇就更不用说了,不管是犯错的文臣还是战败的武将,他都没有苛责。当年尉僚偷偷的挂印而去,秦始皇不但把他追回来,死缠着继续让他担任国尉,还一如既往的信任他。大将李信伐楚惨败,让秦始皇既丢了面子又损兵舍将,都没被杀,而且在后来的灭燕、齐的战役中继续让李信担任副将。

秦始皇

比之他们,桓齮的一次战败,而且不是大败,又算得了什么?兵败受责还是叛逃灭族,桓齮会拎不清孰轻孰重?

如果樊於期是桓齮,秦始皇会因为桓齮的一次战败,害怕受罚逃走,而诛其全族还不解恨,又重金悬赏吗?

如果樊於期是桓齮,如此一个畏罪而逃的人,又怎么能做出“自愿献头”这样的壮举来?

所以樊於期是桓齮的说法,只是臆想而已,既缺乏实锤的证据,也不合情理。

那么,樊於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因为何事得罪秦始皇的呢?

樊於期

前文已经说过,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此的记载,我们只能猜测,能让秦始皇做出族诛、堪比封侯的赏赐,可见樊於期得罪秦始皇非常狠!

什么事能让秦始皇如此愤怒?有些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宫闱讳事,还煞有介事地浮想联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樊於期受到某位贵人(比如赵太后、某位受宠的妃子)的诱惑,稀里糊涂犯下大忌,被秦王知晓或撞见后逃亡。秦王怒,灭其宗族,重赏购其首。

但小编认为这也非常不合情理,如此宫闱讳事,秦始皇只会三缄其口,又怎会悬赏天下,弄得人尽皆知?如果真是这样,太子丹又怎会甘冒大险收留如此不知轻重,不顾廉耻之人?所以樊於期得罪秦王绝对另有隐情。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属于演义小说)一书中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小编认为就非常合理,而且极有可能是事情的真相。

《东周列国志》中说,樊於期是秦王弟成蟜的手下将军,不但忽悠成蟜叛乱:“今蒙骜兵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更是在讨嬴政的檄文中揭露秦王“隐私”:“今王非先王骨肉”、“传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因而为嬴政所恨。

而且从时间上也能对得上,成蟜叛乱是在始皇八年,樊於期在燕国出现时是始皇十五年,在这七年的空白期,樊於期有可能先跟随成蟜叛乱后“归于赵国”,后来才投奔到燕国。

成蟜

因为“樊於期传檄讨秦王”说,只是小说演义之言,所以既无史料支持,也无佐证推导,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个猜测非常合理,以秦始皇的性格,大张旗鼓的揭露他的“隐私”,绝对是触碰到了他的逆鳞,所以嬴政追索天下,也要誓杀樊於期。

这样,樊於期和桓齮的人生轨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脉络,桓齮是秦国大将,经常独领一军,而且颇多战功,所以经常在史册中留名,但因为与李牧的一次战败,被秦始皇降职任用,后来在攻赵的一次战斗中被李牧所杀,因为此时的桓齮职位不高,所以未被史料所记;而樊於期只是成蟜手下的一名将军兼谋士,因为在檄文中揭露秦始皇的“隐私”,大大得罪了秦始皇,所以被族诛,悬赏缉拿,最后樊於期为保灭族之仇,甘愿献头而亡。

所以,根据小编的推测,樊於期和桓齮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更不用说是同一个人了!

标签: 樊於期

更多文章

  • 大秦赋:郑义、樊於期、郑货被称为吕府三宝,扮演者都毕业于中戏

    历史人物编辑:暮暮遥天外标签:樊於期

    在上一篇介绍《大秦赋》的文章里,很哥说到了两位演活了兵马俑的演员,一位是王龁的扮演者郭常辉,一位是百夫长李夫的扮演者孙蛟龙。但不少网友说吕不韦府中的樊於期、郑义、郑货才是最像的。那么,今天很哥就来介绍一下“吕府三宝”,和他们的扮演者。郑义是吕不韦最忠实的侍从,从吕不韦救嬴异人的时候就一直跟着他。吕不

  • 《资治通鉴》赏析 - 太子丹说服荆轲当刺客,樊於期报恩情甘愿自刎

    历史人物编辑:琦趣科技发现标签:樊於期

    太子丹多次拒绝太傅的谏言之后,他听说卫国人荆轲很贤能,便携带厚礼,以谦卑的言词求见他。如此谦卑地求见荆轲后,太子丹向荆轲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天下大势已基本无法挽回,再想合纵抗击秦国已经不可能,只有让一位勇士前往秦国胁迫秦王嬴政将土地归还给各诸侯国,就像曹沫当年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丧失的领土一样,实在不行

  • 嬴政为何痛恨樊於期,一定要取他的人头,和自己身世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戴从鑫标签:樊於期

    公元前227年,秦国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大事,就是荆轲刺秦王。这一年燕国的使者荆轲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在面见秦王的时候,刺杀秦王嬴政。当然,嬴政之所以乐意见荆轲,不仅仅是因为督亢地图,还有就是因为荆轲带来了樊於期的首级。可以说嬴政对樊於期非常痛恨,所以不惜一切代价要取他的首级。那么樊於

  • 逼樊於期,匕首淬毒,明明要刺杀秦王,为何荆轲改变了主意?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樊於期

    荆轲刺秦王是中学课本上的一篇课文,出自《史记》,是千古流传的故事。司马迁把这段故事的前因后果、详细经过都写了下来,整个过程可谓跌宕起伏,时刻抓住读者的心,看得人激动不已,最后的结果也让大家为之而惋惜。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如果仔细读这段故事,你会发现前后有点矛盾,最明显的一个矛盾点在荆轲身上。荆轲在“

  • 《大秦赋》中的樊於期,为何叛逃秦国,宁死也要帮荆轲刺秦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鉴知标签:樊於期

    最近热播的《大秦赋》,给我们重现了战国末年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剧中有些人物给人印象深刻,例如年迈的秦昭襄王嬴稷,有些人物仅是一笔带过,例如毛遂。更有些人物,虽然是配角,却很犀利,例如剧中吕不韦的护卫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强,出场时都非常拉风。然而,历史上的樊於期,却是一个悲剧角色。樊於期,后面两个字读“

  • 荆轲刺秦王,原为秦国将军樊於期,为什么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樊於期

    樊於期原为秦国将军,因事得罪秦王而避祸于燕国。燕太子丹从秦国做人质归来,感到秦国的压迫,灭赵魏韩后,下一个要打击的就是燕国。因此问计于老师鞠武,鞠武主张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借匈奴之手杀之。然后联合齐、楚共同抗秦。太子丹不同意,认为樊於期穷困来投,弃之不忍。鞠武推荐侠士田光来谋划。太子丹于是见田光,而田

  • 樊於期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樊於期

    #头条创作挑战赛#樊於期叛逃秦国,还助荆轲刺秦,是因为樊於期怀疑秦王嬴政的身世,参与成蟜为了夺取国君之位发动的“宗室之乱”,但是失败后并没有受到牵连,在三年之后败给了赵国的大将李牧,害怕秦王嬴政新账旧账一起算,所以干脆判秦逃亡,这在秦国属于重罪,秦王嬴政将樊於期的一家都杀死了,至此跟樊於期结下了私仇

  • 为成就荆轲他无畏死亡?看樊於期是否真的大义凛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樊於期

    荆轲刺秦是个很悲壮的故事,这个故事前前后后不只荆轲一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燕国的节侠田光也因为要保护这个秘密自杀,还有秦国的将领樊於期,相比于田光很多人都认为樊於期是个更加可惜的人,为了燕国的大计心甘情愿献上自己的项上人头,毕竟他本身还不是燕国的人,本来没有必要为了燕国的利益去牺牲自己,因此很多人都认

  • 秦王为什么对樊於期恨之入骨?不惜用千金换他的头颅

    历史人物编辑:浅品历史标签:樊於期

    荆轲刺杀秦王时,带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燕督亢地图,一个是樊於期的头,都是秦王非常想要的东西。那么,樊於期到底做了什么,让秦王如此恨他,不惜用千金换他的头颅?樊於期,出生年月不详,原本是秦国的将军。公元前240年,为了报五国联手攻打秦国之仇,吕不韦决定进攻山东五国。他先派张唐和蒙骜率领5万士兵攻打赵国,

  • 嬴政重金悬赏樊於期头颅,荆轲带樊於期头颅刺秦,樊於期犯何错?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樊於期

    《荆轲刺秦》相信都学习过这篇课文,荆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位刺客,他最后一位行刺之人就是令人畏惧的秦始皇嬴政,嬴政曾经重金悬赏樊於期的头颅,而荆轲为了行刺成功便带着樊於期的头颅,樊於期到底犯了什么错?樊於期曾得罪嬴政,最后逃往燕国,太子丹将其收留,嬴政对樊於期的痛恨程度已经达到一种极限,不仅将其家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