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谎称北方的契丹人入侵,取得朝廷的信任,带领大军出征,军队走到陈桥驿的时候,士兵发生了哗变,把一件早就准备好的龙袍披到他的身上,然后赵匡胤在"迫不得已"之下接受了大家的拥戴。
这一幕恐怕粗通历史的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行为,放在当时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他抄袭了后周太祖郭威的夺权策略,同样的谎言:契丹入侵。同样的道具:黄袍。同样的桥段:士兵拥戴迫不得已。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当年后周以这样的方式立国,现在被人以同样的方式把江山夺走。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可却很少人知道后周太祖郭威的黄旗加身。郭威演的那一出大戏可比赵匡胤真实多了,毕竟赵匡胤那个龙袍一看就是处心积虑提早准备好的。喜欢权谋领域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当年后周太祖郭威的夺权之路,那可真的是空手夺白刃乾坤大挪移啊!接下来我们细细解析一下。
被逼无奈:不按规矩的对手
后周太祖郭威之所以造反当皇帝,完全就是被逼的,公元947年,后汉太祖刘知远去世后,年幼的儿子刘承佑登基,他给儿子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郭威。这些辅政大臣都是皇帝的叔叔辈,个个都是跟着太祖打天下的功臣,哪里会把乳臭未干的后辈皇帝在眼里?比如杨邠就曾经在皇帝发表意见的时候,粗暴地打断刘承佑的发言,还大声让皇帝闭嘴。
年少气盛的孩子,很少有人能够受得了这样的窝囊气,能够受得了的一般都会是青史留名的雄主。比如周武帝宇文邕。刘承佑受不了大臣的跋扈,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廷的位子从来都是水浅王八多,权力就这么多,但分权力的人太多。
按道理来说,现在皇帝都已经换了,那么政府的班子自然也应该要换,所以辅政大臣是非常招人恨的,有些没有从权力洗牌中获益的人,比如苏逢吉就会围绕在皇帝周围,不断放大双方的矛盾,想要火中取栗。除非皇帝的智慧特别高,否则就很容易被这些人搬弄是非,铤而走险。
刘承佑就是这个情况,他跟他的参谋班子设计杀掉了除郭威以外的其他辅政大臣。还派内侍郭崇带诏书去军营秘密拿下郭威。没想到郭崇背叛了他。其实这个时候郭威还是不想跟皇帝撕破脸的,毕竟他的老婆孩子都在开封城里。他派人给刘承佑送信:我的家人都在你手上,你不要冲动,等我回来再谈好吗?可刘承佑干出了一个让历史学家匪夷所思的决定:杀了郭威全家。
很多人都对此大惑不解,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大家想想,如果郭威回来跟刘承佑握手言和。这位手握重兵的大将,他也许不会杀皇帝,但一定会清君侧。刘承佑的智囊团就死定了,所以智囊团不可能让他们君臣握手言和!
狐假虎威,逼上梁山
大家肯定想:家人被杀的死讯传来之后,郭威一定就起兵造反了。
没那么容易,五代十国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士兵们长期板结成一个利益集团,经常犯上作乱。因为军队长期失去流动性,当兵不是一代人的工作,而是世世代代的职业。比如赵匡胤他们家就是世世代代在禁军系统吃饭的。谁给钱他们就帮谁。
造反是要杀头的,得加钱。可郭威哪里有钱给他们啊?不给钱,马上就是树倒猢狲散。这也是刘承佑为什么敢对这个手握重兵的人下手的原因。郭威给出的解决方法是:恐吓。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那道杀郭威的圣旨吗?他的办法很简单,把那个圣旨上的东西改了一下,本来是皇帝要杀郭威的,现在变成了皇帝要杀全体将士。打了一棒子之后,郭威又接着抛出了他自己的红枣:攻破首都,允许你们抢劫一个月。军队从澶州只用了三天就赶到首都杀了皇帝。进城后,那些大兵彻底放飞了自我,抢劫皇公贵族的财富,欺辱开封城里那些平日可望不可及的大家闺秀。
空手套白狼
很多人又会想:那接下来那就是要当皇帝了吧?
还是不行。
郭威反应出人意料:我好久没有去拜见李太后了。李太后也就是刘承佑的妈,小皇帝杀了他全家,按理说他就算血洗皇宫也无可厚非。这是干什么?郭威进了皇宫之后就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全家被杀,这么做是迫不得已,李太后也是一个传奇女人,当年刘知远还是个马奴的时候就被她认定不是池中物。
李太后自然是懂得游戏规则的,非常配合郭威的表演,君臣两人痛哭流涕,互相安慰之后,双方马上达成了政治谅解。第一,天下还是姓刘的。第二,召集文武百官,推举新皇帝。很快新皇帝就出来了,徐州节度使刘赟高票通过。
这到底是什么操作?
这先得清楚当时国内外的政治情况,历史学家一直有一个说法叫作沙陀三朝,也就是说后唐后晋后汉,都是由来自于山西地区的沙陀人建立的,山西是沙陀集团政治军事中心。这个地方掌握在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手里。这个时候他已经准备起兵勤王,保卫刘家天下。郭威如果做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要起兵对付他。
可我们前面说过大兵们出手是需要钱的,在之前的平叛战争中,国库早被掏空了,一分钱都没有。郭威这皇帝要怎么当?一旦当上就骑虎难下,主动权掌握在大兵手里。之所以选刘赟就是因为他是刘崇的儿子。
这时候郭威的解决方案就是:先告诉朝廷,契丹人来了。我带兵去抵抗。军队拖拖拉拉用了半个月走到澶州。看清楚了,半个月,上次反叛的时候走这段路可是只用了三天。之所以走半个月就是要让这帮利欲熏心的大兵把利害得失想清楚,大家都是一条船的,别利令智昏要钱不要命。
士兵们就想啊:你是不是跟李太后达成政治协议?那我们这些叛军怎么办?要知道我们抢了那么多的达官贵人,玷污那么多大家闺秀。老刘家继续当皇帝,以后是要被报复的。
可郭威一路上不说话,好像他有什么脱身之计一样。士兵们就更慌了。谈判的主动权于是落到郭威手里,他传递出一个假象:我不一定得靠你们。
士兵们就想:不行,必须把他拉下水。郭威不反他们就是反贼,日后他们的罪行肯定会被清算。郭威要是反了,他们做的事就不叫犯罪,叫纵容。
终于走到澶州,积累半个月的情绪爆发了,大兵们直接扯下一面黄旗,霸王硬上弓给郭威披上。说句题外话,当时赵匡胤就是郭威的护卫,全程观看了这一幕。就这样郭威不花一分钱就让这些视财如命的士兵甘心给他卖命。坐稳了江山。
郭威的夺权之路,一步十算,在造反之前就把人心和事态演变摸得一清二楚。不费一分一毫就成就无上功业。堪称借力打力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