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学生家长群体大多数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是在宠溺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孩子。
这些学生家长群体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教子方法:变本加厉地宠溺。
人类本来就是一种“一条道走到黑”的物种,只要这种宠溺没有给自己带来锥心之痛,没有给这个现实带来不可愈合的、触目惊心的伤疤,所有人都不可能改弦更张——教子态度更是如此。
这些学生家长有着貌似庞大的财富——沉淀在房地产的泡沫里,这些学生家长也有着注了水的学历证书。有财、有才,这是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所以,他们喜欢“指点”教师群体,或者说,“指指点点”教师群体。
当下的学生家长群体表现出了明显的“崇洋媚外”特征,完全分手了过往的中华传统:尊师重教。
当下的学生家长群体口口声声指斥当下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有巨大的差距,他们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他们正在“去中华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西方教育文化的蛊惑之下,教育的三十年不忍卒读。比如:未成年人之间的霸凌与被霸凌越演越烈,未成年人轻生的消息也不罕见。
就这样,教育在这些学生家长群体的“崇洋媚外”声中走过了一地鸡毛的三十年,难道不应该回头看看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吗?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孟母三迁”和“孟母诫子”的故事。如果所有人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古时圣贤,而自己就是当代孟母,真应该读一读这两则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所有人都耳熟能详。
孟母一家居住在一处繁华的集市附近,人来人往,红尘汹涌。在这种环境里,孟子特别不喜欢诗书,反倒学了一副市侩嘴脸和一套市井小人的心机。
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堕落,孟母带着孟子举家搬迁到了一处清静所在:距离一片墓地非常近。
没想到,在这个地方,孟子仍旧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竟然慢慢弄懂了丧事流程,很有“司仪”接班人的派头。
孟母忧虑之下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了一所学堂附近。
学习并不是一件赏心乐事,在学堂附近居住的孟子仍旧顽劣,时有逃课外出玩耍的现象发生。
孟母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某一次看到孟子从外面玩耍回来,二话不说就拿起一把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将要完成的布料。
在那个农耕时代,布料对于家庭,不亚于今天的宝马、奔驰之于家庭。这个举动震慑住了孟子:如果自己再不悔改,在孟母的决绝之下,这个家庭很可能就此覆灭。
由是,孟子改过自新,终于有了一番建树。
我经常在想,如果“孟母三迁”的故事放在今天,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很大概率是这样:孟母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她会把所有责任推到周围人的身上,推到教师群体的身上——你们没有教育好我的孩子,不是我没有教育好我的孩子!
就以最后一次搬迁为例,如果孟子逃学,孟母不可能剪断联系家庭命脉的布匹,她会说:“我要工作,我要养家,这种教育方法绝对不可取!”
她会怒气冲冲地跑进学堂,把教书先生按在地上,并踏上一只脚:“你为什么让我的孩子逃课?你的教学没有一丁点趣味,这才是我孩子逃课的根本原因!”
“孟母诫子”的故事就更加有趣了,不过,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一定更少。
孟子长大成人之后结了婚。有一次,孟子不打招呼进门,正好看到自己女子不够端庄贤惠,坐姿不符合当时的礼仪,于是就动了“休妻”的念头。
孟母得知儿子这个想法,对他说:“这是你的不对,不是你女子的不对。你进入内室,首先要打一声招呼,让你的女子知道你来了,这是最起码得尊重问题。你不尊重你的女子,反过来指责女子不够端庄贤惠,这是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完全可以附会在教师身上——学生和学生家长总以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没有让自己满意,完全不考虑是不是自己首先不够礼貌,没有把教师放在心上。这些学生和学生家长甚至慢慢地认为:教师已经不再是“天地君亲师”里的教师,而是自己家庭里的仆妇,可以被呼来喝去,也可以抓住一个小缺点肆意放大。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真实例子。
就在今天,我所在的班级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班主任向一名学生家长反映她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但这名学生家长闭口不谈自己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反而谈起了她孩子向他索要电话手表一事,她孩子这样对她说:“班级里一些学生有电话手表,你为什么不给我买一个电话手表?”
这名学生家长平时就是喜欢“找茬”的那一类人,她对班主任说:“你看,现在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多么严重!为了制止这种攀比行为,我希望老师能够让班级里的所有孩子都把电话手表放在家里,不要带到学校,不要影响我的孩子!”
她竟然把自己孩子不学习的原因归结到了“攀比”上,进而要求教师禁止学生们携带电话手表。
事实上,一些学生携带电话手表上课有其客观原因。
一来,佩戴电话手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至少在这个班级是这样),她们佩戴的电话手表并没有影响教学秩序;二来,这些佩戴电话手表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无人接送上下学,确实需要联系自己的家长。但这名学生家长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竟然把自己孩子身上的问题归因到他人身上!
更让我郁闷的是,最后,这名“情商”很高的班主任竟然还妥协了:痛斥了班级里佩戴电话手表的学生,要求这些孩子明天都把电话手表放到家里,以便平息这名学生向家长索要电话手表的心情。
这就是一种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表现,这就是当下学生家长们的教育观:问题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永远在外界的客观原因身上!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