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州之战:术虎高琪灵活布阵,2千金兵击败3万宋军

秦州之战:术虎高琪灵活布阵,2千金兵击败3万宋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 访问量:2212 更新时间:2024/1/22 0:31:23

1206年,地点秦州,2千金兵与3万宋军对决。金国名将术虎高琪指挥得当,巧妙布阵,宋军阵亡4千余人,主将李孝义狼狈而逃。但是,术虎高琪提出“北失南补”计划,让金国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快了灭亡的步伐。

术虎高琪,女真族,金国名将,也是完颜家族的拥戴者。1205年,南宋丞相韩侂胄上奏皇帝,给抗金名将岳飞恢复封号,册封“鄂王”。1206年,韩侂胄点兵15万,分三路北伐金国,试图恢复中原,洗刷“靖康之耻”。

开禧北伐,15万精锐出征,但辛弃疾却不看好,因为韩侂胄准备太过仓促,且朝臣支持者并不多。为此,六十多岁的词人辛弃疾写下一首词,名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直言:“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暗示韩韩侂胄会重蹈王玄谟北伐的覆辙。

辛弃疾没有说错,南宋北伐损失惨重,东路军将士临阵妥协,前锋大将田俊迈被郭倬“送给”金兵,换取活路。西路则更搞笑,抗金名将吴璘的后裔吴曦率兵投降,四川危在旦夕,宋军损失很大。

15万大军北伐,金国起初没有防备,宋军进展还算顺利。金国缓过神来,开始部署反击,术虎高琪也参与战斗,地点就是秦州。秦州,位于甘肃省,是进入关中的战略要地,宋军大将李孝义率3万兵马来挑战。

术虎高琪奉命救援秦州,率2千女真骑兵杀来。此时,宋军在山谷下列阵,以战车环绕,步兵集结在中路,两侧则是骑兵。宋军严阵以待,术虎高琪指挥女真骑兵从两侧冲杀,利用密集箭雨射击,试图诱敌出击,然后给予痛打。

女真骑兵机动灵活,宋军严守阵地,不轻易出动。相持许久后,李孝义下令宋军后撤,并埋伏一支精兵,等金兵来追击时将其消灭。术虎高琪料想,宋军并未遭受挫败,此时撤兵必有埋伏,故而不让士兵追击,而是原地集结,列阵以待。

金兵没有追击,李孝义再次返回,双方继续厮杀。虽说女真骑兵骁勇善战,但宋军人多势众,且步兵、骑兵、弓箭兵配合默契,双方连续大战五场,并未决出胜负。为了保持旺盛的斗志,术虎高琪将骑兵分成两部分,轮流与宋军交战,保持士兵的体力。

李孝义察举金兵战术的变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李孝义以步兵正面交锋,然后派骑兵轮番去袭扰,让金兵不得安宁。谁知,术虎高琪并未上当,他丝毫不理会宋军游骑兵的袭扰,金兵固守阵地,养精蓄锐。

也许是兵力占有优势,李孝义对金兵没有太多防范,术虎高琪不动声色,悄悄派遣200兵马登上山顶。双方激战正酣时,这200士兵突然从山上冲下来,宋军以为是金兵主力来增援,不由自乱阵脚,六神无主。

宋军慌乱之际,术虎高琪乘势发起反击,宋军阵亡4千余人,李孝义眼看局势糟糕,慌忙撤退,狼狈不堪。《金史》记载:“自山驰下合击,大破宋兵,斩首四千级,生擒数百人,李孝义乃解围。”可知,宋军是遭遇了惨败。

秦州之战获胜,术虎高琪本想继续建功立业,但宋金议和的消息传来,术虎高琪只好率军返回。1207年,“嘉定和议”成功,南宋、金国各自退兵。但是,南宋要称金国为“伯父”,每年增加白银30万两,布帛30万匹。

一顿厮杀下来,开禧北伐以失败告终,南宋颜面尽失。有了南宋的“岁币”,金国上下一片欢腾,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自以为天下太平。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称“成吉思汗”,并策划讨伐金国,为祖父报仇。

1211年,成吉思汗御驾亲征,率10万蒙古骑兵南下,金兵在野狐岭之战中一败涂地,阵亡将士40多万,元气大伤。野狐岭之战后,蒙古骑兵继续横纵中原各地,金国内部矛盾加剧。1213年,胡沙虎处死金帝完颜永济,立金宣宗,实际掌握朝政大权。

胡沙虎处死完颜永济,还想称帝,激起了将士的不满。1213年12月,大雪纷飞之夜,术虎高琪率兵突袭丞相府,处死胡沙虎。金宣宗假装恼怒,说术虎高琪擅自诛杀大臣,不符合金国的律令,但很快就授予他丞相职务。

1215年,听闻金国屡战屡败,宋宁宗在丞相史弥元的劝说下,停止向金国支付“岁币”,还派遣宋军进入两淮。南宋“背信弃义”,金国没有财力支撑,难以跟蒙古抗衡,金宣宗十分恼火。

术虎高琪认为,南宋很软弱,既然不愿意支付“岁币”,干脆出兵南下,“北失南补”,弥补对蒙古作战的损失。“北失南补”策略,是术虎高琪的一个昏招,让金国陷入与蒙古、南宋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史载:“寻复下诏罢兵,然自是与宋绝矣。”

1234年,蒙古、南宋联手进攻蔡州,进行激烈的攻城战。金末帝完颜承麟继位不到一个时辰便阵亡沙场。金哀宗在幽兰轩自缢而死,被孟珙分成两半,一部分归南宋,一部分归蒙古。至此,金国灭亡。接着,蒙古、南宋开始了持续46年的战斗,南宋被元朝取代。

参考书目:《金史》

标签: 术虎高琪

更多文章

  • 刘过拒绝辛弃疾的邀约,竟是因为白居易、林逋、苏轼不让他走?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刘过

    你有没有遇到过答应了朋友的聚会邀请,但是临时有事不能去的尴尬情况,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这种尴尬局面的。公元1203年,辛弃疾到绍兴做官,他得知刘过在杭州,便邀请他来喝酒做客。这个刘过是南宋文学家,四次科举考试不中,于是流落江湖,布衣终身。他的诗词豪放激越,颇受陆游、辛弃疾等人喜欢,一句“欲

  • 安徽芜湖:吴文英,她洒向人间都是爱!

    历史人物编辑:城市头条人物录标签:吴文英

    吴文英,女,1976年5月出生,群众,家住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火龙街道白马一期3栋。 吴文英同志是芜湖市弋江区公益爱心群的创办者之一,她热心积极投身各种志愿活动,主动捐资捐物帮助困难群众。 她勤俭节约,将辛苦积攒的钱捐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热心公益,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社会慈善和志愿者行动中去

  • 从天眷新政的汉家少年子,到皇统乱政的暴君,双面君王之完颜亶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完颜亶

    金熙宗完颜亶留在史书中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在天眷时期,完颜亶是一副汉家少年子的明君形象,醉心儒家,制定制度;在皇统时期,完颜亶却是人见人怕的杀人狂暴君形象,酗酒骄奢,滥杀无辜。如此前后不一的矛盾形象怎么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呢?完颜亶经历了什么?才会有如此转变呢?真的是因为走不出丧子之痛才堕落的?还是被

  • 因公款吃了一顿中秋宴,北宋第一美男苏舜钦,被开除公职永不录用

    历史人物编辑:张勇说历史标签:苏舜钦

    俗话说得好,“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小人什么时候在背后捅刀子,所以用这句话来警示自己不可与小人结交,更不可惹恼小人再适合不过了。在北宋年间,才子苏舜钦就因为得罪了一个小人,惨遭弹劾,原本光明的前途也因为他的酒后狂言而匆匆落幕,苏舜钦被弹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用

  • 《清平乐》中苏舜钦的审美确实有一套,连住宅都是家喻户晓的美景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苏舜钦

    《清平乐》中,苏舜钦的登场,让人眼前一亮。就连剧中的宋仁宗,也不得不夸赞他长相俊美。其实,在在史籍记载中,苏舜钦确实长得非常英俊。我们无需翻阅正史中的套话,只是借用欧阳修的一句评价: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欧阳修的意思是,苏舜钦在当时的名气很大,令人仰慕,人们爱慕他的才华,但

  • 《清平乐》中李定斗倒苏舜钦,历史上却更能折腾,差点害死苏轼

    历史人物编辑:大百娱乐谈标签:苏舜钦

    《清平乐》是今年以来最火热的历史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褒贬逐渐不一。有人认为它严重脱离了原作,仅仅将成功的网络小说《孤城闭》当作一个噱头,有人则认为它的主题不鲜明突出,让人弄不清是宫斗剧还是历史正剧。但小珏还是认为,这部电视剧的编剧还是非常用心的,力图以每个细节,还原北宋那段风流雅韵的历史。然而,在

  • #宋朝# 【苏舜钦:一顿饭导致丢饭碗的故事】苏舜钦是北宋名相杜衍(祁公)的

    历史人物编辑:安安哥在深圳标签:苏舜钦

    #宋朝# 【苏舜钦:一顿饭导致丢饭碗的故事】苏舜钦是北宋名相杜衍(祁公)的女婿,一度监进奏院。按风俗,进奏院中每年举办赛神娱乐活动,照例卖废纸换��,用来举行宴会。苏舜钦在循例卖废纸的同时,自己出一部分��,提高宴会规格,邀请自己欣赏的朝中名士与会,而对自己看不起的人,即使对方积极主动请求,苏舜钦也

  • 奥古公主墓被炸开,没有传说中的彼岸花,女尸胸前流出不明液体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奥古公主

    电影《寻龙诀》中,胡八一与未婚妻杨雪莉移居美国,金盆洗手,希望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就在婚礼前夕,不料再次见到20年前导致初恋女友丁思甜死亡的神秘符号,于是三人重回内蒙,再探奥古公主墓。奥古公主既是皇族又是萨满,她手中掌握着彼岸花,每逢夙夜之交,彼岸花盛开,生死之门就会被打开,它能够穿越阴阳两界,

  • 奥古公主神秘的一笑惊退盗贼

    历史人物编辑:老杨爱运动标签:奥古公主

    最近,网上有传言称奥古斯丁公主的千年墓被盗,这让许多网友感到惊讶。他们没想到奥古斯丁公主的陵墓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他们以为这是电影《龙的秘密》中虚构的角色,但盗墓者神秘地死了。 据说奥古斯都公主死于她神秘的笑容,这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有人怀疑奥古斯都公主是否真的像电影中那样神秘复活,然后杀死了所有的

  • 中医百科知识:宋代名医,“庞安时”有哪些医学成就?庞安时:宋代著名医家;

    历史人物编辑:美食君琪琪标签:庞安时

    中医百科知识:宋代名医,“庞安时”有哪些医学成就?庞安时:宋代著名医家;庞安时(约1042~1099),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取黄帝、扁鹊脉书研读,不久即通晓其说,并能阐发新义,时年不满20,后安时病耳聋,