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的城阳区,古称不其县。不其,几经风雨,进入了东晋时期,这时的不其城已成为青州长广郡的首府。此时佛教已在不其兴起,而一代高僧法显的登临,恰如一道佛光掠过不其大地,使不其与佛教结下了更深的情缘。山海之间,一道佛光映照出的正是不其文化的一座高峰。
说起西天取经,人们最先想起的便是大唐玄奘,一部《西游记》使其家喻户晓。殊不知,早在玄奘西行的两百多年前,晋代一位名叫法显的僧人,就已经万里迢迢穿越大漠,从印度带回了佛法真经。法显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西天取回真经的和尚。而且,相比于玄奘,法显的经历更为曲折。他是以年逾六旬的老迈之躯踏上取经之路的。一同西行求法的先后有十人,此间或半途折回,或客死他乡,或久留异邦不还,只有法显一人最终回到了祖国。归国时走的是海路,其上岸地点就在不其县的崂山南岸。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3岁出家剃度,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65岁的法显深切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历经十余年,九死一生。公元411年8月,77岁的法显从狮子国(现斯里兰卡)搭商船经海路曲折回国,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流到爪哇。后来又于公元412年5月搭乘前往广州的商船,暴风雨中商船又迷失了航向,只好随风漂流。这一漂竟漂到南美洲去了,他们在南美洲一个叫耶提婆的岛子上停留了半年,休整后,他们向着心目中的家乡继续航行,就在船上的粮食和淡水即将用尽之际,他们终于看到了陆地。当时这艘商船刚刚停泊在崂山脚下,但尚不知此地为何地,这不会又是一次耶提婆吧?正当人们疑惑时,遇到了两个猎人,他们说着中国话,一船人唯有法显能听得懂,于是便有了高僧与猎人的三问三答:
法显先安慰之,徐问:汝是何人?答曰:我是佛弟子。
又问: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诡言:明当七月十五,欲取桃腊佛。
又问:此是何国?答言:此青州长广郡界,统属晋家。
这是法显在其著作《佛国记》中的记载。这一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法显他们登陆后,遇到两个猎人。猎人见一船人狼狈不堪的样子,正在惊恐中,法显先安慰他俩不要害怕,然后问道:“你们是什么人?”,猎人见法显是僧人的样子,于是便答到:“我们也是佛家弟子”。法显又问:“你们进山干什么?”,猎人做出很神秘的模样说:“明天是七月十五,想进山摘些桃子供奉佛祖”。法显又问:“这是哪个国家?”,猎人答言:“此地为青州长广郡地界,统归晋朝天下”。
从这三问三答中,不仅可以证实法显一行上岸时的地点就是古代长广郡不其县,晋朝时,不其是隶属于青州的长广郡的,不其城就是长广郡的首府。同时 也反映出当时的不其境内佛教已经兴起,就连山间的猎人也是佛弟子。
传说,1590年前的一个秋天,崂山所有的莲花一夜之间全部绽放,一时间,莲的清香飘出千里万里。深秋,本不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何以莲花如此绚丽?长郡太守大惊,莲花盛开必有大德高僧光临崂山?太守急披衣,赶到海边。果然,五彩霞光中乘风破浪驶来一船,一位身披袈裟、手持禅杖,足踏芒鞋的大师立在船头,他就是中国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大师。
法显自崂山登陆后,居住在当时的不其城内。不其城内有一座寺院叫狮莲院,据说法显就住在那里,一住就是大半年,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天才离开南下建康(南京)。作为西游取经归来的僧人,住在狮莲院也是合乎情理的,关键是法显在这大半年里都干了什么?
在不其这大半年里,法显一边休养,更是迫不及待地开始撰写《佛国记》。该书详细记录了途中经历、山川方位、道路里程、沿途见闻和各国风俗等,还有海上航线、风信星宿等情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认为,法显的《佛国记》最早应该是在不其(青岛的城阳)开始著写的,最后是在建康完成的,可史料中只说建康,不提不其,这是历史的不公。
《佛国记》后被译成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国版本,不仅在佛教界和国际上受到广泛赞誉,也为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重建立下汗马功劳。法显被鲁迅誉为“中国脊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佛国记》照亮了印度”。
后来,太守李嶷在法显登陆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寺庙,名为石佛寺,是青岛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此处仍存的潮海院可为佐证,潮海院又名石佛寺、白佛寺,位于沙子口街道栲栳岛村东,登瀛湾畔。如今,崂山东麓的华严寺外设有法显广场,矗立着法显的塑像,以纪念这位横绝千古的传奇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