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又叫黄梅调、采茶戏等。它起源于湖北黄梅,由安徽安庆壮大,与京剧、豫剧、评剧、越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仙配》,就是黄梅戏。而严凤英是“七仙女”的塑造者,也是我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然而,她的结局却十分悲惨。
1930年,严凤英出生在安徽桐城罗岭镇黄梅村。父母在她小时候分开了,只好跟着祖父一起生活,学唱了不少当地流传的民歌。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回到家乡,闲来无事时,就会教她唱京剧,让她与戏剧有了接触。一个曾参加戏班的族人严云高回乡时,把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也带了回来。他一边开店铺谋生,一边收徒教授黄梅戏,10岁的严凤英因此与黄梅戏结下了缘分。
由于在传统观念中,对唱戏的人存在着偏见,认为戏子身份低贱。如果不是家里特别穷,就不会把女儿送去学唱戏。所以,族人不同意严凤英学唱戏。她只能偷偷拜严云高为师,悄悄跟着师傅学黄梅戏。15岁时,她第一次登台演出,在剧目《二龙山》中扮演一个不重要的角色。但她因此犯了族规,族人认为她丢了家族的脸,便将她捆起来沉河,差点儿被淹死。即便如此,严凤英也没有放弃这条路,继续参加黄梅戏班的演出活动。不久,她离开家乡,一路唱到了当时安徽的省会安庆。
1947年10月,严凤英凭借轻盈的舞姿和灵雀般的歌喉征服了秋浦两岸的老百姓,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演出越来越多,她积累了不少经验,加上有天赋,又肯虚心向前辈学习,表演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动荡不安,她流落各地,解放前来到南京学唱昆曲谋生。
1951年,严凤英重新回到安庆的舞台。在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她接触了新文艺思想,除了表演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宣传土改、抗美援朝、婚姻法等。旧社会把她当成草,新中国把她当成宝,因此她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激之情,激发了创作热情。随着电影的播映,黄梅戏从地方走向了全国,严凤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天仙配》中塑造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形象,成了她的代表作。
在特殊时期,严凤英被指控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建、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蛇蝎美人”,还说她是敌人的特务。1968年,她不看凌辱,服用安眠药自杀,年仅38岁,一代黄梅戏宗师就此陨落。直到1978年,她才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