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故事丰富精彩,跌宕起伏,其中更有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在三国的早期时候,就有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而在三国的后期,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英雄在祁山附近斗智斗勇,斗兵斗将,斗谋斗术,而作为弱势的蜀国,诸葛亮带着数量远少于魏国司马懿所带的兵马,却能把司马懿打得经常龟缩死守,而诸葛亮却能一直占据着主动的优势,这就不得不概叹诸葛亮的能力,诸葛亮的才能连对手司马懿都赞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公元208年,诸葛亮开始出山,接着火烧博望,借东风火烧赤壁,辅助刘备占据了荆州,有立足之地后,随后又是夺取巴蜀,刘备因而成就帝业。
既然诸葛亮有如此才能,他为何却把绝学传外人姜维,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呢?诸葛亮的兄弟诸葛瑾晓得其中的真相,关于这件事情的真相,请继续往下看,你就会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高风亮节了。
关于这事,就不得不提一下战神霍去病,汉武帝时候的冠军侯霍去病,霍去病用骑兵简直就如神般一样,打得擅长骑兵战术的匈奴节节败退,可惜的是,公元前117年,霍去病这时才23岁就死了,而当时的主父堰是这样评价霍去病的:如果刀子磨的太快太锋利,虽然用起来顺手,但容易折断,不易长保。主父堰的意思就是,霍去病虽然天赋异秉,汉武帝一手栽培出来的,但是不通人事,做事的时候不考虑后果,这样往往就非常容易得罪人,以至于英年早逝。
而关于霍去病的事情,以诸葛亮这种大贤来说,应该是知道其中的道理的,此外,知子莫若父,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亮当然是了解和知道自己儿子的性格和心性,那么,诸葛亮为何不把自己的绝学传给的儿子诸葛瞻?这就涉及到个利害关系,如果把自己的绝学传给儿子诸葛瞻是有利的,诸葛亮当然自会传授,问题是,诸葛亮却认为自己儿子诸葛瞻的性格和心性不适宜学他的绝学,如果硬要把诸葛亮的绝学都学了,不但做出利于自己家族和利于国家的事情,反而,还非常可能就会损害国家的利益而以至于家族给灭!
关于这件事情的真相,诸葛亮的兄弟诸葛瑾晓得,当时的诸葛亮正在五丈原,诸葛亮曾经就给在吴国的哥哥诸葛瑾写了一封信,信上写有这19个字:“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这大概的意思就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已经八岁了,聪明可爱,但是他的心性很早熟,我担心他将来难为大器!诸葛亮知道,他的绝学也不是一下就能学来就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的事务上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正如评价霍去病的主父偃说得那样:如果刀子磨的太快太锋利,虽然用起来顺手,但容易折断,不易长保。与其这样折损自己的儿子,甚至是家族的话,倒不如让自己的儿子多历练磨难,在适当的时候,诸葛亮认为是合适的时候,自然就会把绝学传授给儿子,可惜的是,诸葛亮最终也等不到那个时候。
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公元234年,五丈原上的诸葛亮知道自己身体快支撑不住了,他知道自己就要离开人世了,无法等到儿子诸葛瞻将来适宜传授给他绝学的那个“合适的时候”了,而姜维这个年轻人又是诸葛亮心中的理想人物和理想接班人,为了蜀汉着想,为了国家着想,故此,诸葛亮才把平生学到的一一写成卷册的绝学,毫无保留地就传授给外人姜维,而没有传给儿子诸葛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