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关键在于才学和机遇,这二者缺一不可。历史上怀才不遇,空有一腔抱负的人不在少数。唐朝更是如此,这才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无奈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不服。人活着不就图个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发挥价值,实现自身的抱负吗?唐朝很多文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但僧人中却有人做到了,这辩机和尚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讲讲他的故事。
辩机和尚是何许人也,怎么能摊上这么好的事呢?大家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辩机生于武德二年,据史料记载,是婺州人,就是现在的浙江金华一代。辩机和尚十五岁就剃度出家,背井离乡来到长安城的大总持寺,拜著名的道岳法师为师,潜心修习佛法。后来道岳法师被调去普光寺做寺主,辩机就离开了大总持寺,改住长安城西北的会昌寺,这次住下,转眼就是十余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钻研佛学理论和梵文,练就了一身的技能,就是一个妥妥的学霸。
贞观十九年,一直低调修为的辩机迎来了一场人生的重大转机。这一年,正直玄奘法师西行归来,千里迢迢从印度带来了数量可观的佛经典籍。唐太宗听到消息之后,立刻亲自接见玄奘,并先后在长安设立了译经院,于弘福寺组织译场,要招纳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翻译这些珍贵的佛经。
有才华的人总不会被埋没,辩机和尚的努力和能力全部被身边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此时正好有了用武之地,便赶紧推举辩机,辩机不负众望,被选入译场,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翻译。全国招揽来的学员人数众多,虽然大家都是干一样的工作,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把大家都拉到一块不用多久就能分出高下。其中文采出众的佼佼者就脱颖而出,并被选为缀文大德。
辩机和尚在译场混的是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充分发挥了自己积累的才学。人再多也掩盖不住学霸的光芒和气质,辩机成为了最年轻的一位缀文大德。在译场的几年中,他翻译的作品数量多而且质量又高,还天生得了一副好皮囊,英俊帅气,就是一个又有颜值又有才华的成功人士。
辩机慢慢变得小有名气了,名气越大,责任也就越大。除了翻译经书,唐太宗还下达了一项重任,就是编撰后来的《大唐西域记》,记录玄奘法师西行的所见所闻。皇帝交代的任务当然不能怠慢,特别挑选出部分优秀的人才投入这项伟大的工作。辩机和尚因此参与了《大唐西域记》全书的撰写和编排工作。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此时的辩机,可谓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但是这顶点也意味着终点。有一句话叫做站得越高,摔得越惨。辩机和尚坐拥功名没有多久,就遭受了人生的滑铁卢。这样一位才貌双全,劳苦功高的佛教之人,在史书中却落得一个腰斩的下场,让人唏嘘不已,不得其解。这些事情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看到这里,肯定有人疑惑了,好端端的一个和尚,潜心修佛法译著书,怎么会和公主扯上关系呢?
可从古至今,这世上的事情还真是千奇百怪,乍看起来匪夷所思,却暗中相互牵连,早早的埋下了引子,只等着别有用心的人轻轻一点,就能翻云覆雨,一定成败。
且说这高阳公主在史书中的记载也是前后不一,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到时涉及很多,但真真假假就很难分辨了。现在比较能确定的就是她作为唐太宗的女儿,深得太宗的喜爱。高阳公主的丈夫叫做房遗爱,是梁国公房玄龄的二儿子。要说这房玄龄也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更有房谋杜断之称。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房玄龄就在其军中主持军政大事,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助其登上皇位。立国之后也是每天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操碎了心。房玄龄深得太宗的喜爱和重用,就把女儿嫁给最为器重部下的儿子,也看得出唐太宗确实对这个女儿宠爱有加。
就这么一个宠都来不及的宝贝女儿在历史上却落下另一个被赐死的结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而她的死在几年前就埋下了祸根。这其中就和辩机和尚有关,辩机和尚也是因为这个事情被处以死刑。关于这段历史,在《新唐书》记载,房玄龄死后,按照规定,由房遗爱的兄长继承爵位,但是高阳公主要挟想让自己的驸马继承这个爵位,这个要求遭到了唐太宗的回绝。因此高阳公主很是不满。
过了不久,长安城里抓到一个偷金玉宝枕的小偷,这金玉宝枕乃是当年太宗皇帝赐给女儿高阳公主的,全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件。可一审这小偷却说是从辩机和尚处偷来的。一个和尚,竟私藏公主之物,太宗听闻此事龙颜大怒,辩机和尚就这样被处死了。
关于高阳公主,在《资治通鉴》中,又有了新的补充,所示辩机和尚因宝枕一事被处以腰斩。高阳公主因此事便有了与辩机和尚有染的罪名,在太宗面前已经失宠。待到高宗继位,丈夫房遗爱又被查出了参与当时的荆王李元景谋反一案,高阳公主更是被冠上了擅行巫蛊之术,窥伺天象之罪,夫妻二人皆被赐死,房玄龄家族也是惨遭清洗。
其实到这里,我们也发现这所谓的有染之事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先说单凭小偷的一面之词,便处死一个劳苦功高的佛教高僧,就非常说不过去。而整个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既经不起推敲,也没有详细的记录。再说这高阳公主之死,更是牵连到了历史上疑云重重的皇室谋反案,这其中的谜团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辩机和尚被牵扯其中之事也只有《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有记载,这两本书中所记录的内容,经史学家研究已经发现了有许多不实的地方。同时宋朝人所作的《太平御览》中,就并没有提及高阳和辩机之事。而成书更早的《旧唐书》中,也未有此事的记录。有专门研究辩机的学者认为,辩机在佛学中有很大建树,一直受到佛学家的尊敬,但由于其死因扑朔迷离,便给这有心之人制造了机会。
其实,辩机和尚是否与高阳公主有染,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了。我们也是不得而知,但辩机和尚翻译著书的功劳却是真实存在。在历史的沉浮中,我们个人也终究只是沧海一粟,唯有真才实学,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才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自身的价值,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