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分两点来看:首先要明确,能进教科书的人一般都有什么共性,再看冉闵是否符合这个共性;其此,需要明确冉闵到底有什么贡献。
现在一般都是从初中开始学习历史。以人教版为例,初中的历史课程安排是这样:第一学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一部分,大约是从原始人开始讲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第二学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隋唐一直到1840年;第三学期,第四学期是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五第六学期是世界史。这个安排,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部分占总体的三分之一,而中国近代史部分也占三分之一,然而近代至1840年到当今不过180年,而中国古代则从元谋人开始至少几十万年。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史,并不是初中历史的重点,所以初中的历史教材仅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物的介绍就更少,除非是一些有名的皇帝(至少要建立大一统的政权,还要开创盛世)和在科学技术或者思想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如果没有记错,英明如魏武帝,骁勇如宋太祖都没有被着重介绍过,而仅仅是提了一下名字,更何况冉闵这么一个只建立割据政权还没维持多久的“小卒”。
高中历史就更不可能出现他。高中历史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划分的。必修一是中外政治制度发展史;必修二是中外经济发展史;必须三是中外思想文化发展史。按照这个分类,冉闵可以勉强被分在政治史里头。然而,政治史讲的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发展,里面出现的皇帝名称都仅仅指代某个时代而不是皇帝本人,冉闵一不是统一政权的皇帝,二没有改革政治制度,基本上不会有他什么位置。至于经济史和思想史,那就不用多说,冉闵连边都挨不上。
所以,初中高中的历史教材本身对于中国古代史的介绍就比较简略,因此具体历史人物并不会被过多介绍,即使是唐太宗,汉武帝这种,冉闵就更不用说。
再说冉闵有什么贡献。
冉闵,之所以在网上被热捧,无非就是因为他的所谓《杀胡令》,以及他屠杀了二十多万胡人,除此之外,他基本上没有什么贡献。
冉闵此人,本身就是被胡人收养的汉族人,他的父亲冉良,大约在十几岁就被石虎收养为养子,可想而知,冉闵从出生起,受到的教育,和身份认同应当是什么,在此便不明说,如果不明白,可以参照孔老夫子在《春秋》中说的话:“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在冉闵长大后,他也是一心效忠这个所谓的“赵国”,并且和石虎的一帮大将子孙攻打过东晋,杀了不少晋人,这也印证了他自己的身份认同,对了,此时的他还不叫冉闵,而是叫石闵。
冉闵之所以灭掉后赵,就是因为石遵曾经答应立他为太子,但后来反悔,冉闵怀恨在心,于是杀了羯族皇帝石遵,自己建立冉魏。因为他知道羯族人不满他的统治,一定怀有异心,所以下令诛杀羯族人,而在他眼里,羯族人的标准就是:高鼻梁,大胡子。因此,在屠杀“羯族人”时,不少汉族,和西域的商人被误杀。
所以说,冉闵的屠杀,带有极强的利己性和政治目的性,纯粹是为了自己掌握权力。有人认为这次屠杀拯救了汉族,使得汉族避免了灭种的危险,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
首先,东晋的一百万人,都是汉人,比北方所有政权加起来的人还要多,何谈面临灭种的危险?而且,东晋在前秦统一北方之前,就国力而言,不比北方任何一个割据政权弱,甚至是强于北方,之所以不进取是因为南方世族的缘故,自此不细说。所以,北方也没有击败东晋的可能,故而“拯救”一说并不存在。再说,冉魏政权的面积,只不过是山东,河南,河北各地的一小部分,这片领土本身就很小,何谈拯救“北方汉人”,被方当时还有其他政权,他怎么拯救?
同时,他的举动也并没有对胡人造成什么威慑。在他在之后的拓跋珪,赫连勃勃,该杀照杀,该屠照屠,根本没有受到冉闵的任何影响。所以,就其影响来看,他的这个屠胡运动的影响也没有多大。
故而,他的屠胡运动,仅仅是影响有限的一种巩固自己权力的运动,基本上不存在其他方面的任何意义。
就冉闵采取的这些措施,也并不值得历史书去介绍什么。
最后,多说两句,在古代,各个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屠杀是很常见的,但这也仅仅属于一个历史问题,与南京大屠杀和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这种建立在近代种族主义基础上的文明社会的种族屠杀性质完全不同。在古代民族主义没有产生,思想偏向于落后的情况下,屠杀并不仅仅存在于不同民族之间,而在本民族之中也存在,比如项羽的屠杀,以及朱元璋屠杀江苏。
而就古代中国而言,各民族之间的屠杀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五胡乱华中少数民族对于汉族的屠杀,以及元朝对于女真的屠杀,汉朝对越南的屠杀,明朝中期对女真的屠杀,这都属于非文明时代战争带来的必然后果,没有必要,也不适合用现代的民族观去分析。中华民族,也从来不是一个血缘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所以,所谓的“冉闵民族英雄论”,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