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西游》第001期(文/焦目)
《西游记》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用多说,从清朝到现在,许多人对这本书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有人辨析其中的人物之流变、故事之演绎;有人解说其中鲜为人知的谜题,也有人在不断为大家科普影视剧与原著之差异;还有人去分析里面的释家、道家等文化等等。
说西游就不能不说孙悟空,而说孙悟空又常常会说到他的兵器如意金箍棒。
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是孙悟空的好帮手,因其能大能小,如人心意,又因为两头箍着金,所以被称为“如意金箍棒”。金箍棒的威力自不必说,孙悟空离了它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都知道,金箍棒本是用来测量水深浅的定子,能长能短,这种功能是自带还是人为赋予的呢?
先来看看孙悟空是怎么介绍金箍棒的。
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西游记》
如意金箍棒的原材料是“九转镔铁”。所谓“镔铁”,就是一种优质的钢,硬度大,制作出来的兵器很锋利,而“九转镔铁”就是说多次锻打的“镔铁”,那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镔铁再牛,也不可能如人心意,金箍棒之所以能如人心意,是因为太上老君赋予它的功能。原著也说“禹王求得号神珍”,即大禹求来之后才叫它“神珍”,说明的确是经过太上老君才有了“如意”的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太上老君只要赋予,金箍棒就能意变大变小伸长缩短,那太上老君干嘛还要反复锻打呢?毕竟金箍棒不是作为兵器用,也不需要开刃啊!
答案是消毒,对,你没看错,金箍棒的原材料有毒,这得从金箍棒的原型说起。
然而金箍棒的原型是什么?说法有很多。
有人说是“荆觚棒”;有人说是“金刚棒”;著名西游学者李天飞李道长,从针线和金箍角度认为,金箍棒原型是古代船员测量水的深浅所用的碇子(椗子),也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金箍棒的原型是“生金棍”。
早在宋代时,《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白衣秀士猴行者是没有兵器的,他降妖伏魔是借助唐僧的“九环锡杖”;但到了元代《西游记杂剧》中,孙行者开始拥有兵器生金棍。生金棍能大能小,小到可以藏在耳朵里。
若不从呵,我耳朵里取出生金棍来,打的你稀烂。——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十一出
何谓生金?
毒金即生金,出交广山石内,赤而有大毒,杀人,炼十余次,毒乃已。——李时珍《本草纲目》
当然了,生金很早就有,原是道人炼丹用的矿石,唐代王建在《寻李山人不遇》就说过“生金有气寻还远,仙药成窠见即移。”但是,生金上面有毒,能杀人,所以需要锻打十几次消掉。
生金棍和金箍棒,同样能大能小,同样可以藏在耳朵中,同样叫棒(棍),同样需要锻打,很明显,金箍棒原型是生金棍。
如果金箍棒不锻打,这种毒就会渗入海水中害死生物,甚至害死大禹,显然不可行。所以,尽管作为定子不需要锻打,但因毒性杀伤力太大,太上老君才亲自对它千锤百炼,目的就是强行消毒,顺便再裹上金片,刻上纹饰和文字,美化一下。
或许你会说,金箍棒原材料明明是镔铁,压根不是生金啊!
这很有可能是因为,镔铁在明朝的名气大,说金箍棒的原材料是镔铁能添加神话色彩,以便于凸显其威力,吴承恩只是改了原料,没有删除“锻打”。
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欢迎大家指正哈。
本期参考资料:
吴承恩《西游记》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
作者不详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孙皓、段情《如意金箍棒的原型及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