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一生唯一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是现实的理智选择吗

李世民一生唯一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是现实的理智选择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658 更新时间:2023/12/14 8:28:19

今夏《长安十二时辰》热播,盛世大唐又一次形成热潮。如今,人们一提起唐朝,便会想起万国来朝的盛唐气象,然而大唐也不是从开始就是如此强大,在唐朝建立初期,实力较弱,突厥实力强大,所以也曾与之交好。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年,就发生了渭水之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让唐太宗李世民深以为耻的渭水之盟吧。

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割据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突厥实力趁机强大起来,《新唐书》中记载道:“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崛起虎视,悉臣遵之。(突厥)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在群雄并立的北方,为了争夺天下,各个割据势力不得不与之建立盟约关系。当然李渊也不例外,“高祖起太原,遣府司马刘文静往聘,与连和,始毕使特勒康稍利献马二千、兵五百来会”。但是随着国内割据势力的逐渐平定,唐朝政权逐渐稳定后,对待东突厥的政策也逐渐开始改变。唐在对待东突厥的礼仪规格有所降低,这正是唐朝对待东突厥政策改变的表现。同时唐朝消灭众多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削弱了突厥的势力。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然后进宫禀其罪,威逼高祖李渊退位,八月九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突厥颉利可汗发兵寇边,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一直到距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北岸,而长安城中只有寥寥数万兵力,形势危急,京师戒严。李世民令尉迟敬德前往前线,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但是尉迟敬德并不能阻止突厥大军前进的步伐,颉利可汗率领二十万大军陈兵渭水北岸!

迫不得已之下,唐太宗李世民使用疑兵之计,亲自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大臣前往渭水,隔渭水与颉利可汗谈话,责备颉利可汗背负盟约。“俄而众军继至,颉利见军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

而且唐太宗李世民又对颉利可汗许以大量金帛财物,“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双方即在渭水之上的便桥上杀白马以盟誓。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人生一大耻辱的“渭水之盟”,也称为“便桥之盟”。

在渭水之盟以后的数年之间,唐太宗就打造了大唐的无敌雄狮,将东突厥生生撕碎,活捉颉利可汗,李世民用大唐的强盛根基来为自己洗刷了耻辱,从此之后,大唐仿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东灭高丽,西平西域,北出大漠。

但在渭水之盟的当时,大唐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唐朝送给突厥大量金帛财物,双方在二十八日约和,而在三十日正式订立盟约,期间两天的时间双方应是在讨论合约的具体内容,唐朝也是在筹措财物;除了金帛财物之外,在此以后,“贞观初……时颉利可汗自势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其中“敕”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形式,所以在唐建立以后所要争取的与突厥的平等地位失败了,可以猜测在盟约中存在唐朝恢复称臣于突厥的内容。这其实就是突厥对大唐的不平等条约,所以说这次盟约对于唐太宗来说,是一生之耻。

纵观太宗一生从不是面对敌人委曲求全的人,何曾在自身实力可与敌人相当时退缩。武德三年虎牢关一役,太宗率领三千五百人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太宗之勇武。

而在渭河时,太宗选择委曲求全,实际上是大唐当时实力上的弱小的原因,客观实力不如人,加之李世民刚刚即位,其登上皇位的进程中杀兄逼父实在恶劣,皇位不稳,尚未整合朝中力量,所以要以维稳为主。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在李世民立约罢战之前,尉迟敬德已经有小胜一场,但是李世民依然选择以较为屈辱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结合李世民的个人性格可知唐朝在当时与突厥的实力对比是处于下风的,而且实力差距较大。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借太宗之口说的实在是精辟:“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这充分说明了李世民的雄韬大略,而且在渭水之盟后的数年之内,太宗就灭了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一雪前耻。值得一提的是,在颉利可汗被俘,送至长安后,在太上皇(唐高祖李渊)的生日宴会上,命颉利可汗跳胡旋舞,这也算是唐太宗报复性的恶趣味吧。

渭水之盟被唐太宗引为一生耻辱,所以他知耻而后勇,发展生产,磨砺兵甲,使得突厥败灭,臣服于大唐脚下。所谓,有耻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有耻为耻。如若以有耻为耻,必然不敢正视自己,又如何洗刷耻辱?知耻而后勇才是对待耻的正确方式,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个人的发展,不要被一丝耻辱扭曲了心态,如此这般才能够有机会去洗刷自己的耻。

标签: 李世民唐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曹彰是怎么得到曹操的喜欢和认可的?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彰,三国,风云人物

    曹彰从小就善于射箭、驾车,臂力过人,徒手能与猛兽格斗,不怕危险困难。曹彰年少时,仅跟随父亲曹操上了几次战场,就确定志向了,想成为沙场宿将,笑傲草原,为国出力。一幵始,曹操是不赞同曹彰想法的,曾经批评他说:“你不向往读书 学习圣贤之道,却好骑马击剑,这都是只能对付一个人的,哪值得珍贲!” 曹操常常督促

  • 南宋资政殿大学士刘珙简介:曾修葺毁于战火的岳麓书院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风云人物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曹植真的暗恋着甄宓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甄宓,汉朝,风云人物

    曹植对甄宓何止是暗恋,这简直就是明恋,基本上曹植的《洛神赋》讲的是其大嫂甄宓是不争的事实了。为什么讲是不争,这里首先就要讲下曹植是否真的爱慕其大嫂甄宓。“江东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甄宓是当时河北的绝色美女,并且甄宓本人知书达理德才俱全,要不然怎么会让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同时欣赏。不过话说曹植口味也怪

  •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是什么?长孙无忌修定《唐律疏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风云人物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是什么?《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是唐高宗令人修撰法律典籍,也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

  • 晚清湘军名将塔齐布,出身八旗最后只活了39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塔齐布,清朝,风云人物

    曾国藩所创建的湘军,最初自于湖南湘乡一带的儒生和农民。后来,湘军逐年扩大,来源更加广泛,但是其将领几乎全是湖南人。特别是一些重要将领,曾国藩与他们不但是同乡,还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有了乡情为纽带,湘军显得极为团结,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不是湖南人,很难融入这支队伍。不过,在这支湘军队伍里,还是有

  • 历史上的甄嬛是个怎样的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风云人物

    历史上的甄嬛是个怎样的女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电视剧《甄嬛传》着实火了一把,孙俪扮演的甄嬛这个角色也深入人心,作为一部“宫斗”剧,甄嬛就如同“心机婊”的代表词,成为了以假乱真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的甄嬛究竟是什么样子,雍正皇帝的后宫真的这么乱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清代对于后宫管

  • 时文彬与宋江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没有上梁山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时文彬,宋朝,风云人物

    时文彬登场亮相时,书中有一段关于他的介绍:“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争田夺地,辨曲直而后施行;闲殴相争,分轻重方才决断。闲暇时抚琴会客,忙迫里飞笔判词。名为县之宰官,实乃民之父母。”这样的正面描述,在《水浒传》的所有朝廷官吏当中绝无仅有,这也足以体现出这位官吏的能力和品德

  • 夷陵之战后,蜀汉能迅速恢复实力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征,史称夷陵之战。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在刘备建立蜀汉时,东吴已经偷袭了荆州,并斩

  • 揭秘:刘备的甘、糜两位夫人有多倾国倾城?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甘夫人,三国,野史秘闻

    甘夫人是当时有名的美女,肤白貌美大长腿,被刘备纳为妾室。话说这个甘夫人肤如凝脂,皮肤晶莹剔透,跟有人送给刘备的白玉美人都有得一拼,连众人隔远看,都不太分得清楚哪个是白玉美人,哪个是甘夫人。当然这也只是道听途说外加合理夸张,真实性有待考证却永远也无法考证。他俩在成亲不久,就生下来了一个男孩,也就是后来

  • 拓跋焘:前半生战功赫赫,后半生暴虐成性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拓跋焘,南北朝,风云人物

    说起拓跋氏或许大家都有所耳闻,这个姓氏源自于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统一过中国北方,这个统一的政权被称为北魏。魏国成立之初北方已经有十余个小国政权,他们相互倾轧使得北方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后来北魏出了一位骁勇的皇帝,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先后消灭了好几个对北魏有威胁的国家。在对外战争中,太武帝有着太多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