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国忠提醒安禄山会造反,为何李隆基始终不信?

杨国忠提醒安禄山会造反,为何李隆基始终不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奶思时尚潮流 访问量:1719 更新时间:2023/12/8 7:17:58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又与唐朝朝廷错误的决策密不可分。这场战乱打得沉迷于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措手不及,以至于丢掉了首都长安,跑到蜀中躲避战乱。实际上从史书来看,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早有先兆,而宰相杨国忠也多次提醒李隆基对安禄山保持警惕。然而李隆基并不听劝告,反而更加纵容安禄山独揽边镇军政大权,以至于叛乱发生时唐军毫无准备,一溃千里。可对这段历史复盘的时候,很多人提出疑惑,为何李隆基如此信任安禄山,对杨国忠的提醒置若罔闻呢?

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是不可思议的,完全不符合汉人一贯以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政治传统。在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帝也重用外族将领,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武则天,都会对外族将领的权力进行一定的限制。那时候在边境领兵打仗的外族名将很多,但在权力上都有汉族将领掣肘,所以朝廷对其控制很容易,也没有引发大的叛乱。可是到了安禄山这里,李隆基却一次次地突破了底线。他不仅授予安禄山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得军政大权,而且让安禄山在朝廷中代理御史中丞,这个安排从政治上看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作为边境的重要将领,以节度使掌管军政大权是唐朝时代的特色。然而安禄山作为胡人,却能掌控三个节度使军镇,这已经突破了唐朝对胡人控制的制度了。从李隆基时代的军事布置来看,除了当过四镇节度使得王忠嗣,还没有如此大权力的节度使。而且让安禄山代理御史中丞,这等于是把朝廷监督边镇军将的权力送到安禄山手中。如此一来安禄山在边境的军队缺乏监督,这就为他发动叛乱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可以说李隆基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安禄山的安排是不设防的,这也是为什么叛军能势如破竹的攻陷长安的原因之一。

对于李隆基如此宠信安禄山,朝中大臣非常不满,多次上书告发安禄山的不法行径。除了杨国忠的警告被忽视以外,其他上告的大臣都受到安禄山的打击报复。李隆基甚至把告发安禄山的大臣交给安禄山处置,这就使得安禄山气焰更加嚣张,势力的膨胀也彻底失去控制。

对于李隆基如此宠信安禄山的原因,课本上都说是安禄山善于溜须拍马,通过奉迎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所以才被宠信的。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却与真相距离太远。实际上李隆基作为皇帝,每天奉迎和溜须拍马的大臣不少,赠送各种奢华礼物的数不胜数,为什么他只宠信安禄山呢?

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宠信,不是安禄山对其个人喜好和奢华生活方面的满足,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考虑。而这个考虑让他将安禄山引为心腹,作为他控制朝廷的重要工具。安禄山对李隆基的奉迎和奢华生活的满足,那只是拉近关系的手段。而李隆基作为皇帝并不缺乏这些东西,所以他更看重的是这些东西之外的政治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安禄山的崛起是天宝年间政治局势变化的结果,也是李隆基用帝王权术操纵朝政的体现。朝廷中所有反对安禄山的大臣,包括杨国忠在内,都站到了李隆基的对立面,所以李隆基才不惜一切代价纵容安禄山。

安禄山在朝中的崛起,最早是始于李林甫出任宰相时期。当时李隆基延续之前的政治传统,从边境选拔优秀的文臣武将进入中枢,以制衡李林甫的宰相权力。李林甫不愿意边境的人才进入中枢,又不想因此而让李隆基猜忌,于是提出提拔边境的胡人和寒门将领。李林甫的理由是,“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李隆基本来就担心这些人结党,于是就同意了李林甫的方案。于是很多边境的胡人得到提拔,成为天宝年间的名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人。

这件事对朝廷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用人方面,李隆基越发地倾向于胡人,从而加深了对汉族大臣的猜忌。李隆基这么操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担心在朝廷具有跟脚的汉族大臣结党,形成威胁皇权的政治势力。在安禄山之前的,李林甫、太子李亨、张九龄、废太子李瑛武惠妃等人都是自己的党羽,这是李隆基最为担心的。李隆基听从李林甫的建议,改变了这种用人策略,使得朝中风气大变,胡人反而比汉人更加吃香。安禄山便借机抱上李林甫的大腿,很快平步青云,成为边境重镇上独揽军政大权的节度使。

李林甫去世后,李隆基任命杨国忠接替宰相职位。杨国忠当上宰相后独揽朝廷大权,最多兼任四十多个职位,可谓是权倾朝野。除此之外,杨国忠还在地方和边境有着很多党羽。比如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便是杨国忠的好友,名将哥舒翰就是杨国忠一手提拔起来的。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让李隆基感到担忧,他需要在朝廷中安插新的势力,以掣肘杨国忠的权力,分化瓦解其党羽势力。而安禄山在此时却成为了最好的对象,他符合李隆基的想法。一方面安禄山是胡人的血统,在朝中没有根基和党羽。另一方面安禄山与哥舒翰不和,正好站在杨国忠的对立面。

为了加强安禄山在朝廷的分量,李隆基任命其为代理御史中丞,这就突破了政治底线。御史中丞虽然不是宰相,却是主管御史台和谏院的主官,直接向皇帝负责,相当于副宰相的地位。这个官职主要是监督朝廷和地方大臣,也包括军队系统,可谓是位高权重。有了这个身份的保护,杨国忠便没办法构陷罪名来调查安禄山,这使他的地位更加的稳固。而安禄山又通过贿赂收买等手段拉拢了不少官员,这使他在边镇上的密谋被完全屏蔽。这样的情况让他在叛乱之初占尽先手,唐朝军队根本反应不过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当杨国忠多次向李隆基发出叛乱的警告时,李隆基把这种警告当成了杨国忠和安禄山互相斗争的信号。在他看来,这种斗争是乐见其成的,也是平衡朝廷政局的手段之一。只有这两个掌权的大人物斗得不亦乐乎,才能体现他的皇帝权威。从朝廷角度上看,安禄山在朝中没有根基,必须抱紧皇帝的大腿,才能得到政治上的支持。而在军事方面名将哥舒翰站在杨国忠一方,这就形成了军事上的掣肘,所以李隆基天真地认为安禄山不敢造反。在李隆基的心里,这两人都是他操弄政治的玩物,丝毫没有想到安禄山叛乱的可能。

可是李隆基忽略了一点重要的因素,安禄山虽然在朝廷没有根基,但在边境的根基却很深。他本身就是胡人,是突厥人和粟特人的混血儿。由于他出身在北方边境,在这里成长起来,所以这里是他起家之处。当时很多北方边境的重要将领在军镇是没有根基的,比如王忠嗣、高仙芝等人。他们要么是汉人,要么家族和朋友都在内地,受到朝廷的控制;要么是外族,家乡在远方,驻扎的军队是外来者,得不到当地百姓的支持。然而安禄山是本地成长起来的军镇,这就给他造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李隆基擅于玩弄权术,以此来挑动朝廷内斗,进而控制朝廷的主导权。可是对安禄山的控制,李隆基忽略了其中的关键因素,也忘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最终走到了玩火自焚的结局。当他沉迷于这种帝王权术之中时,对于外界的信息都给出了错误的判断。尤其是对于杨国忠的警告,他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政治斗争的延续,丝毫没有想到其中的所隐藏的危机。错误的判断让他做出错误的决策,一味的支持安禄山和杨国忠斗,反而让其在北方边境的势力失控,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大灾难。

标签: 杨国忠

更多文章

  • 逼反安禄山的杨国忠是被谁大卸八块的?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杨国忠

    话说“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受到沿途唐军的顽强抵抗,最初叛军的战绩并不理想,被阻潼关数月不能进,安禄山正在气急败坏后悔造反之时,居然老安此生最大的“福星”昏君李隆基又给他送大礼,那就是听信要保命的奸相 杨国忠的 无原则撺掇,“无厘头”地下令哥舒翰大开城门出关作战,致使潼关失守,然后长安陷落,李隆基也

  • 杨国忠离家1年,回家发现妻子怀有身孕,妻子4字回应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杨国忠

    古代由于人民的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所以,对于某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大都借以鬼神等超自然能力来解释,于是乎,鬼怪之异也大行其道。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宣传鬼怪、神异的事件,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混淆着人民对客观事实的判断!故事的背景是在中古时期的唐朝,而唐王朝的社会环境相对和平稳定,而这种

  • 禁军发动马嵬兵变,已经杀了杨国忠,为何还一定要杀了杨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杨国忠

    安史之乱中,哗变的军队及将领之所以让唐玄宗李隆基赐死杨贵妃,李隆基之所以同意赐死杨贵妃,原因虽然没那么复杂,可也没那么简单。对于哗变的军队及将领而言,他们一定要让杨贵妃死的原因并不复杂。杨贵妃是谁?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女人呀,他们杀死了杨国忠,等到将来朝廷平定了叛乱,李隆基回朝了之后,杨贵妃会不会为杨国

  • 唐朝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对决,最后谁赢了?

    历史人物编辑:茶言说标签:杨国忠

    唐朝是一个辉煌的朝代,自从李渊建国之后,李世民便创立了辉煌的“贞观盛世”,虽然后来被武则天给当了一段时间的皇帝,但是武则天同样的很有作为,把唐朝治理的井井有条。就是唐朝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特别让人无语,可能是因为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唐朝再度出现了危机,唐玄宗有一个贵妃叫做杨

  • 戴了绿帽子的杨国忠,为啥不生气?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杨国忠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远房堂兄,因族妹受到唐玄宗的宠爱,他利用杨贵妃的裙带关系,得以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官至大唐宰相。正当杨国忠官运亨通、春风得意之时,老天却给他送了一顶巨大的绿帽子。据史书记载:杨国忠出使于江浙。其妻思念至深,荏苒成疾。忽昼梦与国忠交因而有孕。洎至国忠使归,其妻具述梦中之事。国忠曰:“此

  • 远亲拖累自己有多可怕?看看杨贵妃和杨国忠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秀权标签:杨国忠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自尽,是因为她哥哥杨国忠乱政,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如果不杀杨贵妃,将士们心不安,害怕她在唐玄宗面前说坏话,所以必须除掉杨贵妃。看来杨贵妃是受了杨国忠的拖累,可是杨贵妃真的很无辜啊。杨国忠不是杨贵妃的亲哥哥,也不是杨贵妃的堂哥,而是杨贵妃的族兄,也就是拐弯儿堂哥。杨贵妃和杨国忠既不

  •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原型:将杨国忠射下马,改变杨贵妃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花草百科汇标签:杨国忠

    张小敬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榜样型的人物,他一副糙汉子的模样,不修边幅,不求上进,但在关键时候却可以顶天立地,张小敬像你像我,在大街上迎面而来,一点也不出众,在酒馆喝酒也像个粗人,但他心中一直有天下民众。他为了顾全大局而牺牲了自己的同僚,供出暗桩后纠结痛恨,油盐不进的表面,内心暗流涌动,而真实历史上的

  • 玄宗亲信杨国忠在任期间只做了一件事就使得十数万唐军全军覆没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杨国忠

    天宝九年,南诏王阁逻凤进长安朝贡,途中路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虔陀设宴款待,宴会中张虔陀暗示阁逻凤给他送重礼,一向自傲的南诏王怎可能对一个地方官卑躬屈膝,于是当即婉拒了此要求,张虔陀自感面子有损,便想找回场子,当天晚上,他便统兵进入阁逻凤的住所,当着阁逻凤的面侮辱了他的老婆,阁逻凤大怒,随即返回南诏,尽

  • 一朝得势,而祸乱盛唐-杨国忠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杨国忠

    外戚,这个曾经在汉朝权势惊人的集团,在唐朝基本是偃旗息鼓,因为唐朝自身庞大的世家集团导致皇后多出自这里,因为利益共享的关系,外戚也不会越过某条线,就算是武则天,也没有提拔自己的亲人,当然,主要是她的两个哥哥不靠谱,看不上她,后来侄子们起来基本就不算外戚了,因为武则天称帝势在必行。看起来李唐的外戚似乎

  • 历史上的唐玄宗多才多艺,只因此事与杨玉环相见恨晚

    历史人物编辑:风雪忆史标签:杨玉环

    大唐盛世人才辈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这时候人才辈出,大师云集,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如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贺知章,孟浩然,颜真卿,怀素,吴道子等都生活在这个时代。大唐盛世造就过一批独领风骚的历史名人,但也葬送了好些令人叹惋的忠贞爱情。其实在玄宗即位之初,他励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