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未央宫中花月夕,歌舞称觞天咫尺。从来所恃独君王,一日谗兴谁为直?咫尺之天今万里,空在长安一城里。春风时送箫韶声,独掩罗巾泪如洗。泪如洗兮天不知,此生再见应无期,不如南粤匈奴使,航海梯山有到时!——《长门怨》
封建王朝里能继承大统的皇帝无非是皇室宗亲,朝廷权臣或是民间领袖。像朱元璋这样的平民身份的皇帝在他之前就只有刘邦,而刘邦的社会地位都要比朱元璋高,这更是造就了朱元璋的传奇,从贫民到皇帝,看似身份一步登天,实则暗藏了许多心酸,他的前半生作为社会底层肯定少不了被人欺凌,而欺凌他的人后来怎么处置这些人的?
朱元璋生活在元朝末年,那时的元朝已经“大限将至”,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就有朝廷对百姓的征税,朝廷是一部分,地主不断加租又是一部分,寻常百姓被阶级们压得喘不上气。那时的朱元璋还叫朱重八,他们一家都是贫农,他们一路迁移到一户名叫刘德的地主处。
地主刘德也是十足的封建时期的地主行事风格,每日朱重八都需要为他放牛,每天还要亲自检查牛有没有吃饱,如果没吃饱,那他则会狠狠打朱重八一顿,只有牛吃饱了他才会让朱重八吃饱饭。
而未来的开朝皇帝的叛逆之心从小就表现了出来,在放牛的时候朱重八感觉到饿了,就连同着几位小伙伴将牛犊杀充饥,填满了肚子以后也要想想怎么给刘德交差,最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将剩下的牛尾放在石头缝里,露出一点,让其他的伙伴假装往外拉,而自己跑回家,着急地找到刘德,说牛就要掉下山崖了,赶紧跟着他上山。等到他带着刘德赶上山的时候,小伙伴们拿出牛尾,说牛已经掉下山崖了。做戏做得如此逼真,也容不得刘德不幸,他也只能心疼地哭。
而贫民百姓就害怕天灾人祸,作为贫农的朱重八一家更是如此,在他15岁的时候,家乡遭遇严重的旱灾,甚至朝廷都下达了减轻租税的诏书,然而刘德并不在意,依然逼着这群租农交租,交不上就借给他们,然后在日后连本带利收回更多,许多租农一年吃不饱穿不暖攒下的收入到头来全进了他的口袋。而旱灾之后又是蝗灾和瘟疫,朱重八的家人不堪重负,一一倒下了,短短十几天里他的父母和大哥,三哥都接连去世了。
逝者已逝,生者除了要承受丧亲之痛以外还要坚强活下去。他希望刘德能够念着朱家替他帮工多年的情分上能够帮助自己安葬亲人。然而刘德确实是一个没有任何怜悯之心的人,他只会在别人有困难时落井下石。朱重八碰壁后十分痛恨自己的无能,好在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最后给他一块地让他安葬父母。
没有了家人的牵挂,他就开始了走南闯北,当过乞丐,做过和尚,最后加入了起义军,一步步成了皇帝,登基那年,朱重八才40岁,登基后少不了要回乡祭祖,犒劳父老乡亲。于是他带着无上荣光回到家乡。
而家乡的地主刘德就慌了,面对彼时名叫朱元璋的明太祖,他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曾经这么剥削他们一家,他能放过自己?而明太祖的行事风格确实狠毒,做了皇帝后就有了猜忌心,不光斩杀前朝敌人,甚至是帮过自己但是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人都会被处置。刘德也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直接就认命了,但是朱元璋的做法让他大吃一惊。
“赐刘德20顷良田,免五年的赋税徭役”,朱元璋这样的做法是在让人意想不到,而他的原因是没有刘德也可能不会有如今的明太祖,要不是在紧要时刻刘德“逼”了自己一把,也许难有后来的局面。当他询问起刘继祖准备报恩时,却被告知已经逝世。
朱元璋会放过刘德无外乎是因为刘德是翻不起浪的小人,而自己刚登基还要稳住民心,不能营造出自己是暴君的形象,威胁到自己的人要杀,但是刘德这类得罪过自己又翻不起任何风浪的人刚好用来给自己做形象工程。事实上,朱元璋一生也是勤俭节约的明君,放眼整个朝代,他都是伟大的君王之一。
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受到刘德的任何帮助,反而以德报怨,这也是我国历来提倡的品德,实则要做到确实非常的难,刘德也想不到当初任他欺负的小农民会成为日后的皇帝,而他这样的做法虽然是反向激励了朱元璋,但是并不代表每个人去刻薄地对待他人都会收到以德报怨的回馈,相反,用一颗体谅和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才是更好的,而真正的强者,并不是意味着他可以操控别人的生死或者人生,真正强大的人是通过能够帮助别人来证明自己的。
参考文献:
《长门怨》
《明太祖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