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神仙符号,是女性成仙的一个代表。何仙姑在成仙之前的身份和籍贯是现今考证的一个困难,民间文学家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对其进行了丰富的假设和想象创作。就其成仙之前的身份来看,邓南的《岭南丛述》说她是织鞋艺人;《福建县志》称她是卖饼女;《浙江通志》中的何仙姑是采樵女。至于何仙姑的籍贯,更是众说纷纭,如出身于永州说,出身增城说,还有其它种种说法,但一般而言,多数学者认为永州出身的说法比较靠谱,历史上有其真人的存在。
何仙姑出身于永州,其修行与成仙故事的发源地应该是湖南的永州,也就是现今的湖南零陵地区。何仙姑在此也留下不少的事迹,并由此形成何仙姑审美文化信仰与文化遗产。其中,何仙姑修行处“红玉洞”应该是最为出名的。民间相传何仙姑就是在“红玉洞”修行,于是得以成仙,之后位列“八仙”仙班,成为“八仙”中的唯一一位女性神仙,为此,民间大众修建何仙观纪念何仙姑,同时也表现了民间大众对超越尘世、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一种向往与审美态度。根据袁名泽和刘翼平先生的考证,在永州建有八个纪念何仙姑的道观,现今的何仙观是大仙观,同时,以大仙观为主,修建其它七个仙观。其分布格局是一个村落一个道观。大仙观坐落之处被群山怀抱,地杰人灵,旁边有溪水潺流,叫云母溪,洗盘旁边有赤色岩洞,就是民间所说的何仙姑修行处“红玉洞”。鉴于文革时期的动乱,大仙观被贴上了迷信的标签,并在此时期被拆除。大仙观中的神像,由此被移置到了红玉洞供奉。
前面所说的是主要供奉何仙姑的地方,在零陵市区亦存在许多以何仙姑为主的道观。从上面所说来看,永州何仙姑的仙迹是普遍存在的,分布的地区很广泛。在此地区为何何仙姑道观多而广,有其特殊的情况。
从民间传说,相传何仙姑修炼的红玉洞有两个地方,一是零陵县西四十里地方,是何仙姑修炼的仙洞,另一个地方是西三十五里地方大闻洞,是何仙姑的住所。对于何仙姑的传说的文字记载,是从宋代时期开始广为流传的。共有这9种笔记文集记载何仙姑的事迹,分别是:
一、“谢仙火”事:依据吴元泰先生的考证,此事是从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十、张舜民《画墁集》卷八、刘颁《中山诗话》、王得臣《麈史》、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陈葆光《三洞群仙录》、陶宗仪《说郛》、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周密《齐东野语》都有相关记载“谢仙火”的著录。①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何仙姑是真有其人存在。应该说,《谢仙火事》中的何仙姑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八仙”人物里的何仙姑原型。根据《集古录跋尾》卷十中《谢仙火》中关于何仙姑的文字记载,“‘谢仙火’字样,在今岳州‘华客县’废‘玉真宫’柱之上,倒书,而刻之。”所刻内容大致云,“‘大中祥’符中,玉真宫为‘天火’所焚,惟留一柱有此字,好事者,遂模于石。庆历中,‘衡山女子’号称‘何仙姑’者,绝粒轻身,人皆以为‘仙’也。……由是益以‘仙姑’为真仙矣。近见衡州,奏云:‘仙姑死矣,都无神异。’客有自衡来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皱黑,第一衰媪也。”接下来主要叙述的是岳州华客县“玉真宫”,因为雷电震击的缘由,在此道观中的柱子之上出现了“谢仙火”三个字,并且是以“倒书”的形式出现。有人问何仙姑此事,仙姑回答说:“是雷部中的神仙”。于是有人就虔诚的去《道藏》古籍中去查看仙姑说法,由此便将仙姑神化了。营造了仙姑异于常人,能知天上事的种种仙迹。
在另一则宋人笔记中,王得臣《麈史》卷中《碑碣》的记录,内容如下:“州有‘岳阳楼’,楼上有石倒刻‘谢仙火’三字。其序述,庆历中,华容县一日晦冥震雷,已而殿柱有此。太守滕公宗亮子京,问永州何仙姑,答以‘雷部中神’,昆弟二人并长三尺,铁笔书之。然予,在江湖间,人多以‘仙’为名,又其字类世所间者。……巨材髹漆,积久剥落,见‘倒书’跡曰:‘谢均李约收利火’十馀字,去地三二尺。以‘纸墨’拓之,与岳阳字大小一同。积中因曰:‘夫伐木于山者,其火队既众,则各刻其名,以为别耳。凡记木必刻于木本,营建法,本在下,故倒书。’由是知‘仙姑’之妄也。”从王得臣的叙述所说,华容县岳阳楼上被雷震,殿内的柱上留下了倒书刻的“谢仙火”三字,太守滕公宗亮子京就去询问何仙姑,便答雷部中神。后来世人则据此将何仙姑仙化。
这两则古文所记载关于“何仙姑“之事,基本上所说的都大同小异。首先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两则记载皆对何仙姑是“神仙”的说法持怀疑的态度。欧阳修借他人之口,说仙姑死时与常人一样;王得臣则认为倒书字刻于此,只是一个巧合,应该是木匠工人所为。从文字间的记述是可知,在那个时代,确实有何仙姑此人,并且已在当时被看作是“仙”。
二、“王达”事:此事于宋代魏泰《东轩笔录》卷十四所记录,永州有“何氏女”,幼遇异人,与桃食之,遂不饥无漏,自是能逆知人“祸福”,乡人“神”之,为构楼以居,世谓之“何仙姑”。“士大夫之好奇者,多谒之,以问休咎。王达为湖北运使,巡至永州召于舟中,留数日。是时,魏绾知潭州,与达不协,因奏达,在永州取无夫妇人阿何,于舟中,止宿……”在这一则记录中,何仙姑年幼时遇仙人给予仙桃,并吃了之后,再也感觉不到饥饿同时也能预知人的祸福,被乡人称为“神仙”。
三、“夏钧”事:此事也见于北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的记述,江少虞《事实类苑》卷四十五曾引用。《东轩笔录》卷十所著述如下:“潭州士人夏钧罢言职,过永州。谒‘何仙姑’而问曰:‘世人多言吕先生,今安在?’何笑曰:‘今日在潭州兴化寺,设斋。’钧专记之。到潭日,首于兴化寺,取斋历视之,其日,果有华州回客设供。顷年,滕宗亮谪守巴陵郡,有华州道士上谒:‘风骨耸秀,神脸清迈,滕知其异人……’”这里所谓的“吕先生”,即吕洞宾。由此可见,何仙姑与吕洞宾关系密切,但是不能明确二者是师傅还是恋人的关系,可以明确一点就是何仙姑和吕洞宾都是与道教有关系的。
四、“狄青”事:此事见于南宋曾达臣的《独醒杂志》卷四的记录中,内容如下:“何仙姑,永州民女子也。因放牧野中,遇异人,啖以枣,因遂绝粒,而能前知人事,独居一阁,往来士大夫率致敬焉。狄武襄征南侬,出永州,以兵事问之。对曰:‘公必不见贼,贼败,且走。’初未之信,武襄至邕境之归仁铺,先锋与贼战,贼大败。智高遁走入大理国。其言有证类,如此。阁中有遗像,尝往观之。”这里所说的何仙姑与《王达事》中所描述的何仙姑都是遇仙人给予仙物以食之,只是仙物不同,但是都能预知祸福,所以狄青出战以问之。可以作为何仙姑仙迹的佐证。
五、“周廉夫”事:此事迹在刘斧的《青琐高议》卷八“何仙姑续补”条,内容阐述如下:“道州知州周廉夫,潜回阙,道由零陵,见仙姑,坐中有客,风骨甚俊,顾望尤踞不揖。廉夫意似怒,其人乃引去。廉夫曰:‘彼何人,而简傲若此?’仙姑曰:‘乃吕仙翁也。’廉夫急遣人追之,已不见矣。仙姑曰:‘仙翁意欲所往,即至其地,不踰一刻,身已不见。’廉夫固问仙姑:‘今往何处?’仙姑乃四望,见仙翁在燕南府,廉夫自恨而己。”此则记述了吕洞宾到何仙姑处所做客,由此可知两人关系密切,但也没有描述二者之间是师傅还是情侣关系,但是从因廉夫态度恶劣,而吕仙离去。后得知是吕仙翁想追去,但已经来不及了,仙姑回答说,吕仙翁意欲所往。便由此可知,仙姑与仙翁两人相识甚深,并且熟知对方的相貌和行踪。
六、“李正臣”事:此则事在刘斧的《青琐高议》卷八“何仙姑续补”条中记述。内容引述如下:“潭州李正臣是也,多为游商,往来于江湖间。妻得疾,腹中有物若巨块,时动于腹中,即痛,不可忍,百术治之,不愈。李正臣乃往见仙姑,仙姑曰:‘子之妻,尝杀孕婢,今腹中,乃其冤也。”正臣求术治之,仙姑曰:“已有冤对,事在有司,不可救也。’其腹中块後浸长大,或极痛苦楚,腹裂而死。正臣视妻腹中,乃一死女子,身体间,尚有四挞痕焉。异哉!”此则内容可见何仙姑具有奇异之处,以常人不一样,所以李正臣才会因为妻腹中有异物,而求之仙姑就其妻子,但仙姑得知事情之缘由,以因果报应回应其妻无法救治。
七、“题永州故人亭”事:此事迹在刘斧的《摭遗》中、吴处厚《青箱杂技》,《宋诗纪事》、《诗话总龟》亦均有征引。依据吴处厚《青箱杂技》,其内容如下:“袁夏过永,见何仙姑曰:‘吾乡,有贵人亭,今有故人亭,何是非也?’仙姑曰:‘此亭名,因选诗,有“洞庭值归客,潇湘逢故人”而得之,彼亭非也。’仙姑作诗,曰:‘全永从来称旧郡,潇湘源上构轩新;门前自古有流水,亭上于今无故人;风细日斜南楚晚,鸟啼花落东湘春;因公问我昔日事,江左亭名不是真。’”从以上所阐述可知何仙姑才华出众,既文采飞扬,又博学多识。
八、“张朝奉得药”事:此事记述于《苏诗诗集》卷三十四。苏轼在《次韵至政张朝奉仍招晚饮》中盛赞张朝奉高寿,运用“女仙贺寿”之典故。且在“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诗句之后自注云:“君曾见,永州‘何仙姑’,得药饵之,人疑其,以此寿也。故有‘丹化米’、‘萼绿华’之句,皆‘女仙’事。”在此诗句中所提到的“药”字是至关重要的,它和道教的内丹有关。以上所述张朝奉的长寿,世人认为是得了何仙姑的药,服用之后才有的长寿。
九、“主簿折禄”事:此事记述于宋代李昌龄《乐善录》卷一。内容如下所说:“何仙姑,在世时。一主簿,忽得天书,字不可识。以问仙姑,曰:‘天书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以此知上天之难欺也。”这则记述所说仙姑得一天书,世人一字不知,但仙姑一识便知,得知主薄贪污,所以折寿五年,由此也说了“因果报应”之说。强调了何仙姑的异于常人的能力,非凡间人物,乃天上之神仙也。
就上面所述的九种宋代杂文记录而言,可以得知何仙姑有以下六点共同之处:(一)何仙姑所遇之事,得以成仙之过程;(二)能透析前世,预知未来祸福,反映了因果报应之说;(三)与吕洞宾有着深厚密切的关系;(四)何仙姑的处所应该是存在的,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五)何仙姑可能是懂得医术,并懂得炼丹之法;(六)何仙姑似乎和士大夫关系密切,交往也比较频繁,可以得知仙姑大概是北宋中期的人物。
综上所述,何仙姑与士大夫之间是有着密切的接触和谈话,永州何仙姑应该在当时是确有此真实人物的存在,她拥有常人没有的异能,能预知祸福,同时也与吕仙翁(即吕洞宾)关系极好,经常联系,过从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