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总票房反超《姜子牙》,是什么导致姜子牙“封神”失败?
经过了几天的票房“厮杀”之后,《姜子牙》的当日票房增幅逐步下降,典型的高开低走。粉丝们对于《姜子牙》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些粉丝认为《姜子牙》的剧情根本达不到预期,甚至还有些“假大空”,而有些粉丝则认为,《姜子牙》并没有那么糟糕,是你自己看不懂。
就在两派互相争执不下的时候,有一部电影悄然崛起,成为了国庆档最大的黑马,它就是《我和我的故乡》。经历了将近的四天的票房鏖战,《我和我的故乡》的票房突破十亿,并且已反超了《姜子牙》,暂时夺得国庆档票房冠军,至于能否一直保持问鼎冠军的姿态,还需要再过几天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姜子牙》被《故乡》反超可以说是绝大部分影迷预料之内的事情,从首映日之后,《姜子牙》的单日票房就被《故乡》打得节节败退。两者的票房成绩就像是一场拉锯战,《姜子牙》起步太猛导致后劲不足,《故乡》则先保留实力,后期实现弯道超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姜子牙》口碑崩盘,封神失败?
《姜子牙》经历了四年的精心打磨,在画面质量上基本上做到了无可挑剔,既有恢宏的大场面,也有着心思缜密的细节。虽然影片采用的是3D特效,但由于影片的风格比较偏向暗黑色系,在影院观看的时候,会使得有些细节难以发现甚至丢失,导致观众容易忽略掉一些细节。
细节被忽略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如果剧情安排得当,那么一些细节倒是可有可无,但如果剧情安排得不够紧凑饱满,这些细节就相当重要。大部分粉丝对于《姜子牙》的评价都在于剧情,很多粉丝认为《姜子牙》的剧情有些支离破碎,在影片前期,有不少粉丝都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很多粉丝二话不说就购买了《姜子牙》的电影票,原因就是有《哪吒》的品质背书。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希望能够超越《哪吒》的心态去观看这部电影,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一片吐槽与嘲讽。
《哪吒》和《姜子牙》是属于完全不同风格的两部作品,如果从定位上来看,《哪吒》属于“合家欢”类型,而《姜子牙》明确表示适合八岁以上人群观看。这就导致了一些人在观看《姜子牙》时很难找到观看《哪吒》时的感觉。一个明朗欢乐,一个沉闷抑郁,如此风格迥异的两部作品放在一起对比,选择《哪吒》的人自然会更多。
《姜子牙》被吐槽最多的就是剧情的晦涩难懂,它不像《哪吒》那样有着非常明确的主线,全程都在搞笑和欢乐中度过。
而《姜子牙》的剧情比较空洞,它需要观众们带着思考的心态去观看,但是往往去电影院观看的人都疲于思考。观众们在观影时更喜欢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
《姜子牙》在作品的背景中埋下了非常多的暗线,比如说宿命锁是一条暗线,表面上暗示了小九、九尾以及妲己之间的关系,但其实宿命锁包含了太多的信息量,比如说为什么要将九尾和妲己的命运连在一起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观众去思考的问题。
除了剧情上的晦涩难懂,最终天尊是大反派既是亮点,也是槽点。身为封神榜的制定者之一,将元始天尊设定为反派让一些人一时间难以接受,但其实《姜子牙》所要刻画的是更深层次的《封神榜》。根据网上大部分影迷反馈的“看不懂”的问题,官方还专门做了一番解释,可是起到的效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最终还要看作品想要凸显的价值观。《姜子牙》所要凸显的价值观很显然和《哪吒》有些雷同。《哪吒》的价值观表达得非常明显,打破偏见,我命由我不由天,做自己的英雄。而《姜子牙》所要表达的价值观是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绝对的公平,做自己的神。
《姜子牙》的核心价值观要比《哪吒》上升了一个档次,但其实殊途同归。两者都是歌颂敢于反抗世俗教条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姜子牙》所要表现的主题更为深刻,但是观众们可不会这么想。大部分人在观影时只是在乎观影时的即刻享受,而不是观影后的想象空间。尤其对于疲于思考的现代人来说,深层次的作品不一定就会讨好。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哪吒》和《姜子牙》都属于“彩条屋神话系列”,但两者间却是完全独立的两部作品。也就是说粉丝们心心念念的封神宇宙就此泡汤。至于彩蛋中提到的《杨戬》、《雷震子》、《黄天化》等尚在筹备的作品,估计也都是相互独立的。
《家乡》总票房反超《姜子牙》,是什么导致姜子牙“封神”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