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隋朝虽然是终结了南北朝的大一统王朝,但是真正为隋朝奠定统一基础的其实是其之前的朝代北周,在周武帝宇文邕领兵消灭了北齐之后,那时的北周已经有了经略南方的能力了,不过宇文邕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其子宣帝宇文赟又难堪大用,终于将国家的统一大业耽搁了下来。
隋国公杨坚
宣帝和宇文邕一样早逝,其幼子当时尚不能独自执政,因此朝中大权遂落入监国的隋国公杨坚之手。而杨坚在掌握了权力之后,隐隐有篡位的野心,这自然引起了许多北周重臣,尤其是皇室族亲的不满,而尉迟迥就是其中之一。
尉迟迥作为北周的驸马,对于北周皇室十分忠心,而且在其年轻的时候,也是北周朝中重臣,在平定蜀地的战斗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其在蜀地经营多年,深受当地百姓敬重,这让他在朝中有着非凡的声望。
因此在他作出反抗杨坚的号召之后,迅速得到了许多将领响应,当时他手下的兵马达到了数十万之多,而且他还与突厥,南陈联系,商议共举大事。但是尉迟迥的反叛却很快就被韦孝宽,高颎所镇压,之所以他会如此快就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尉迟迥没有处理好团队内部关系,而且他重用北齐旧臣,也为其失败埋下了伏笔。
北周重臣尉迟迥
北周忠孝驸马郎,蜀地统领得民心
尉迟迥是北周皇亲之后,其父亲尉迟俟兜在北周娶了北周太祖的姐姐昌乐大长公主,因此身居高位。不过尉迟迥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在其去世的时候,他曾经预言尉迟迥之后会成为贵人,这也在之后得到了应验。
尉迟迥自小就十分聪慧,无论是在学识还是武功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才能。而且尉迟迥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远大的志向,乐于结交当世名士,在北周朝内有了不俗的声望。之后尉迟迥便踏上了仕途,由于其形容俊伟,又有高尚的品行,因此被选中娶了周文帝女儿金明公主,与自己的父亲一样成为了北周的驸马,从此仕途一路高升,在年轻的时候就升任至大将军。
当时正逢南梁遭遇侯景之乱,国内形势十分混乱,当时梁元帝镇守江陵城,而其弟弟武陵王萧纪从蜀地发兵,打算与其争夺南梁的统治权。梁元帝见势不妙,便向北周求援。
侯景之乱对于南梁政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北周太祖于是与众将一起商讨是否应该进军争夺蜀地,当时北周的不少将领认为蜀地艰险,短时间内很难攻占,如果到时候武陵王回军,则会陷入被包夹的境地,这是十分危险的。而尉迟迥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蜀地承平日久,当地的将领本来就不精于作战,而且萧纪已经将蜀中精锐尽数带出。在这种情况下,蜀地的守军一定不敢与北周军队作战,因此只要北周军队能够星夜兼程,一定可以快速夺取蜀地。
当时北周太祖听后深以为然,采纳了尉迟迥的建议,并且派遣其为大将军统领一万二千余名士兵前去攻掠蜀地,尉迟迥此行还带了一万余匹军马,只为加快行军速度。当时周军气盛,四川地区的守军果然如尉迟迥预料,纷纷向其投降,这让他很轻松地攻破了剑阁和潼关这两个军事重地,兵锋直指成都城。
潼关古城
当时的益州刺史萧捴不敢应战,于是尉迟迥就很轻松地开赴到了成都城下,此时的萧纪听闻蜀地危急,便回兵来援。尉迟迥知道一旦让萧纪赶来,自己就会陷入险境。于是他立即派遣精锐骑兵前去堵截。此时蜀地易守难攻的优势已经被尉迟迥所掌握,萧纪军因而大败。萧捴见援军迟迟不来,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主动出击,与尉迟迥交战,但是力战不敌,只得向其投降。
尉迟迥在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之后,对城中的将士以礼相待,并让原先蜀地的官员都官复原职,这让蜀郡的生产秩序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之后尉迟迥被授予了蜀郡大都督的位置,他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对四川周围的不少部落进行了安抚,让蜀地稳定了下来,深受当地百姓敬重。因此在其回京的时候,蜀地百姓甚至为其立碑来歌颂他的功绩。
尉迟迥被授予了蜀郡大都督
而尉迟迥之所以会被调回京城任职,都是因为其孝心,由于其父亲早逝,因此尉迟迥对其母亲非常孝顺,无论吃什么东西都要等母亲吃过之后,他才会品尝。而且其一旦看到母亲有恙,便茶饭不思,北周皇帝感念其孝心,便将其召回了京城。此事在《周书》中有如下记载:
"迥性至孝,色养不怠。身虽在外,所得四时甘脆,必先荐奉,然后敢尝。大长公主年高多病,迥往在京师,每退朝参候起居,忧悴形于容色。大长公主每为之和颜进食,以宁迥心。太祖知其至性,征迥入朝,以慰其母意。"
从尉迟迥年轻时征服蜀地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有着十分出色的军事才能,而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这都是其在未来能够成为叛军领袖的重要原因。而且其为人至孝,加上其母亲为北周皇室,这定然导致其对于北周忠心耿耿,笔者认为这也是尉迟迥坚定地站在杨坚对立面的最重要原因。
尉迟迥兴兵作乱,韦孝宽智平叛军
前面提到周武帝与周宣帝都是英年早逝,这让杨坚得到了控制朝政的机会,当时的尉迟迥正在相州担任总管,杨坚知道其对于北周忠心耿耿,便希望将其召回京城,防止其在外作乱。于是杨坚派老将韦孝宽前去代替他的职务。
北周名将韦孝宽
而此时尉迟迥也看出了杨坚的不臣之心,已经开始暗自谋划起兵反叛。不过他的野心被老练的韦孝宽识破,于是韦孝宽便中途回京,并向杨坚上报了这一事情。尉迟迥见事已至此,便高举义旗,以清君侧为名大举义军。由于尉迟迥威名甚重,而且当时有许多北周皇室在外地任职,他们也不希望权力落入外戚之手,便纷纷起兵响应,尉迟迥一时之间军力大盛,这让杨坚十分担心。尉迟迥起兵前的宣言在《周书》中有如下记载:
"杨坚以凡庸之才,藉后父之势,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先帝处吾于此,本欲寄以安危。今欲与卿等纠合义勇,匡国庇人,进可以享荣名,退可以终臣节。卿等以为何如?"
于是杨坚派遣名将韦孝宽与心腹高颎一道前往讨伐叛军。在两军作战之时,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有轻敌的表现,被韦孝宽大败,叛军于是只能退守邺城。由于邺城防御坚固,义军又人数众多,官军竟在一时之间难以取胜。此时高颎和韦孝宽发现周围有许多围观的百姓,便命令官军攻击这些平民,这引起了极大的骚乱,官军于是趁势攻城,终于攻破了邺城.而尉迟迥与其家人也都被俘虏,不久之后就被诛杀。
袭击围观百姓是高颎的计谋
在这场战斗中,尉迟迥之所以会在的时间之内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任人唯亲,他派遣其子防守重要的防线,却被韦孝宽轻松突破,导致他只能进行被动防守。固然官军攻击平民的手段为人所不齿,但是尉迟迥自己还是要为失利负一定责任的。
任用北齐佞臣扰乱政令,诸子不睦导致败局
笔者认为尉迟迥的失败除了战术上的失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对于官员的任用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尉迟迥存在任人唯亲的嫌疑,其麾下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就是他的几个儿子。但是在其晚年,由于尉迟迥受到了其后妻王氏的蛊惑,导致其在对待诸子的时候存在一些不平等的问题,这让他的儿子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这就导致尉迟迥麾下额高级将领之中都不能进行有效配合,这对于之后的战斗是十分不利的,而且这还会导致其几个儿子之间出现争功的现行,尉迟惇的轻敌就是因为他想趁韦孝宽渡河时进行伏击,结果不敌,葬送了义军的大好局势。
尉迟迥剧照
除了任人唯亲之外,尉迟迥在晚年用人时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他选择重用北齐旧臣,而不信任北周臣子,这当然有他担心北周臣子不愿意与政府作对的原因在里面。但是我们知道北齐的政治氛围与北周比起来是比较差的,因此尉迟迥任用的这些官员除了讨好上级,整日进行权力斗争之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贡献。
这让尉迟迥的政治命令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推行。因此尉迟迥的叛军内部无论政治还是军事管理体系都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的状态之中,这样的一股势力又如何与强大的官军相抗衡呢?此事在《周书》中有如下记载:
"迥末年衰耄,惑于后妻王氏,而诸子多不睦。以开府、小御正崔达弩为长史,余委任亦多用齐人。达弩文士,无筹略,举措多失纲纪,不能有所匡救。迥自起兵至败,六十八日。"
而且笔者认为我们从尉迟迥启用北齐官员一事中,也许还可以得出老年的尉迟迥虽然依然忠义,但是已经不像年轻时那般英明神武了,他可能此时已经变得和北齐皇帝一样喜欢别人的阿谀奉承了,这从他会被其后妻蛊惑一事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尉迟迥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邺城被北周官军攻陷
结语
北周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其继承了北朝之前的发展,在政治军事制度上都已经基本趋于完善,也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工作。不过由于连续出现皇帝盛年去世的事件,导致其胜利的果实被外戚杨坚所窃取,这样的事情是所有北周皇室都不能容忍的行为,因此尉迟迥的叛乱其实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尉迟迥在坐拥数十万兵马的情况下,却很快被官军击败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因为尉迟迥也不是浪得虚名之人,年轻的时候平定蜀地也展现了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尉迟迥的变化,就可以知道尉迟迥之败亡其实是可以预见的。
首先尉迟迥对于盟友不能给予信任,他只相信自己的儿子们,这让盟军的实力打了折扣,而且他的儿子之间也存在不和的现象,叛军的失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再者尉迟迥因为年老昏聩,没有构建出一套稳定高效的内政体系,反而重用佞臣,导致叛军管理体系混乱,试问这样的军队又怎们能够成功呢。
参考文献
1《周书》
2《隋书》
3《资治通鉴》
文章内容来自钧儒说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