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谁说长孙无忌能力不行?输给李治并非因为智慧不够,而是另有原因

谁说长孙无忌能力不行?输给李治并非因为智慧不够,而是另有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笔墨写今古 访问量:4377 更新时间:2024/1/24 8:40:29

对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和长孙无忌这段历史有过了解的人,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在权力之争这件事上,因为长孙无忌自身的能力缺陷,最终输给了自己的亲外甥李治和武则天。

但是,真正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试着回想一下,长孙无忌是何许人也?自幼失去父母双亲,一边应付生活的苦难,一边照顾自己的妹妹,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他磨练出了生存的智慧;后来被舅父高士廉抚养后,因为条件的允许,他开始勤学苦读,然后成为了胸怀韬略的智谋之士,同时他也感激自己的舅舅,在他心中,舅父为尊。

后来妹妹长孙无蓉嫁给了秦王李世民,而后他以少年郎的年纪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参谋军机、运筹帷幄、平定四方,战场的经历,使他成为了谋兵圣手。

海晏河清、战场归来之时,李世民受封天策府大将,那一刻,作为李世民的大舅子,帐下的首席谋士,他也成为了集万千荣光于一身的男人,健硕的身躯、英俊的脸庞、无上的功勋,被万千少女思之如泉涌。

因为李渊对李世民的猜忌和打压,而作为李世民直系心腹的长孙无忌自然也在劫难逃,那一刻,他从被万人追捧的天堂跌到了人人敬而远之的地狱,他在失势之时学会了隐忍。

通过他和房玄龄的缜密谋划,侯君集和尉迟恭的骁勇冲锋,发动了名震后世的玄武门之战,从而一役定乾坤,帮助李世民问鼎九五,成为大唐帝国的主宰者,之后以惊世之功和皇帝的大舅子、皇后的亲哥哥的身份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那一刻,他学会了谋国。

以后的几十年里辅佐李世民亲手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唐盛世,试想在逆境里懂得隐忍,在顺境里懂得制敌,曾经无数英雄豪杰败在了他的手下,曾经无数人对他的功劳只能仰望,这样一个人会因为能力问题败给自己的外甥,败给一介后生,败给一介女流吗?

当然不会,事实上真正让长孙无忌输给李治的是他对李治那份独一无二的溺爱,因为这份爱让李治变得无所畏惧,无所忌惮,赢了有酒喝,输了不会有任何的损失,既然这样,那还等什么?斗呗、争呗、互相伤害呗!

李世民去世的时候把所有权利都托付于长孙无忌一人之手,口含天宪,代天子摄政,虽无天子之名却有天子之实,背后有关陇集团的全力支撑,再加上他的智慧,天下已尽入囊中,任何野心家稍有异动都难逃其法眼。

虽然权势滔天,但长孙无忌和王莽、杨坚等外戚不同,他从来就没有想过取代李治而自立,为了能够让李治将来的皇帝之位坐得更加稳固,立河东柳氏、太原王氏出身的女子为皇后,就是历史上的王皇后,目的就是自己作古之后能够有一帮人全心全意的帮扶李治。

甚至为了巩固李治的地位,把一些潜在的威胁全部铲除,诸如李恪、李道宗、薛万彻、房遗爱等人,因为长孙无忌对于这些人的能力、威望、影响力太清楚了,将来以李治的威望,根本无法招架他们。

但是长孙无忌对李治的这种爱,李治似乎根本不领情,认为长孙无忌是在欺凌君王,搞党争、排除异己,把无忌的这种行为牢牢记在心中,而这也是李治掌权之后铲除无忌的理由和罪名。

李治从成为皇帝的那一天就一直在和长孙无忌做斗争,但是因为长孙无忌对李治的疼爱和纵容,一直对李治的这种行为不放在心上,总认为有一天外甥会理解他这个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

但是无忌还是太低估这个外甥了,原本以为这个外甥是头绵羊,却没想到竟然是头恶狼,泯灭亲情的恶狼。永徽六年,在李治的暗中操控布局之下,渐渐完成了对长孙一党的包抄,就在最后关头长孙无忌如果能够狠下心,李治依然不是无忌的对手,但是,面对外甥的决心,他还是放弃了——既然你那么想要权利,那就给你吧!

结合霍光废昌邑、伊尹太甲董卓刘辩曹操刘协的做法,如果长孙无忌不是因为对这个外甥的疼爱,或许李治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能够从无忌手中夺回权利,与其说是夺,不如说是因为疼爱,无忌主动放手。

无忌对李治的爱就如同现在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一心一意却招来孩子的叛逆、厌烦,但是皇家毕竟不是普通人家,普通人家的孩子会随着时光的成长,慢慢懂得父母的心。可是皇家呢,皇家亲情的背后伴随的还有泯灭人性的权势之争。

长孙无忌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外甥,我更愿意相信是自身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决定,一个在舅舅保护下长大的孩子,自然也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做个好舅舅,像舅舅疼爱自己一样去疼爱将来的外甥。

对于唐高宗李治来说,长孙无忌可能不是一名好臣子,但是作为旁观者,长孙无忌绝对是一名好舅舅,否则以李治和武则天的那点儿手段,长孙无忌对付他们不过弹指之间的事情,毕竟人家一辈子风雨兼程,什么事情没见过,他们玩儿的,不过是人家无忌玩儿剩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不是摆在那儿好看的。

标签: 长孙无忌

更多文章

  • 凌烟榜首,三朝元老-长孙无忌

    历史人物编辑:妍妍旅行记标签:长孙无忌

    李世民仿照杨广为功臣画像而建立了凌烟阁,以表彰贞观年间这些文臣武将的赫赫功劳,也有抚慰功臣,安定民心的作用,二十四位功臣中先后顺序也是深思熟虑之后才确定的,也不仅仅是按照功劳大小,也会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给太子的辅政大臣,已经封无可封的大臣,而凌烟阁第一位,必须是功劳足够大,身份足够显赫,而且

  • 武则天整垮长孙无忌并逼他自杀,李治为何不救长孙无忌

    历史人物编辑:水一白聊历史标签:长孙无忌

    真正杀死李治亲舅舅的不是武则天,而就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李治。武则天不过是执行者和白手套而已。隋唐的建国基础是关陇集团。而关陇集团脱胎于宇文泰的八柱国。八柱国里出来了三个王朝的皇帝。就包括隋唐。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很大程度上是隋炀帝打压关陇集团太狠太急太重。引发关陇集团集体造反抗。重新推举关陇集团之一

  • 李治痛恨舅舅长孙无忌,清洗其家族,只放过几个嫁入长孙家的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小闵学历史标签:长孙无忌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迫自缢,驸马长孙诠也被流放,新城公主入宫求情,不料李治正在忙着给她物色新丈夫。据说,新夫韦正矩出身名门,20岁刚出头,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还是个美男子。新城公主这才知道丈夫长孙诠早已遇害,且背后的主使者就是哥哥李治和嫂子武媚娘,心中又悔又恨。当年,李治被长孙无忌当作傀儡皇帝,新

  • 玄武门之变前夕,为什么李世民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杜如晦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个是因为第一次去请房杜来谋划大事,两人推辞了,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李世民想搞政变就是造反,没有后路可退,没有房杜的帮助,事情不一定能成,所以必须把两人请来,拿剑去请一是需要他们的谋划,二是不能让事情败露。“房谋杜断”是很出名的,房玄龄和杜

  • 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为何会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杜如晦

    因为李世民动了杀心。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而夺取了李唐王朝的最高权利。 在当时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中,就包括以“房谋杜断”而闻名于世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夕,李世民曾经派遣尉迟恭拿着他的佩剑,前去寻找房玄

  •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要杀掉房玄龄和杜如晦,是迫不得已吗?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杜如晦

    公元617年,比李世民大20岁的房玄龄,不远千里来投奔秦王,后来房玄龄担任李世民的秘书,把杜如晦推荐给李世民,李世民如获至宝。于是房杜二人联手辅佐秦王,堪称李世民的萧何和张良。房玄龄的优点在于办法很多,李世民遇到问题,房玄龄可以给他分析出许多办法,但是具体选哪一个,李世民不能决断。然后问杜如晦,杜如

  • 玄武门之变前,房玄龄和杜如晦帮李世民收买的,四位逆转大势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字句的青苔标签:杜如晦

    当年为了让李世民帮助自己打天下,李渊曾将麾下精兵悍将,智囊谋臣都调拨给了李世民。可让李渊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精兵悍将、智囊谋臣却和李世民建立起深厚的战场友谊。因此天下初定后{突厥还不时作乱},想要压制李世民的李渊。便降旨让房、杜二人搬离秦王府,回归朝堂。房玄龄和杜如晦虽然明面上不再和李世民来往,但私下

  •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派尉迟恭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不来就斩首

    历史人物编辑:清风自来论古今标签:杜如晦

    尉迟恭带剑夜请房、杜尉迟恭,李世民身边的武将,武功高,还忠诚,是我国传统的门神之一,过年的时候农村贴的门神,就有一位是这位仁兄。让尉迟恭当了门神,也是有原因的,当时的李建成和李世民争位,李建成曾经派人拿了许多的金银财宝给尉迟恭,说服尉迟恭跟着他干,未来吃香喝辣,许诺了无数的好处,结果尉迟恭不为所动,

  • 此人有识人之能,曾推断唐朝房玄龄和杜如晦的人生,后来句句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杜如晦

    此人有识人之能,曾推断唐朝房玄龄和杜如晦的人生,后来句句应验隋朝和唐朝出现了很多的能人,其中有我们家喻户晓的猛将,名将,谋士,还有著名的皇帝,其实除了这些人,在那段时期还有很多的奇人,其中就有一个人,他擅长于识别人才,也就相当于“伯乐”。毕竟伯乐是能够识别千里马的,而这个人比伯乐还要厉害,他居然能够

  •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却吩咐尉迟恭:带他们的首级回来

    历史人物编辑:今夜不设防标签:杜如晦

    唐太宗能开创令后人怀念的贞观之治,离不开手下一大群杰出的能臣们。他们或宣威沙漠,让四夷宾服;或治国安邦,让百姓安定。当然,这一切还是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的。那个本该云淡风轻的清晨,见证了天家的血腥和残忍。所幸,唐太宗以优秀的政治才华让惨剧有了美好的结尾。然而,在玄武门之变时,唐太宗却差点杀死了自己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