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将无能,拖累三军;薛仁贵兵败大非川,10万大唐虎贲全军覆灭

一将无能,拖累三军;薛仁贵兵败大非川,10万大唐虎贲全军覆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怀旧历史影像馆 访问量:2489 更新时间:2024/1/21 7:40:13

他征战数十载,留下了“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神勇收辽东”等无可比拟的不朽功勋,并因惯穿一袭白袍作战故而得名“神勇白袍将”,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

他就是大唐名将——薛仁贵

蔡东藩在通俗历史小说《隋唐演义》中评价其:以少胜多,有战必克;贾言忠所谓:“勇冠三军,良非虚语”。

然而,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忠君爱国之士,为何会兵败大非川,致使所向披靡的虎贲军队全军覆没,被皇帝一气之下贬为庶民?

这一重大失误是名将的江郎才尽,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薛仁贵挂帅出征

公元670年,武将薛仁贵被唐高宗李治秘密传召入宫,他此次进宫的目的是什么呢?

吐蕃宰相钦陵,挟天子以令诸侯,置年仅十三岁的吐蕃王芒松芒赞于不顾,擅自对西域十八州发起进攻,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霸主,严重威胁到了大唐在西域经商、管辖、驻兵等多方面自主权。

为保西域太平,也为了大唐自身的综合地位,唐高宗决定派精兵强将前往吐蕃进行征讨围剿。

头脑冷静、战功赫赫的薛仁贵就在人选的考察范围之内。

薛仁贵虽寒门出身,但有学者考究,他其实是名门望族出身。

为什么呢?

据坊间传闻,薛仁贵来自河东薛氏一脉,是彼时的豪门显贵。

只是因为民间资料记载较少,并且草根的身份会更好地激励子孙后代不懈进取,是民间写作创作的不二之选,遂将其平民化。

这一番推测我们无从考究其真实性,但薛仁贵从小生活艰苦、无人庇护的童年是真实的。

是他从小喜好读书、勤于习武的坚持,才致使他能够在投身军队后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名震天下的大将。

昔年,万年宫遭遇山洪,李治正酣睡于帐中。

所有奴仆全都惊慌逃窜,只有薛仁贵冒死爬上屋顶横梁,大声叫醒李治,将他拉上横梁,二人才逃过一劫。

自此之后,唐高宗一直对薛仁贵颇为照顾,且因薛仁贵的一身好本事和聪明的头脑,更是将他当成了值得托付要旨的亲信。

虽受皇家照顾、在高句丽之战中表现不凡的薛仁贵,并不敢洋洋得意,他生怕树大招风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当李治征求他围剿吐蕃的策略时,他并不敢侃侃而谈,而是以无能自称。

在唐高宗一再的劝说与鼓励下,薛仁贵才将自己早就想好的围剿策略一一详述,并全面分析了利弊。

唐高宗大喜,但要求调整一下进攻策略。

原来,李治的姑姑弘化公主当年远嫁吐谷浑部落,钦陵所带人马吞食了吐谷浑,公主大怒,找到李治含冤诉屈,要求侄儿帮助吐谷浑重新恢复独立,报仇雪恨。

唐高宗碍于血亲之托,也不好一口回绝,只能将这个难题交给薛仁贵一起解决。

再加上,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也有心归顺大唐,所以大唐何乐而不为呢。

这无疑打乱了薛仁贵的作战计划,他本来只想征伐吐蕃,并不想掺和其他的事情。

但,身为臣下,君命不可违,他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自此,薛仁贵挂帅出征,皇帝为其举办送别宴,亲自送行。

争强好胜的郭待封

薛仁贵上战场之前,唐高宗特派副帅两名为其助阵,分别为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

郭待封何许人也?

唐朝名将郭孝恪之子。

显庆四年,郭待封通过高宗的亲自选拔,待诏弘文馆;乾封元年,郭待封追随李勣征讨高句丽;咸亨元年,郭待封又经举荐,同薛仁贵一起征伐吐蕃。

郭待封出身显贵之家,常阅诗书兵法,又好舞文弄墨,常常自视过高,以清流独居。

出身高贵,自诩清流世家的郭待封自然是看不起上无背景、下无权力的薛仁贵。

早在东征高句丽之时,薛、郭二人便有过交集,彼时郭待封就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行军期间,水军急需支援,郭待封意欲将情报传递给李勣,但又怕被高句丽官兵发现,所以特写了一首离合诗,八百里加急送给李勣。

李勣当场大怒,认为郭不分轻重缓急、文人气息太重,缺少杀伐决断的果敢。

且单凭一首离合诗并不能传递出有用的信息,李勣本人十分着急。

三天之后,随军元万顷将此诗解读出来才发现其中的玄机,禀告给主帅,及时调兵遣将,才没有造成兵败。

李勣这才没有重罚郭待封,放了他一马。

薛仁贵知道郭待封只会纸上谈兵,并无多少实战经验,但是碍于郭待封的勋贵家世和朝中势力的盘根错节,加上郭又是文武高官裴行俭力荐的人才,处处要留着情面。

所以,每每郭待封对自己不尊重或是出言顶撞,薛仁贵都是能忍则忍、顾全大局。

于战术上,薛仁贵主张以大非川为据点,首先攻下关键点巴颜喀拉山口,即乌海,占领吐蕃军队前进的要塞河口,佯攻诈敌。

再以乌海为隐蔽点,埋伏深入的吐蕃军队。

最后一举拿下钦陵的军队,与吐谷浑里应外合,共同逼迫吐蕃求饶。

而瞧不起区区一介武夫的郭待封,则是提出了反对主张,认为薛仁贵的想法太过激进,完全是莽夫之举。

他认为应该先与吐谷浑合作,助其复国,再借助两股势力的声势压倒对方,使吐蕃军队溃散,最后大军长驱直入,对吐蕃军发起总攻。

试问,如何保证在吐谷浑复国途中,吐蕃不会乘虚而入?

如何确保进攻期间,吐蕃不会借助自身地理优势因地制宜?

薛仁贵压制一腔怒火,耐下心来为其慢慢解释,但郭待封自认他与薛仁贵平级,不必完全听命于他。

薛仁贵大怒,提出“军令如山、不得不服”,二人剑拔弩张。

与郭待封素有交情的阿史那道真及时认清形势,宽慰郭待封听从指挥、放弃反抗,这才保证了作战计划的如期进行。

于乌海首战告捷

薛仁贵膝下一子,薛讷,虽性格上人如其名,木讷少言,惜字如金,但本领上却尽得其父真传。

不仅武艺高强,更擅用兵出击,实乃良将也。

薛仁贵派薛讷为先锋,带领部分军队直击乌海,自己带领剩余部队随后紧至。

临行前,特叫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两名副帅于帐中,交代一旦占领乌海成功,接到消息后必速速进行支援,以免吐蕃军队的反围剿,如若不然,必军法处置。

阿史那道真虽知道郭待封心存抗拒,但也知薛仁贵是个有勇有谋的优秀将领,在诗词歌赋上或许不如郭,但行军打仗方面必然要比他们强上百倍。

所以他担保,一定会听从命令,不会延误战机。

薛讷先行一步,率先抵达乌海。

由于地形险峻、环境恶劣,他并没有急着作战,而是派下属去沿途找到当地居民,问清了地形地势后,绘制出来了精准的地图手册,以便指挥参考。

就这样,大非川到乌海的路途,本该花费半月的时间,他们轻轻松松10天便搞定了。

从地图学上来讲,吐谷浑现位于青海的河湟地区与柴达木盆地。

吐蕃若想进入吐谷浑,乌海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掌握乌海,便可以掌握吐蕃军队的粮草运输和后备补给,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使吐蕃大军濒临绝境。

薛讷为了不打草惊蛇,悄悄溜到了乌海以南,而薛平贵则以乌海以北为据点,两军南北呼应,对吐蕃军队发起总攻击。

说时迟,那时快,数万虎贲军队蜂拥而至,杀得敌人措手不及,乌海大战,首战告捷。

作战成功后,主帅薛仁贵立马派人,八百里通传二位副帅即刻发兵,刻不容缓。

按照薛仁贵的设想,以乌海为据点,与高宗后续派来的精锐部队前后夹击大非川,对吐蕃军队造成致命一击,不仅可以收复吐谷浑,还可将西域被抢占的地区成功解救。

但事情会同他设想的一般顺利吗?

万事俱备,最怕从中作梗。

一将无能,兵败大非川

郭待封接到指令后,怒火中烧,认为薛仁贵行事鲁莽、不受天命、独断专行,便故意不调兵遣将。

更过分的是,他还煽动阿史那道真和吐谷浑的部下,自成一党,联合抗衡薛仁贵的指挥。

他虽想挑大梁,架空指挥权,但面对实力雄厚的吐蕃大军也是心有余悸,所以想了个两全之策。

郭待封只派3000人马前去乌海相助,一方面打探路上是否有敌军埋伏,另一方面对薛仁贵也算有个交代。

薛仁贵在乌海苦苦等待援军的到来,历经十数天仍不见踪影。

原来,郭待封派出的3000人马在路上不紧不慢、不急不缓,真真是可惜了薛家父子用心占据的良机。

郭待封架空实权后成了无头苍蝇,四处乱撞。

他在派去3000士兵后,不知为何又给乌海派去了五万人马,这五万人马行至半路就被前来支援的吐蕃大军围得水泄不通。

军粮、武器、补给等都被俘虏,最终导致十万虎贲大军死伤过半。

阿史那道真被逼无奈,派两万人马前去营救郭待封。

但此举,无疑也是飞蛾扑火,最终被吐蕃大军一一歼灭。

郭、阿二人最后也被虏于吐蕃军队的营帐之中,生命危在旦夕。

接到消息的薛仁贵,绝望之下发出无助的叹息,他手下仅存三万人马,除去老幼病残弱的,只有一万人尚可作战。

如果前去营救,不用想也是自取灭亡,弃车保帅,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才是唯一的办法。

但出于情面,薛仁贵还是派儿子薛讷,带领3000精骑前往敌营营救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二人。

不得不说,薛讷当真是个才智双全的真汉子。

他奋力杀进敌营,即使腹背受敌、满身是伤,也还是拼尽全力抢出了郭、阿二人,将他们安全带回了部队之中。

他们一队人马只能在乌海苟延残喘,利用缴获不多的食物、用品,提心吊胆地度日。

高原反应加上粮草殆尽,不少士兵已经生命垂危,人心惶惶;而乘胜追击的吐蕃军队在8月份终于正面迎战大唐主帅,虎贲军队几近惨遭全歼。

但是,钦陵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放过了最后的人马,与大唐求和。

因为吐蕃大军已经多达40余万,粮草供应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一直耗下去,只会坐吃山空,走进穷巷。

而且,牛马已经将偌大的草原啃得连草皮都不剩了,数十万大军必须解散,或者移到更广阔的草原上去。

可以说,这是一场双方溃败的持久战。

大非川之战的失败是唐初对外战争中为数不多的一场败仗,不仅十万雄军折损他人之手,就连大唐的元气也受到了重创!

远在洛阳的唐高宗得到战败的消息后,急火攻心,下旨将薛仁贵贬为庶民。

郭、阿等人必然也免除不了责罚。

郭待封自是无话可说,他作为罪魁祸首无可辩驳,意志消沉之下不得不认罪。

可怜的只是薛仁贵被牵连,不仅之前的荣誉被一扫而空,晚年因此遭到世人诟病。

当真是一将无能,拖累三军!

若不是郭待封的擅作主张,凭借薛仁贵毫无破绽的进攻策略,完全可以迅速围剿吐蕃。

但世事并非尽如人意,驰骋战场、战功赫赫的大将兵败大非川,十万虎贲军队全军覆没。

即使之前战功累累,也抵不过一次的致命打击。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非川之战是两个英才的巅峰决战,薛仁贵行军有效,钦陵也并非软弱无能之辈,他们懂得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而大非川战败只能说是,一将无能,终致全军惨败!

参考文献:

《薛仁贵何以兵败大非川》.曲封墨

《薛仁贵生平事迹考述》.高锦花,李淑芳

《隋唐演义》.蔡东藩

标签: 薛仁贵

更多文章

  • 薛仁贵的恩人张士贵,明明是大唐忠臣良将,为何没能留下美名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薛仁贵

    薛仁贵,是名震天下的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猛将薛安都,但到了他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成为贫苦农民。好在薛仁贵胸怀大志,耕田之余,苦读兵书,勤学武艺,一心想报效国家,干一番大事业。但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薛仁贵这样一个身份卑微的普通农民,要想出人头地,飞黄腾

  • 薛仁贵平定叛乱,男性都杀光,女俘全给士兵,称:看谁还敢背叛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薛仁贵

    在我国上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很多擅长于射箭的将士。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养由基,大汉的李广,甚至还有的人能够射中戟尖,唐朝的薛仁贵,他的射箭技术甚至得到了唐太宗的夸奖。薛仁贵刚开始只是个普通老百姓,虽然他武功高,但是因为没有机会,所以只是个农民。后来,在唐太宗要攻打高句丽向民间征集壮士的时候,薛仁

  • 此人名字和战神薛仁贵一样,却是三国时期武将,结局还有三个版本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薛仁贵

    整个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加上《三国演义》的普及推广,一时间捧红了如关羽、马超、赵云、典韦、许褚、孙策等名将,然而其实还有许多武将也很优秀,只是在这些名将的光环下显得有些暗淡。当时有个武将的名字竟然和唐朝名将薛仁贵一样,只是结局有点凄凉。薛仁贵是山西龙门县人,同时也是唐朝有名的战神。其实薛仁贵本名薛礼字

  • 薛仁贵的先祖一生反复叛变,每次叛变都能得到重用,最后被封王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薛仁贵

    薛仁贵的先祖一生反复叛变,每次叛变都能得到重用,最后被封王薛仁贵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薛仁贵传奇》应该都看过的,里面薛仁贵可以说英勇无敌,有智慧有谋略的存在,是唐朝的名将,薛仁贵有一个祖先叫做“薛安都”大家对于这个人应该很不了解,如果不接触社会你肯定不知道薛安都这个人的,薛安都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名将,

  • 薛仁贵被队友拖累,打了唐朝立国以来最大败仗,安西四镇不保

    历史人物编辑:晓迷童标签:薛仁贵

    唐朝初年,历经贞观之治,国力强盛,但是边境形势却并不乐观,主要是西藏地区吐蕃王朝兴起使西北方向多了一个强敌。在松赞干布的努力下,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青藏高原各部凝聚成强大势力,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逐渐走出封闭

  • 读懂了薛仁贵,就知为何唐朝后期无悍将,为何鲜有新人将领出现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薛仁贵

    大唐时期,突厥可汗曾为唐朝皇帝献舞,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朝野内外四海宾服。在领土疆域方面,更是在高宗李治时期达到了最大,令日本等东亚国家不得不心服口服。为什么唐朝时期,会有着如此巨大的威慑力呢?当然是因为贞观年间强大的对外作战能力。在贞观年间,对唐代提升强大的作战能力的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那

  • 要是古人能参加奥运会,射击我选薛仁贵,举重和击剑呢?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薛仁贵

    随着全民体质的增强,我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但是总有那么几个项目,却一直是我们心中的痛,假如我们把中国历史上每个领域拔尖的人才组成中国代表队去参加奥运会,那些个奥运金牌不都是手到擒来,想想就觉着激动万分射箭队的人才那可多了去了,春秋时期的神射手养由基因为其箭中靶心,箭离弦。百发百中

  • 盘点古代战功赫赫的名将,白起未上榜,薛仁贵垫底,第一实至名归

    历史人物编辑:闲人一支烟标签:薛仁贵

    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多为近身搏斗,对力量的要求决定了主要是男人的舞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优秀的将领多如恒河沙数,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和战神,要把他们排一个榜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战功最高的名将都有哪些?五、薛仁贵薛仁贵是唐朝名将,征战数十年

  • 薛仁贵一生为何功绩不显,到底是一代战神,还是常败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黄静圆标签:薛仁贵

    薛仁贵在官方名气不如白起卫青,民间名气远大于白起卫青,更是远远高于被民间拉黑的苏定方。而且由于评书的影响,薛家将更是与杨家将齐名。一连三代人薛仁贵,薛丁山,薛刚辅佐大唐四代皇帝,堪称传奇。唐宋武庙供奉的六七十个名将里面却没有薛仁贵,原因就在能进武庙除了能征惯战之外,最关键一点就是没有什么大的道德污点

  • 大胃王薛仁贵,作为唐朝的名将,一生讲述着哪些传奇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薛仁贵

    导读:大胃王薛仁贵,作为唐朝的名将,一生讲述着哪些传奇故事?文/以史论今如果说到薛仁贵恐怕很多人都不陌生吧!因为在电视剧里薛仁贵的形象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另外,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传奇。一个刚开始穷困潦倒到最后飞黄腾达就像一部励志的电影一般。下面就来讲述一下他的传奇。薛仁贵家是山西人,在他小的时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