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比较偏好历史上具有悲壮色彩的人,小学时读到一句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并不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只是对“项羽”这个名字印象加深,因为他是项少龙的儿子啊——我要起一个名字叫做羽,要像鸟一样在天上飞,(许多年了,台词记不清了)。后来听到屠洪刚“霸王别姬”这首歌,哇,刚烈、霸气、真男人就要像歌里的这个人一样。再后来,在漫长的中学生涯中逐渐了解到“西楚霸王”这个人物,高中时候买了《史记》第一件事就是把“项羽本纪”从头读到尾,至于刘邦的那就算了,一直搁着,对韩信更是咬牙恨恨的。
三国历史上,个人喜欢赵云,一个字帅。所以说,颜值这种东西,帅这种东西是跨越性别,不分种族的。长坂坡七进七出,视百万大军如草芥;汉水畔万军丛中虎步行,悬空营回马枪惊杀七军;无论如何,相比超人、钢铁侠、蝙蝠侠等等,我更喜欢这些有血有肉,又被略加神话了的历史人物。
在赵云之下,我佩服的就是姜维了。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最惨烈的一节是姜维死去的那节。名字好像叫做“画葫芦”什么(其实是“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虽然知道结果,但是在看这一节时,依旧唏嘘不已。
在姜维被前,即使刘禅已经投降,但是还抱有一点逆转希。姜维被杀了,最后一点烛光也被灭了。刘备集团从涿州组团打黄巾开始,到徐州,到荆州,打汉中、打襄樊、打夷陵、打南中、打祁山、打……许许多多人的努力,许许多多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挣扎,在姜维死时,全都宣告失败了。
毕业后这种感觉更强烈,就好像看到无数的努力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似的,那种感觉特别揪心。有时候工作累了不禁想想,如果努力了却像蜀汉一样,那是不是浑浑度日更好?
当然,蜀汉的精神,永不言败……
姜维之下,就是刘封。当然,这个说不上佩服,因为比刘封厉害的人有很多,在《三国演义》或《三国志》里数之不尽地多。
刘封给我的感觉更多是可怜。
我一直在想,如果穿越回去刘封身上,究竟怎么样才能破局?为此,我高中时候还写了本小说,主角就是刘封(可惜只有个开头)。
其实,刘封的破局在于,刘封为什么必须死去。
《三国志·蜀·刘封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记。在这个传记里,除了刘封还有几个人——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细看之下没有什么,但是计较之后就会觉得很特别。因为古人写传记,多人合在一个传记时,肯定是有排序的,如《关张马黄赵》就是按照功劳来排名。
而《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肯定不是按照功劳排,因为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魏延排在倒数第二,作为“次辅”的李严被挤在中间。那么,就是按照他们去世的时间了。
彭羕:死于占据益州后。三国志里没有明确时间点,看他的传记看了很多次才找出一个可以称为依据的依据,彭羕给诸葛亮的信中有一句“欲使孟起立功北州,戮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即彭羕死时曹操还在,即建安二十五年之前,肯定要比刘封晚。
廖立:死于诸葛亮死后,传记里也没有明确时间点,可以说,廖立是最难确认的。传记里“(廖立)闻诸葛亮卒……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诣立,称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立遂终徙所。”本来我认为,诸葛亮去世那年,并不是廖立传记里的最后时间点,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后监军姜维……诣立”即姜维去探望廖立,那么廖立就应该活到姜维当上监军那年,如此则破坏了本传里的时间排序。后来去查了《姜维传》有“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即姜维当“监军”这一年正是诸葛亮去世那年,那么廖立最后时间点也是在诸葛亮去世当年。只能默认了。
李严: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
魏延和杨仪就众所皆知了,魏延在前,杨仪在后。
上面数人,虽然很多没有明确时间点,不能完全证明陈寿按照他们死去时间来排序,但是同理,我们不能排除陈寿采用这个排序方法。如果在默认陈寿是按照死亡时间排序情况下,刘封就很特别了。因为他死时是曹丕时代,即曹操已经死去。那么,刘封死亡时间是比彭羕要晚的。如此,《三国志·蜀书·第十》里刘封就成为很特别的存在,唯一逃过排序的人,则刘封位于本传首位是故意为之。
如果这个推论正确,陈寿写刘封传记时又是什么心思?不由得让人浮想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