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袁绍麾下武将当之无愧的是鞠义,有统帅之能,又足够悍勇,可以说是对袁绍帮助很大,可惜出身四世三公的人,脾气也很高傲,后来容不下这样的臣子,那自然就只能被赐死了,鞠义之后,河北战将如云,在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被称为河北四庭柱的四位猛将,其中排名前二的两位,一名颜良,一名文丑,端的是悍勇无比,在官渡之战前夕曾斩将立功,威胁曹操白马和延津安危,可惜的是,一介武夫,袁绍不派谋士,也不支援,最终都被曹操设计诛杀,无异于自毁臂膀,袁绍的优柔寡断,也是可见一斑。
当时,北方群雄逐鹿已经完毕,刘备,袁术,公孙瓒,陶谦,吕布等都被击败,北方八州袁绍曹操各得其四,于是原本的盟友变成了对手,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大义名分,但是衮州,徐州等都是战略要地,可以说要分出很多军队去防范刘备,关中的马腾韩遂,荆州的刘表,所以曹操的兵力比较分散,相比之下,盘踞幽州,冀州等地,又有甄家这样的巨富支持的袁绍,打着四世三公,迎奉天子的借口,在战争前期,当然还是占据优势的。当时名满天下的孔融就曾以颜良文丑来代表曹操麾下将领的勇武,可见二人之本领,不过袁绍的安排大有问题,也可能是过于轻敌了吧。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袁绍发兵进攻曹操,以颜良问先锋,带兵“十万”进攻战略要地白马,当时作为屯粮重地,白马由太守刘延死守,战前沮授曾劝谏袁绍,颜良有勇无谋,再派个人随军比较好,不过袁绍麾下大家也清楚,派系林立,可能是对立的郭图等人出言嘲讽,也可能是袁绍过于自信,总之颜良独身出兵,当然,兵锋还是不好抵挡。当时曹操麾下军事荀攸建议,先率军佯攻延津,诱使袁绍分兵支援,然后出其不意派出精锐骑兵突袭白马的颜良,想来颜良作为一介武夫,应该不会有所防范。曹操依计而行,袁绍果然中计,派出兵马前去延津,这边的曹操立马派出张辽,关羽两位大将带领精锐前去突袭颜良,没办法,那是粮草重地,更是战略要地,不容有失。到达距离延津十里的时候,被袁军探子发现,颜良大为震惊,仓促应战,而曹军以张辽,关羽为前锋,徐晃为后续部队跟进,曹军看起来源源不断,袁军自然疲于应对。这时候关羽看见了颜良的位置,因为那时候大将有着自己的车架,战场上比较能吸引人的目光,在张辽军队的掩护下,关羽突袭靠近了颜良附近,之后乘着颜良不注意出其不意将其斩杀,之后用随身宝剑把他首级割下来带回,从始至终,袁军将士曹军颜良近卫或被牵制,又或者不是关羽对手,只能看着关羽扬长而去,随后袁军士气大跌,被曹军击败,白马之围遂解除,作为三国唯一一个被万军丛中取敌首的将领,颜良也算是有名,成为了关羽的踏脚石。这也说明了,一场小规模战役也不能光派悍勇之人,同时主将的安危很重要,一旦被斩首,全军失去指挥就会溃败。
白马之战后,袁军其实有所议论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最终决心继续进攻。文丑和颜良关系不错,决心为他报仇,当时的曹操放弃了白马,带着白马的人口,物资在撤退的路上遇到了文丑的部队,毕竟虽然白马战败,但是曹操决心战略收缩,还是被袁军追击,处于不利的状态,曹操不甘心把官渡以南放弃的土地白白让给袁军,想着设下伏击痛击袁军,给他们一个教训。由于之前曾在延津佯攻,导致袁军在这里进展比较快,曹军无法阻拦袁军渡河,之后曹操在白马附近安营扎寨,准备迎战,他派出少量骑兵迷惑袁绍,之后更是把白马撤出来的淄重队暴露,设下诱饵,等待伏击。于是袁绍派出文丑和刘备出兵突击(刘备说关羽在曹操麾下,袁绍动了招揽心思,更兼刘备久经沙场,和文丑互为照应),面对这个情况,曹操下令士兵不许上马,隐藏在淄重队之后,等待袁军将士越来越多,以为曹军溃散之后,下马劫掠物资,阵型被冲散各自为阵之时,曹操才下令身边士卒上马突袭,此时身边也仅仅剩下了500多人,见战事不利,也是有很多士卒溃逃了。面对反击,文丑根本猝不及防,而曹操以逸待劳,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文丑就这样再次折戟沉沙,刘备见前军战事不利,也不管袁绍的任务了,回去就把锅扣文丑身上,一句轻敌冒进,丝毫不说自己的错,之后更是觉得袁绍优柔寡断(刘备建议袁绍突袭许昌,袁绍以幼子袁尚为重,不曾出兵),于是跑到荆州去了。经过这两场作战,曹操收缩了自己的防御圈,还击败了袁绍先锋,稳住了阵脚,相比之下,袁绍除了得到曹操放弃的土地,可以说是一无所得,不过袁军势大,继续进逼,双方对峙于官渡,大战一触即发。
在历史上,颜良文丑的出现,就好像是称托一样,衬托河北英雄的有勇无谋,人才凋零,连个帅才也没有(张郃后来久经沙场方才成材),袁绍对他们似乎也不是很看重,可能袁绍更看重氏族吧,对于寒门将领,也就是这样吧。在三国演义中,二人成为了关羽的成名之战,斩颜良,诛文丑。相应的对二人之战斗力也有个大概描述,比如颜良可以击败徐晃,文丑也能,对于武力的档次有了一个划分。而三国志中,两人更像是军方的代表。之后的张郃高览,更是被逼迫的突袭曹军营地,被迫投降,后来高览不知下落,张郃确是功成名就,不愧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