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不是他有多么神勇,而是刘濞毫无谋略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不是他有多么神勇,而是刘濞毫无谋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云叙今古 访问量:1712 更新时间:2024/1/16 17:40:35

七国之乱的爆发是汉景帝为政期间最被人诟病的一件事儿。然而,它却成全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将,周勃之子周亚夫

说周亚夫完全成名于七国之乱也不尽然,在汉文帝临终前,就对还是太子的刘说过:“若遇到紧急军情,可选周亚夫为将。”而他确实也不辱使命,击败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联军。其实,周亚夫在平叛过程中指挥得当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刘濞拙劣的军事才能也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刘濞对战争的准备可谓充分,厉兵秣马四十年。在二十岁那年,他跟刘邦平定黥布谋反后,就被分封为吴王。自此以后就开始私铸钱币、煮海水为盐、招纳天下亡命之徒。可以说,即便没有后来的痛失爱子(被刘启拿棋盘砸死)和晁错削藩,其发动战争的资源也早已储存就绪。

除此之外,在大汉朝廷内部,对削藩一事也是反对声一片。即便像袁盎这样本来支持削藩的大臣也出来唱反调(袁盎与晁错素有矛盾)。

一方是占尽天时地利,一方是身处内忧外患,可最终的结果是七国联军三个月就兵败如山倒。总结整个战役经过,刘濞至少有三次机会被他的猜疑和犹豫所耽误了。

1、不发奇兵,舍不得放权。

刘濞发兵之初,身为吴国大将军的田禄伯曾向其建议:“我们的大军一路西行,并没有其他方向的奇兵,这很难取胜。臣愿意自带五万将兵沿长江、淮河而上,攻入武关,与大王会师。”

当时,吴国一共有二十万大军,只要有些军事谋略的主帅都会选择分兵几路,合击敌人。然而,刘濞却没有采纳这个计策。原因是他的儿子对他说:“我们现在是以造反为名,如果田伯禄带着这五万人也反了你,那该怎么办?”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最终,他还是更相信自己儿子的话。这就怪不得别人了,刘濞在吴国经营四十年,政绩卓越,百姓依附。在这种危急时刻,本应该同仇敌忾,将帅齐心的。现在,战事还未起,反倒是先猜忌起自己的部将来了,足以看出他是个没有什么远略的人。

2、不扬长避短,一味听取老臣的意见。

吴国有位年轻的将领叫桓将军(史官也不知道这人的名字),他对刘濞说:“吴国多步兵,适何在险要的地形下作战;汉军多战车骑兵,适合在平地上作战。希望大王不要贪图一城一地的得失,要迅速占领洛阳武库,得敖仓粮草,依山河之险。纵然不能拿下函谷关,天下大势已定。”

其实,这位少年将军非常有远见,他详细分析了双方的优劣势。吴国地处江南水乡(现在江苏、浙江一带),缺少战马,以步兵、水军见长。长安、洛阳都地处平原,尤其是洛阳,自古以来都是四战之地,其骑兵部队在数量和质量上肯定远远超过吴国。

这一次,刘濞依然不能自己做出判断,就去询问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们。他最后得到的答案是:“作为年青人提出这样的计策倒还可以,但他哪里知道更深远的计谋呢?”

总之,桓将军的建议在一片倚老卖老声中被否定了。刘濞当然也没有更好的主意,只有接受了。

3、排挤能人志士,从而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

吴国当时一个叫周丘的人,很有军事才能。但平时爱喝酒,德行不好。刘濞非常不喜欢他,这一次吴楚反叛,周丘也没得到什么任务。于是,他就去拜见刘濞,对他说:“我无才无德,不可以在军队任职。就希望得到汉朝的一个符节,届时必定能报答大王。”

这一次,刘濞答应了周丘的请求,但也可能是人生最尴尬的一次打眼。这个周丘仅仅拿着手中的一个符节,跑到下邳(他本是下邳人,逃到了吴国),杀了下邳县令,一夜之间就招募了三万士兵。接着,他继续向城阳进军。最终,周丘手下的士兵居然达到十万之众。

不过很可惜,当打下城阳后,刘濞的吴、楚联军已战败。这十万将兵本能成为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也因为自己识人断事的本领太差而错过了。

所以说,刘濞最终失败实在是因为自身没什么远见,又不懂兵法,好好的人才还被这样浪费了,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而反观周亚夫在这场战争中是怎么击败刘濞的呢?

总结起来就十六个字:坚壁清野,拒不出战。伺机而动,绝其粮道。

周亚夫在战役前请教了周勃以前的老部下邓都尉,邓都尉告诉他:“吴兵锋锐,楚兵浮躁。但此种锐气必不能长久,我们加固城池,拒不出战。让吴军全部精锐攻打梁国(汉景帝弟弟刘武所在封国),我们伺机泒轻兵断绝淮河泗水的交汇处,就可阻塞吴军的粮道。等吴军粮草殆尽,必然一攻而破。”

周亚夫采纳了邓都尉的建议。最终,吴军粮尽,汉军趋势发起攻击,这场战役就这样以吴楚联军大败而告终。

复盘整个战役,周亚夫并没有用到什么奇谋妙计。只是刘濞这个对手实在不堪一击。他满怀雄心壮志的起兵,最终落得个人头落地的下场,成就了周亚夫的一世声名,也让自己永远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书籍】: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吕思勉《秦汉史》

标签: 刘濞

更多文章

  • 刘邦曾预言此人会反,结果刘濞几十年后真反了,他为何敢反呢?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刘濞

    西汉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一场战争,史称“七国之乱”,当时地方诸侯的势力过于强盛,已经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地位,地方诸侯仗着自己的实力,处处与朝廷对抗,当时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结果触动了诸侯的利益,吴国刘濞于是联合楚赵等国叛乱,最终被周亚夫率军平定,那么吴国刘濞为何敢造反呢?刘邦曾预言刘濞会反《汉

  • 汉景帝并非脾气暴躁的人,为何当太子时,一棋盘打死刘濞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刘正标签:刘濞

    汉景帝在位的时候,爆发过“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领头人是吴王刘濞。刘濞之所以要造反,除了汉景帝削藩引起他的不满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曾一棋盘打死了他的儿子。这个仇,他不能不报。说起来,汉景帝并不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他在当皇帝的时候,处理事情的手段是比较柔和的。比如,面对母亲对弟

  • 吴王刘濞:那个刘邦预言必反的诸侯,是如何把预言变成现实的?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刘濞

    #刘邦断定必反的人物,七国之乱的挑事者,究竟是谁?#都说汉高祖刘邦牛,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能够预言,他曾经语预言了萧何之后丞相的人员,曹参、陈平、王陵,包括可以安汉兴刘的周勃做太尉,但这些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这些可能本来就是刘邦的安排,因此不能算是预言,只能说是安排而已。但有一件事,却是名副其实的预

  • 刘邦明知侄子刘濞会造反为何还把其封为最大的诸侯王

    历史人物编辑:人有我食标签:刘濞

    刘濞[bì]这个人人如其名,的确是个很流弊的人物。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刘濞出生在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汉初受封为沛侯,后改封吴王。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因不满朝廷削藩,刘濞以清君侧为名,联合六家诸侯王起兵造反,史称“吴楚七国之乱”,不久被汉将周亚夫击溃,兵败被杀,吴国被撤除。

  • “七国之乱”的祸首刘濞,包藏祸心,却是志大才疏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刘濞

    说起刘濞,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毕竟他已经是一个将近三千年前的人物了。但是在西汉初期的时候,刘濞倒是一个名声特别响亮的人物。那么在西汉初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刘濞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别着急,笔者接下来诸位一一分析。刘濞其人在西汉初期的时候,刘濞当时是在南方当诸侯王,其手里的权利是十分大的。

  • 演员刘伯勋妻子丁怡菲:丈夫41岁去世,余生带着一双儿女相依为命

    历史人物编辑:程小妮标签:刘伯

    近日,演员刘伯勋的妻子丁怡菲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丈夫早逝对她和两个孩子带来的影响。刘伯勋是我国知名的舞台剧演员,在39岁时被诊断出罕见的筛网细胞肺癌,虽经过多次手术治疗和放化疗,但仍不幸在41岁时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事实上,刘伯勋的去世不仅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让他的同行们和众多粉丝感到了失

  • 刘伯温功勋卓越,为何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只得了个伯的封号?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刘伯

    公元1368年,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战,朱元璋终于扫除了各方割据势力,在应天府(现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三年大封有功之臣,总共封了六个公,二十八个侯,两个伯,徐达位于公爵之首,俸禄高达五千石,然而为大明江山做出卓越贡献的刘伯温却只得到了伯的封号,俸禄只有区区两百四十石,

  • 41岁演员刘伯勋意外去世,生前最后动态曝光,与儿合唱画面很催泪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很神奇标签:刘伯

    41岁演员刘伯勋意外去世,生前最后动态曝光,与儿合唱画面很催泪短短一个周时间内,已经有好几位演员意外离世,季东燃、李崇霄等演员年纪不大,兢兢业业,他们的离世实在是娱乐圈的一大损失。41岁演员刘伯勋意外去世说起李伯勋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是相信大家看过他的影视作品。他曾出演过《女人进城》《陆军特战队》《

  • 41岁演员刘伯勋突发心梗去世!好友王茜华悲痛悼念,生前喜爱运动

    历史人物编辑:不灭的微笑标签:刘伯

    41岁演员刘伯勋突发心梗去世!好友王茜华悲痛悼念,生前喜爱运动世事无常,生命真的很脆弱,一定要珍惜。粉丝们看到消息也都为他感到惋惜哦,演员40岁的年纪,正是事业的上升期,特别是话剧演员,许多也是靠资历熬出来的,况且这样的年纪,不管在怎样的家庭中,都正是所有人都需要的时候,他却悄悄的走了,让人悲伤。事

  • 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朱元璋只封他诚意伯,默许他被胡惟庸害死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经典沸标签:刘伯

    汉朝初期的张子房、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朝初期的刘伯温,都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人物。他们几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足智多谋,能掐会算,甚至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都是仙风道骨、神仙一般的人物,他们辅佐着君王,创下了丰功伟绩。在历史上,汉初辅佐刘邦的张良张子房,三国时辅佐刘备的诸葛亮诸葛孔明,明朝初期辅佐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