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隋朝刚刚倒塌的废墟中建立,可以说是猛将如云,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担当帅者更是少之又少,不仅要军事能力卓著,善于抓住时机,还要知人善任,调拨手下诸多将领,充分发挥指挥的能力,协调各部,方能建功立业,而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人出身平民或者说早年父辈都已经凋零,是在多年战争中不断磨练自己,积累经验,真正要说指挥数万人军团作战,基本是两眼一抹黑,然后唐军在和萧梁,突厥,等的战争中又是进退有据,甚至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而这位“大唐军神”不仅自己功名赫赫,还善于提携后辈,在唐朝贞观中后期乃至高宗李治年间战功显赫的苏定方,侯君集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可见一斑。可惜这位大唐军神的政治觉悟太低了,站位屡屡错误,最终只能是国有危难而挺身,太平时节高挂而已。有趣的是他和那位道家神话中的托塔天王同名,一样都是保太平的顶梁柱。
李靖,字药师,出身官宦世家,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可以说是为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毕竟隋朝的猛将实战经验还是极其丰富的,秦琼就是跟随了张须陀几年,才名声渐显。何况隋朝第一战将韩擒虎,更何况还是自己的亲外甥,李靖自然是深得真传。受家庭影响,韩擒虎从小就喜欢文韬武略,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从小和舅舅谈论行军布阵从来都是侃侃而谈,舅父也认为李靖可以和自己讨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历史上另一对赫赫有名的舅舅和外甥,卫青和霍去病。可惜的是,李靖没有得到隋朝皇帝的重用,在底层默默无闻地工作了许多年,虽然杨素等很多朝中大臣对他非常欣赏。按照朝中规矩,应该过几年,得到杨素等人推荐,成为一方将领,保家卫国,征战一生,封妻荫子就算是不错了。可惜历史没给他那个机会,李靖在太原留守李渊麾下效力的时候,各地反抗隋朝的声音此起彼伏,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也在暗暗的招兵买马,李靖察觉到了这一动机。按理说他在李渊麾下也算是李渊的部曲了。应该跟随李渊,揭竿而起,混个开国功臣岂不美哉。他没有,装扮成囚徒想要逃到江都和杨广告发李渊谋反,他就不想想,如果杨广还有这个能力平叛,会被堵在江都没有办法吗?然后,半路逃窜的李靖被堵在长安,还没等他跑,李渊就把长安攻克了。李靖被当成俘虏抓了,直接就要处斩。李靖不甘心啊。想着自己满腹经纶,还没有发挥用处就要死了吗?于是出言刺激李渊,李渊一听,认识这个人,欣赏他是个人才,就把他放放了。后来就跟随了秦王李世民。
于是,这位大唐军神的军旅生涯,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由于历史原因,李靖也没敢说自己是韩擒虎外甥,就是以一个卫士的身份跟着李世民征战,在击败王世充的战役中崭露头角,随后的李唐开始面临多方围剿,王世充,窦建德,还有南梁三方势力,尤其是南梁,沿江北上,威逼巴蜀。为了消灭南梁萧氏政权,也是为了考验李靖,在李渊的直接指派下,李靖带着几名骑兵赴任,当时在这里作为统帅的是庐江王,宗亲李瑷。由于地形原因,迟迟难以推进,在李靖出谋划策下,李瑷顺利进军,但是久攻不下,再加上李靖身份暴露,李渊秘密下令处死李靖,幸亏他的上司赏识他,为他进言,因此逃过一劫。随后在蜀地驻扎,这里的蛮夷部落众多,叛乱是常有的事儿,驻扎在这里的唐朝宗室第一名将,李孝恭,但是受地形影响,加上水土问题,李孝恭也是出战失利。于是李靖的第一次表演开始了。第一次独立领军,虽然只有八百人,但是李靖明白这是自己的机会。于是夜袭敌军营寨,随后分兵伏击,大破蛮兵,斩杀其首领。一战八百破五千而扬名,获得了李渊的信任。李渊亲手书下“既往不咎”四个字。
随后李靖上书灭敌十策,得到李渊信任,派出李孝恭为帅,李靖辅助(实质上军队由李靖指挥)发兵灭萧。这时候的李孝恭是跟随李靖学习兵法,带兵的时期,李靖也没有藏私。同时李靖劝说李孝恭把当地部落的首领子弟召集到夔州,授予官职,安定人心,同时积极训练军队备战,决心南下。同年九月,李渊认为时机成熟,兵分四路南下灭萧。李靖兵贵神速,奇兵突袭,在萧梁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攻破荆门,短短一个月就开拔到了夷陵城下。随后没有贸然和在此地驻扎的敌军作战,以逸待劳,分兵突进,大破敌军。李靖又率领五千骑兵突袭南梁都城,意在一战功成。随后在江陵城外击破敌军水军,使用疑兵之计,将敌军船只沉没,顺流而下,让敌军援兵误以为江陵城破。于是萧梁的军队内外不能相知,外部军马认为都城已破而投降,内部看不到援兵无奈之下也投降。于是李靖以少量兵力而灭掉萧梁。随后力排众议,安定民心,高瞻远瞩,因此江汉一带纷纷归附。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要知道说起来战争情况错综复杂,但是算上李靖出兵加上行军,作战时间,也才不到两个月,因此李渊大喜,李靖获封永康县公,步入唐朝公卿行列。随后李渊命李靖在荆州,岭南一带安抚,顺带招降了在当地割据一方,得到民心拥护的岭南王冯盎。
当时的天下还在战乱,割据势力还有很多,像李靖这种帅才自然要重用。当时的杜伏威部将叛反,又是李靖和李孝恭这一对组合出军平叛,似乎李渊要重用李孝恭,让李靖好好带他。李孝恭也不和之前一样一意孤行,开始听取李靖的意见,李靖带兵非常的灵活,不断打击敌人薄弱点,让敌军疲于奔命,最后一击发力而击溃敌军。也因此李靖得到李渊新设立的东南道行台兵部尚书一职位。这个时候,李渊基本已经把南方平定,可是突厥又不甘心,想要获取更大的利益,又扶持了刘武周等军阀,同时自己也偶尔出兵侵袭一下唐朝。于是李渊就和消防员一样,被调动到了北方,防备东突厥,当时的突厥实力强大,尤其是骑兵,当时的作战中也只有李靖能够保全自己的部众,其余将领大多全军覆没,因此李靖成为行军总管,抗击东突厥。
随后的玄武门之变之时,李靖再次作壁上观,按理说作为秦王府旧人,再加上李世民知遇之恩,多少应该支持李世民,但是李靖认为自己是李渊的臣子,再加上不太看好李世民,因此没有帮助李世民,结果玄武门之变结果传来,李靖多少有些被动,但是因为李靖军事能力卓著,加上只是中立,还要对抗突厥,因此李世民反而晋升了李靖的爵位。随后李世民和劼利签订了渭水盟约,带着满腔怒火开始休养生息。直到东突厥开始内乱,再加上分配不公有的部落反叛,李世民决定出击东突厥。于是十几万大军在李靖指挥下发兵东突厥,说是灭国之战毫不为过。当时双方情况都不乐观,但是唐军缺衣少粮。李世民在长安忧心仲仲。这边李靖又开始突袭了。带着三千骑兵,乘着风雪,突袭劼利的帅帐。当时的劼利根本没有想到唐军回来,一时间方寸大乱,劼利仓皇而逃,因此突厥战线奔溃,一败再败的劼利带着残兵败将撤退到了铁山。当时李世民派出唐俭想要招降劼利,其实也是想干掉劼利,劼利也是假意接受,想着是退到草原,以图东山再起。但是李靖不愧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物,认为自己意会到了李世民的意思,决定出兵,丝毫没有考虑唐俭等人的安危。前锋苏定方带着军队杀到劼利营寨的时候,劼利才开始发觉,于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开始了。随后逃窜的劼利被李道宗俘虏,东突厥宣告灭亡。
可惜,李靖这次得罪了不少人,回到京城还没被封赏就很多上告他带兵无方,更有揣摩李世民心意的感觉到了李靖的功高震主,还好李世民一代明主,好言安慰李靖,但是李靖自己明白了问题,开始深居简出,不再高调,卫国公府变得门可罗雀,开始知足而退。贞观八年,担任尚书仆射四年的李靖明白自己该退位让贤了,于是向李世民请辞告老回家。李世民非常欣赏他的做法,毕竟李靖如此识趣,李世民也不会太为难他。于是又是很多赏赐。可是上天似乎怜惜李靖的军事才能,又发生了吐谷浑叛变,李世民第一时间想到了李靖,李靖也想完成自己的收官之战。请求远征,于是这位无敌的军神再次出征了。当时寒冬腊月,风餐露宿,李靖虽然已经花甲之年,还是精神抖擞,李道宗前锋大胜,首战告捷,狡猾的吐谷浑开始撤军,同时断绝唐军马粮,当时侯君集认为可以继续追击,李靖也认为斩草要除根,于是兵分两路追击,深入荒漠两千里,追上了吐谷浑的军队,俘虏他们的王,大胜而归。可惜功高震主,再次被人诬陷谋反,这种事儿一向君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此李靖杜绝宾客,开始了封闭生涯,这也是一个将军的无奈,功高震主。
随后的日子,李靖身为卫国公却再也没有上战场的机会,终日在家中赋闲,最后征战四方的李靖知道大唐最后的兵锋就是高句丽,但是年老体弱的他没有能跟上军队的步伐,最终死在了病床上。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可以说李靖的一生是军神传奇的一生。相比秦琼等猛将斩将夺旗,李靖更多的是指挥千军万马,尤其喜欢骑兵突袭,这一点李孝恭,李道宗二人学到了精髓,后来李靖赋闲在家还著作了不少兵书流传后世。而在民间传说中。李靖多了一个好兄弟和一个女人的陪伴,可惜历史不是小说,战神的晚年只能是悲凉。就算李世民再信任他,也是人言可畏,加上李靖不太会做人,得罪了不少高官,只能是高高在上,孤独悲凉。只能说,不许人间见白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